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全国政协“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9-10-1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有关方面在稳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6年保持1300万人以上,失业率保持低位运行,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我国经济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特别是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动员能力强,政策手段多,完全有条件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0月11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副主席高云龙的主题发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这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之前,全国工商联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成联合调研组赴黑龙江、河南进行了实地调研。结合调研情况,我谈几点看法。

一、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是“中国奇迹”的最大亮点。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就业奇迹”,解决了最大的民生问题。

二、把实施就业优先首次纳入宏观政策是中共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创新。去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挑战,提出做好“六稳”工作目标,并把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纳入宏观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重要成果。

三、民营企业是创造城镇就业岗位的主要领域。目前,全国私营企业超过33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7600万户,从业人员超过3.8亿。稳就业必须稳企业,扩大就业必须壮大企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发挥民营企业创造城镇就业岗位的强大作用。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定。但也要看到,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会长期存在。为改善当前就业形势,减轻就业压力,我就政策层面提三点建议:

一、运用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将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就是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系统推动各个领域的社会政策完善,同步推进经济与社会体制改革,实现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考虑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人口增长与未来就业、退休年龄与年轻人就业、老龄化概念与实际健康状况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关系,切实注重顶层设计。

二、运用法治思维稳定政策预期。政策制定必须注重连续性和稳定性,把握政策执行的力度和节奏;如果变动过于频繁,很容易损害政府公信力,也难以形成稳定的社会预期。法治、政策、制度建设也要与经济发展阶段、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调整,精准预调微调。

三、运用创新思维鼓励先行先试。我们既要勇于创新审慎监管,也要鼓励企业进行积极探索,尽快完善制度,促进灵活就业模式更好发展。现在,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还比较突出,症结主要在于就业信息不对称、高质量就业人口供给不足,需要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方式方法,提高就业人员素质。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完善政策措施 实现就业稳中有进

在全党、全社会、全国政协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之际,召开这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很有意义。我代表调研组谈几点共性认识。

一、进一步增强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提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力。建议:一是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鼓励引导其扩大投资;二是有效引导促进产业梯度转移;三是加快拓展新兴就业领域,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四是统筹布局“十四五”规划,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五是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促进劳动者技能提升,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建议:一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尽快补齐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的短板。加大财政对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将技工学校纳入高职扩招政策范围,给予享受教育附加经费等优惠政策;二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适应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学科;三是加快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政策,转变就业观念;四是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比照认定制度。

三、完善“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强化就业公共服务。建议:一是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在稳就业方面的激励引导作用;二是制定差别化的激励性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三是国家对失业青年的就业见习补贴年龄条件可扩展至16-30岁;四是强化就业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建立常态化信息发布机制。

四、妥善应对冲击,做好中美经贸摩擦对就业的影响研判和应对。建议:一是加强失业监测预警;二是健全援企稳岗应急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分级响应的风险应对预案,做好相关政策储备和失业人员兜底保障;三是在全国层面建立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对接沟通机制,定期研究分析就业形势;四是积极推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出口,对冲不利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促进大学生就业需从结构调整和改革入手

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既表现为大学生供求总量不均衡,也表现为结构失衡,即过剩和短缺并存。具体表现为“八冷八热”:一是中间冷、两头热,层次(学历)结构失衡;二是一产二产冷、三产热,行业结构失衡;三是基础型冷、应用型热,专业结构失衡;四是知识型冷、技能型热,素质结构失衡;五是东部热、西部冷,区域结构失衡;六是城市热、乡村冷,城乡结构失衡;七是上面热、下面冷,层级结构失衡;八是里面热、外面冷,体制结构失衡。

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二是激励手段尚未到位,三是高校办学自主权难以保障,四是体制障碍客观存在,五是创业支持和保障力度不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本在于建构内生性、反应灵敏、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大学生就业匹配机制。为此,建议:

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信息体系,加强信息及大学生就业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及专业队伍建设。

二、启动建设具有全国统筹性质的大学生就业激励机制,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职业通道、发展环境等方面统筹安排,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政策体系。激励大学生到西部、基层、贫困地区和特殊行业就业。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增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益性职业岗位。

三、促进企校、地校合作。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更多地投入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企业建立面向一线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大力推动应用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四、建立健全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支持体系。在资金扶持、风险化解、创业支持等方面做好统一的设计和规划,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解决好农业农村领域的就业问题

