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人师”不能只为稻粱谋

2019-08-29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有偿补课、体罚、学术不端……近年来,少数教师各类违反师德、甚至违反法律的事件,引发了民众对教师群体素质的强烈担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点。那么如何弘扬高尚师德,打造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呢?8月26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的小组讨论中,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为常委、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师德师风问题只是个别问题,不能反映教师群体的整体状况。一些教师失德的负面案例经过互联网的放大发酵,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误导。”姚爱兴常委表示,近年来,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四有好教师”的概念获得了广泛的共识,教师队伍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在赵雨森常委看来,造成师德师风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自律意识不强,受利益驱动和侥幸心理影响;传导压力不够,学校有畏难情绪和自我保护思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查处不够;学生家长有需求,望子成龙心切,希望通过补课提高成绩。“教师做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如果仅仅把教育事业当做以谋稻粱的职业,是成为不了人师的。”赵雨森说。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让师德师风建设面临新的课题。”鲁晓明委员表示,师德滑坡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海量信息和技术给教师的成长拓展了眼界和知识,但又为高校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增加了难度,阻碍了师德的养成。“高校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的手段和策略。”

“师德滑坡也反映了现在教育管理体系的一些问题。”陈荣书常委坦言,目前学校主要把精力放在对教师升学率的考核上,而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没有过多关注。“教师在育人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简单化、功利化。”

据了解,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去年,教育部一连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多份文件,为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不可触碰的红线。

不过,在陈荣书看来,目前的师德师风制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应当疏堵结合,规范引导,提高针对性、可操作性。“比如,教育部就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课后看护、初三和高三补课,都有相关规定,各省在执行规定时不尽相同。如果能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补课问题,让课后看护和补课合法化,不仅可以减轻家长不必要的经济和课业负担,而且也能够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建议各省出台相应的细则,对课后看护和补课的时间方式收费管理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同时,陈荣书还建议,健全师德师风监督约束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置于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和连带责任制等制度,建立师德惩戒制度,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保持对教育微腐败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将违反师德师风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刚性约束是必要的,但师德建设不是简单制定若干行为准则,还要激发广大教师的内生动力,自觉维护教师的形象和荣誉。”赵雨森建议,营造良好氛围,完善教师地位的待遇保障机制。同时,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典型,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综合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增强教师职业整体吸引力,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