首页>提案委员会工作动态

一河永定——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永定河流域文化建设”党外委员专题视察综述

2019-10-2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六河五湖”生态治理与修复。永定河是“六河五湖”中的重要河流之一,是京津冀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0月14日至1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率团在北京市、山西省开展“永定河流域文化建设”党外委员专题视察。邵鸿在视察中指出,永定河是京津冀晋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点;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下大力气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确保首都人民和流域人民用水安全;要进一步传承、弘扬永定河文化,着力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塑造旅游品牌,促进全流域各方面高质量发展。

探寻起源,思考当下,面向未来,此次专题视察如同一场“寻脉之旅、文化之旅、生态之旅”,让委员们收获颇丰。

■溯源而上

东经112度至117度,北纬约40度,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雄伟险峻,重峦叠嶂。受地势和气候的影响,这里孕育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河流。

在山西宁武县管涔山的山麓之间,一条被称作桑干河的河流发源于此。它穿越太行山,在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与源自内蒙古高原的洋河汇合为一体,浩浩汤汤流至北京,始称“永定河”。

3000多年以来,永定河见证了北京城的起源、变迁、发展,以母亲般的乳汁滋养哺育了两岸生命,也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因此,北京人亲切地称之为“母亲河”。

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山河·家国———西山永定河文化展”,就把永定河与北京城的渊源娓娓道来。

展览前言写道:传承北京文化,创造新的文明,需要寻根溯源,探究我们共同家园的曾经和未来。”此次专题视察行程,就从这里开始。

“永定河上游主源来自山西宁武县,全长759公里,流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流经内蒙古、山西、北京、河北、天津五省市自治区。北京段长约170公里,流域面积3168平方公里,涉及延庆、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六区,在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注入渤海湾……”在一幅巨大的永定河流域地图前,讲解员的介绍让大家对永定河流域有了整体认识。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说:“运河、长城、西山好比在北京的东、北、西三个方向划了一个半圆,串起了京津冀的文化联系,而打造永定河文化带就是补上了西北—西南—南部这一缺口,更有助于带动发展相对滞缓的北京外围之西北、西南地区,如此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京津冀文化发展圈,才能实现北京城市新规划中要求的‘全覆盖’。”

他的话不无道理。因为无论从自然条件、历史地位、功能效应等任何方面来看,永定河流域对北京的规划发展至关重要。

追溯其源,可以印证这一点。

数百万年来,永定河流域一直是古人类移动的天然走廊。他们傍水而居,择丘陵而处,河畔留下了诸多活动遗迹,开始形成最初人类和文明的雏形。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和3万年前左右的山顶洞人生活的地方。视察团一行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著名的“猿人洞”。

环望四周,洞穴幽深空旷。在新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山壁上显现出不同时期发现的动物化石影像,一种来自远古时期的神秘莫测之感扑面而来。

馆长董翠平介绍,周口店遗址自1927年进行系统挖掘以来,发现了大量“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遗骸,如牙齿化石、头盖骨。遗址内还发现了用火的痕迹,有火烧过的石块、兽骨、朴树籽等,充分表明北京猿人已能使用火和控制火,这一发现也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

“北京人”的存在填补了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一环。时空推移,当永定河携带大量的风化碎屑和泥沙,切穿北京西山,并在三家店出山之后,就形成了以石景山为顶点的洪积冲积扇。

全国政协委员李武对这里的地势地貌很熟悉。李武表示,得益于冲积扇而形成的“北京湾”小平原,经过多年的开垦,逐步变成了适合本地区耕种的农田。经过长期以来的农业发展,造就了一批具有明显北京特色的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如门头沟京白梨、庞各庄西瓜、安定区桑葚、海淀区京西稻等。“这些著名的农产品有的曾是专供宫廷享用的贡品,现在成了咱们老百姓日常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北京湾’平原充分继承和丰富了永定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李武说。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北京城的孕育、成长、壮大从未离开过这片洪积冲积扇。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东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也叫琉璃河遗址,记载了北京城的源起。

“这里是迄今西周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馆长卢嘉兵向视察团一行介绍了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情况以及西周时期燕国的历史文化。