我是一名来自民营企业的政协委员,一直比较关注农村领域的就业问题。我就农村就业问题提一些建议。

一、大力兴办农业院校,创造条件把涉农人才留在农村发展。我国有大量农业院校,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巨大,很多学生就把“跳出农门”作为奋斗目标。据我们初步统计,近70%的农业院校毕业生转行从事非农产业,这对国家来讲是巨大的浪费。

二、鼓励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留在农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或自主创业。建议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补贴计划,国家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可采用每年补贴1万元、连续补3年的办法,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农业,扎根农村。

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就业结构调整。三农产业发展好了,才能根本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建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及乡村文化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继续加大力度扶持涉农产业发展,尤其要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建议国家进一步出台政策,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和支持农民企业和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人。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创新完善新就业形态支持政策

平台就业、网络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具有灵活性强、自由度高、进出成本低的特点,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弹性、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增加劳动者收入等方面,具有传统就业形态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就业矛盾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创新和完善新就业形态支持政策,释放其在稳就业特别是解决重点人群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作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推动就业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催生有别于传统就业方式和劳动关系的新就业形态,正在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

二、新就业形态发展仍面临现有体制束缚。一是法律地位不明确,二是就业支持政策不对接,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覆盖。

三、鼓励新就业形态发展要有新思路新对策。一是明确新就业形态的法律地位。增强法律制度对新就业形态的适应性,明确新型灵活就业劳动关系的权利义务。鼓励发展兼职兼业就业形态,支持劳动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从事兼职工作,增加劳动收入;二是完善新就业形态的就业支持政策。转变传统理念,推动就业政策从稳定就业岗位向促进各种形式就业转型,将各类就业支持政策延伸覆盖到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并对用工平台解决困难人员、贫困人口就业给予奖励;三是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保制度。鼓励用工平台与保险公司创新商业保险缴纳方式,比如按单缴纳商业性的职业伤害保险。建议由人社部、银保监会组织用工平台和保险公司,共同研究制定最低保险保障类别和保障标准,各平台可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低于最低强制要求的保障方式。同时,积极研究放开对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保的户籍限制,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武装警察部队原政治委员孙思敬:做好新形势下退役军人就业

我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前退伍军人就业创业已经形成党政军民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政策不断完善、安置方式不断拓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发展还不均衡、就业质量还不高、配套措施还不具体、力量整合还不够到位等。为此,建议:

一、端正根本态度。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一名退役军人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军营生活,相当于读了一所军事职业大学,德智体美战,各方面素质全面养成,绝大多数人由此奠定了一生的价值追求,其中忠诚担当、英勇顽强、团结奉献、诚信守纪成为最普遍的品质,用人单位要充分挖掘这些优秀品质的潜在价值。

二、摸清人员底数。建议建立退役军人管理信息系统,采集个人经历、就业创业、动态变化等情况,关口前置至部队,主动对接至个人,补充登记至光荣之家,全面比对到优抚、社保、扶贫等项目清单,实现全域全员全时覆盖,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时性。

三、突出重点群体。军龄12年以下的退役士兵体量很大,总体上年纪较轻、学历较低。建议高度关注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按类别细化扶持政策。

四、加强帮带指导。建议加强政策宣讲和教培支持力度,对参加学历教育的退役军人就业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参加职业教育的可免于文化素质考试;健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组建就业创业导师团队。

五、拓宽安置渠道。建议计划安置与市场安置两手并用,因人施策,避免“一刀切”,让各类人才在合适岗位上各尽其用。可采取“五个一部分”方式消化:即院校招录一部分、整体转业一部分、计划安置一部分、市场招聘一部分、自主创业一部分。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妇联主席贾玉英:在稳就业中推动女性就业的建议

今年年初,人社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为女性平等就业提供保障。但是,受传统观念、婚姻家庭、现行人口政策、女性自身因素等影响,女性就业的隐性门槛依旧存在,不仅使部分学历较高的女性不能学有所用,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到家庭生育意愿,不利于国家人口战略调整。为此,提两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统筹,协同促进女性充分就业。建议进一步统筹协调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完善相关措施,解除女性就业和生育的后顾之忧。一是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增加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项目和额度,提高统筹层次,孕检假、生育奖励假、哺乳期假等假期的工资由基金支付,减轻用人单位负担;二是对录用女工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尤其是在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招录女性;三是深化宣传男女平等理念,倡导用人单位和企业家培树家国情怀,承担社会责任。