展览馆内,委员们惊叹于一件件精美的燕地青铜器、玉器、漆器以及更为古朴的陶器,尤为珍贵的是馆内还原址保留了4座燕国贵族墓葬与车马坑,彰显了燕都王朝的兴盛。

为了让这段起源被更多人铭记,博物馆每年定期推出“纪念北京建城活动”,举办系列燕国历史文化展,并借助国宝级文物“堇鼎”和“伯矩鬲”,打造了“鼎天隔地”的文化品牌。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如烽火戏诸侯、荆轲刺秦王都是发生在燕国的故事,并作为警示后人的历史教训。

从这一点上,委员们也更加肯定了西周燕国的历史文脉是北京城文化的重要起源,其政治体制、民族关系、文化内涵等深刻影响着后世历朝历代的传承。

■生态治本

历史上的永定河,本名其实并不叫“永定”。

从元代以后,永定河被叫得最多得是“浑河”“无定河”,这直观地反映了从那时起,永定河水文状况逐步恶化,屡屡泛滥成灾。

康熙三十七年,水利工程师于成龙负责主导了永定河两岸筑堤工程,疏浚河道,使河水控制下来。康熙赐名“永定”。这是永定河历史上的巨大转折,从名字上也表达出当时朝野上下期盼河水永远安宁、造福四方的美好愿望。

然而,真正让永定河安定下来的,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水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官厅水库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和北京市延庆县界内,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是永定河防洪和水资源调控的大型骨干工程。

“官厅水库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灌溉等多种功能综合水利枢组,是阻挡永定河洪水威胁北京的重要屏障,也是北京水源地。”北京市水务局水库管理处主任卢金忠介绍。

不远处的堤岸上,一座座住宅区排排挺立,这一点引起了不少委员们的注意。

“这里的水是几类水质?”大家不约而同地问道。

这个问题也引出了一段官厅水库“成长中的烦恼”。

官厅水库曾经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上游地区的发展人口增加,植被退化,用水加剧。加之气候持续干旱,上游来水不断减少,三家店以下常年断流。两岸的建筑和企业用地不断将河道侵占,库区水受到严重污染,1997年水库被迫退出城市生活饮用水体系。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于永定河的生态状况和功能定位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对母亲河的保护刻不容缓。随着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改造,永定河有了全新的改变,官厅水库到三家店的出库水质基本达到了三类水体标准。2010年,永定河又恢复成北京城区的饮用水源。

全国政协委员陈双表示,当前全国水利设施和排污处理的规划、国家标准、监测指标公开公示制度还有欠缺。她建议:“要建立水流域环境监测指标公式制度,发动全民监督,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像经济社会各项指标一样,公布各省先进30名镇(或街道)和落后30名镇(或街道),重点是河流水质监测排名,还有流域厕所洁净度排名、污水处理情况排名等。”

全国政协委员许进说:“永定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启示我们,城市规模不能脱离自然资源,发展的出路在转型升级。城市建设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是发展理念的重大改变。我们孜孜以求的现代化绝非经济总量的扩张,而是社会秩序和组织原则的现代化。”

委员们的建议表达了对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的关切。早在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就印发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治理措施,拟近期到2020年初步形成永定河绿色生态河流廊道,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领域进一步实现突破。

处于永定河流域上游,也就是山西大同地区的册田水库,虽然与官厅水库相隔300多公里,却联系密切,息息相关。当视察团一行来到现场,册田水库管理局局长刘国兵详细介绍了近些年山西省开展的永定河治理举措。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为合理配置水资源,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缺局面,册田水库从2003年开始每年向北京市官厅水库集中输水,至2017年累计输水4.22亿立方米。2019年截至目前已输水1.59亿立方米。同时还承担为官厅水库拦沙、防洪和度汛,保障首都防洪安全的重要作用。

此外,山西省根据《总体方案》还编制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山西水利部分)》。2017年6月17日,奔腾的黄河水从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北干线1号隧洞流出,与永定河水实现历史上的首次“牵手”,2018年和2019年生态调水持续实施,生态调水逐步走向常态化。

通过对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沿线地下水监测分析,自生态补水工程实施以来,地下水生态修复效果显著,河道浅滩湿地大有回升,有力改善了桑干河生态环境。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胡四一表示,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不断取得新成效,还要重视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动探索建立京津冀晋四省市上中下游开发区、收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的公平分享和对水生态保护责任的公平负担,切实消除上下游用水矛盾,促进京津冀晋地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合理配合和高效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沈瑾一直关注水源涵养保护区的建设,曾在提案中提出要构建京津冀水源涵养保护区。在他看来,河流上游和下游要统一协调,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行政协调解决上下游水资源调度和供水安全问题。各流域之间借鉴成功的生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涵养水源、水资源管理经验,协同推进水源涵养保护区工作。