二、大力发展家政产业,既可以为一部分女性提供就业岗位,又可以促进一部分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就业创业。今年6月,国办印发了《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为吸纳妇女就业、释放妇女劳动力潜能提供了保障。建议:一是把家政业纳入国家职业规划,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推行持证上岗,引导从业人员转变观念,增强职业感和尊严感,吸引更多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就业;二是推广“员工制”企业,增强从业人员的归属感,规范和稳定从业队伍,解决好家政服务员流动过快、换岗频繁的现实问题;三是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雇主、企业、员工相互理解和信任,形成融洽的用工环境和诚信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促进就业的财税和社保措施

我就促进就业的财税和社保措施谈一些想法。

第一,促进就业最根本的手段是增强经济活力。企业经营状况好,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增加。在增强经济活力方面,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要有信心。近年来,我国做了很多工作来降低企业成本,特别是在减费降税方面出台了力度比较大的政策。政策虽好,但企业的获得感还不是很强。我认为,现阶段要做好明年的预算,使其不对各级政府产生过大的收入压力,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

第二,要关注新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教育改革既要有加强实用专业技能教育等周期长的长效机制,也要有短期的措施注重加强通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另外,解决贫困问题,要努力创造就业机会。但是在有些贫困发生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非常困难,建议统筹考虑,把扶贫财力从贫困发生地向就业发生地转移,以利于创造出比较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主持人白岩松:要重视职业教育和老年人就业问题

我就当前就业工作提两个问题:

一、今年高等职业教育扩招100万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问题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不高,甚至存在很多歧视,普遍存在着重面子、不重就业里子的情况。请问有关部门在扩招的同时,有哪些打算,将采取怎样的方式,树立职业教育的新形象,增加社会对它的尊重度和认同感?

二、中国的就业形势很复杂,也许现在面对的是要促进就业的局面,而过一些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们就将面对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因此,应当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在日本、韩国等国家,早就建立了规范的老年就业市场。我们是否应该做好启动老年就业市场的准备,让老年人的就业权益受到法律保护,请问有关部门是否对此有所考虑?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艾尔肤组织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正国:落实好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

就业问题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促进就业政策措施。与制定政策相比,政策的落实更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情况开展民主监督。所以,我想就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提个问题。

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自主创业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数量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人数的25%,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请问财政部负责同志,这项政策落实的情况如何?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释放国内就业需求

受全球经济周期下行和中美贸易战影响,我国出口持续低迷。一些企业正调整供应链或延后投资,部分轻工、纺织和电子等制造企业向东南亚转移。今年6月和8月制造业PMI从业人员指数均降至46.9%,为近十年来新低,特别是对市场主体预期和投资者信心的影响需引起关注。

我想请问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领导,将采取哪些措施,积极稳妥地应对中美贸易战对制造业的冲击,留住本国投资和吸引外来投资?怎样发挥好我国完整产业链带来的综合优势,推动制造业在国内跨区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避免制造企业大规模跨境外流,以产业发展释放国内就业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海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景柱:减轻用工负担稳定就业主体

稳就业首先要稳就业主体,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当前制造业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总量多但结构差,二是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但产品售价却不断下降,三是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过度保护员工权益而忽视企业权益,四是企业无论盈亏税费都很重。以海马汽车为例,2017和2018两个经营年度,在亏损的情况下,坚持不裁员,依然纳税9.2亿元,缴纳“五险二金一费”2.8亿元。亏损企业税费重,是民营制造业发展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我想就降低企业用工负担提两个问题。

一、如何支持企业灵活用工?国务院促进就业相关文件提到,困难企业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轮岗轮休、在岗培训等措施,保留就业岗位,稳定劳动关系。事实上,协商不成只能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我的问题是,可否研究出台具备可操作性的灵活措施,比如,学习借鉴德国“短时工作制”,从制度层面解决企业经营困难期间灵活用工的问题。

二、如何解决员工解约成本低、企业解约成本高的问题?以劳动合同的解除为例,一般情况下,员工提前30个工作日通知企业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企业解除员工劳动合同,则必须跟员工协商一致并支付经济补偿。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企业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标准可否降低且总额封顶?