如果说,筑堤坝,修水库,是国家从宏观方面根治洪水的重大工程,那对于沿河流域的各个城市,则是从细微之处为水生态献计出力。

当视察团来到位于北京石景山的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项目的运动员们正在紧张地训练。

曾经的炼钢区,如今的冰雪天地。这一巨大转变令委员们感叹规划者和建设者的巧妙构思。

首钢选址十分重视工业对资源与环境的依赖,而处于永定河洪积冲积扇上的石景山,用水方便,四通八达,附近的门头沟还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和用作炼铁溶剂的石灰石,因此成为首钢的选址。但不可忽视的是,首钢在创造巨大生产价值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污染。

2010年12月19日,首钢轧出最后一炉钢材之后全面停产,主体搬迁至河北曹妃甸,原址成为现在北京冬奥组委所在地。经过修旧如旧,一些标志性工业建筑和设施已经作为工业文化遗产永久保留,成为北京城市复兴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永定河上游,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河”行动引人关注。2018年6月,山西省朔州市以“浚河、控污、固堤、绿岸、增水、兴业”为重点,启动了桑干河“清河”行动。通过整治污染河道、集中处理生活污水等攻坚任务,基本实现桑干河河道及控制范围内的污染企业项目、违章建筑、各类垃圾全部“清零”,入河排污口水质及河流水质稳定达标,沿岸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环境污染隐患彻底消除等既定目标。如今,作家丁玲笔下美丽的桑干河风光又重新回到老百姓的视野。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300万年间,永定河的命运折射出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印证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文明芳华

从上游到下游,从远古到当今,永定河一路奔腾,劈山而过,沿河故道散落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永定河流域生态景观逐渐好转,以文化带建设为主题的决策规划业已形成。

2017年9月,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中提出要建设“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相对于前两个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流域的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然而,这并不能掩盖这条古老河流的文明芳华。

北京市门头沟区紧抓机遇,打造了“永定河文化节”,大力宣传、推广家门口的永定河文化,推动了以永定河流域特色为核心的公共文化建设。2018年,门头沟区决定支持北京电视台拍摄《永定河》纪录片,该片也成为当年“永定河文化节”的开篇之作,受到业内好评和关注。

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的山西省,桑干河流域内的文物遗址和景观令人叹为观止: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悬空寺、依山而凿的云冈石窟、源头宁武的芦芽山千年冰洞、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应县木塔……它们如同点缀在流域两岸的一颗颗宝石,熠熠闪光。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支树平认为,“文化牌”是打造永定河流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支点,离不开国家文化、旅游、文物、交通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建议以“万年永定河”为主题主线,深度发掘历史渊源、宗教文化、乡村民俗、红色革命、自然风光,创造文艺作品,优化旅游线路,协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同时强力推进地面交通道路互联互通,打通跨行政区断头路,真正以母亲河为载体,将全流域打造成一个血脉畅通、生机勃勃的文化生命体。

感受着永定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全国政协委员李健动情地说道:“永定河是一条文化的河,其文脉绵长连续不断,成为联通京津冀晋灿烂文明的大文化带。我家住在西山永定河附近。过去对这条母亲河的历史渊源都是碎片化地了解,通过这次探寻考察,我对永定河有了更加系统完整的认识。我来自侗族,探寻永定河文化起源,不仅能看到首都北京的成长历程,也能感受到5000年华夏民族融合的过程。永定河值得被我们尊重,加快推进永定河流域文化建设,后人责无旁贷。”

为期一周的视察结束了,当飞机降落到大兴国际机场,委员们又被这一新地标建筑深深吸引。这里曾是永定河故道。从数万年前的水路纵横阡陌,到几万年后的京津冀大格局形成,故道两旁公路、桥梁不断完善,新机场大气磅礴。沧海桑田的变换,彰显了永定河的大智慧、大气魄。委员们在分享心得体会时表示,此行让大家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深了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认同。

一河永定,安澜壮阔。她诞生于天地之间,曾经书写一段人类传奇,而今,也将以新的姿态和面貌,续写新时期大河文明新故事。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