美团点评集团总裁王兴:激活“互联网+生活服务”带动就业潜力

所谓新经济,一般都是运用新科技、创造新模式、满足新需求、带动新就业,最好也能配套一些新政策。我提三点建议:

一、继续释放“互联网+生活服务”带动就业的潜力。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据测算,生活服务电商平台每亿元交易额带动的就业机会是传统商品电商平台的5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庭劳动社会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深化。数字经济叠加服务经济,进而带动就业大有可为。从产业发展历史看,农业机械化、工业自动化,都会转移出一部分劳动力,而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望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吸纳更多的就业。

二、支持互联网平台开展职业培训。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最终要依靠人的数字化转型来实现,目前许多互联网平台均依托自身业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能力培训,帮助餐厅、民宿、美发店的业主和员工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营销,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这些“互联网大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但在帮助劳动者运用网络、对接市场、实现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希望国家予以同等支持。

三、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体制。平台就业不同于传统劳动关系,不能套用旧的管理模式,希望国家制定标准,完善基本保障,重点支持保障缺失较为严重的部分中小微企业补齐短板,允许平台企业继续采用现有的商业保险等市场化方式解决灵活就业的基本保障问题。

部委情况介绍及现场回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

一、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一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二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是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四是积极就业政策日趋完善,五是培训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二、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目前,就业局势总体平稳,但就业领域固有矛盾依然存在,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做好就业工作任重道远。一是长期形势依然严峻,二是当前走势有所趋紧,三是青年就业任务艰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扩需求。继续把扩大就业作为区间调控的下限,稳增长保就业。推动财政、货币等政策围绕就业综合发力,建立重大工程就业影响同步应对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良性循环。打造“双创”升级版,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发展,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二是推进减税降费稳岗位。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支持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对招用重点群体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三是抓好技能提升强培训。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牵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大军。探索创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编制发布制度,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强化体系建设优服务。持续完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办好各类专项服务活动,增强劳动力市场匹配能力。严厉打击非法职介、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良好秩序。

五是聚焦重点群体兜底线。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有组织开展就业见习。支持农村转移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外出务工,实施困难人员“一对一”就业援助。统筹推进退役军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妇女等群体就业。

六是树牢忧患意识防风险。完善就业统计监测、风险预警预判机制,及时捕捉和妥善应对苗头性、倾向性就业风险点。研究储备针对性政策预案,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教育部副部长孙尧:

2019年高等职业教育扩招100万人,完成任务关键是看质量和结构,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人员,要为他们提供系统的职业教育,提升其技术技能水平,提高社会就业能力。退役军人接受本专科教育,享受最高不超过8000元/年的学费资助,在退役军人事务部和地方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今年招收退役军人的工作进展顺利。下一步,结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在全国政协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共同推进下,高职扩招的政策效果将逐渐显现。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

财政部对于农业农村领域的就业是有财政支持的,今年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专项计划。此外,财政部推动涉农资金整合,其中包含了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两个方向,相关部门可以自愿参与,然后把调节的自主权交给地方,这个政策在各省的效果都是比较好的。

从财政的角度看,应对中美贸易战冲击,首先要采取措施留住本国投资和吸引投资:一要从国内采取一些稳定增长的措施,二要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稳增长的措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今年以比较大的力度出台了减税降费的政策,二是财政部和发改委一起改善营商环境,三是从需求端扩大内需。对外采取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一是采取了自主降低关税的政策,二是财政部配合商务部加快了自贸区的谈判进程,三是开展对美加征关税排除工作。

近年来,中央财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优化整合政策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等渠道,推动制造领域符合条件的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等,有效提升我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支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安排资金支持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工业基础能力提升,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促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三是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政策作用,通过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领域投入,促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祖才:

正如委员们所讲,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鼓励引导人才下乡。乡村振兴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正在引导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国家发改委设立了341个试点县,这几年有近200万农民工和科技人员、大学生返乡创业,带动800万人就业,效果很好。

委员们讲到了制造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的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一直高度关注这个问题,也出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总的来看,还是要分类指导,实施差异化政策。具体说,一是要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成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千方百计降低用能等要素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要进一步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我们将认真抓好落实。三是要进一步促进产业国内有序转移。主要包括:完善产业转移支持政策体系,特别是把国家级新区、产业园区作为中西部、东北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支持沿海和内地共建合作园区;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西部、东北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支持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有序带动制造业向中西部、东北地区转移。四是要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推动制造业全方位对外开放,融入供应链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重点做好外商投资法实施工作,落实好2019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五是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