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王光谦常委的发言: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

2019-08-2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大部分西部地方高校在办学方面都走出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但在现有评价体系中,对西部地方高校师生科研成果的肯定和科研积极性的激励明显不足,各类学科排名评比中西部地方高校几乎评不了“A”,在单纯由国际发表论文决定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学科排名中进不了百分之一。

这种情况,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西部地方高校的作用和贡献,必须加以改变。为此建议:

一、在西部(包括东北地区)设立国家人才岗位,实现从“戴帽子”到“摆凳子”的转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设立“地区杰青”。比照“万人计划”在中西部设立“万人岗位”,根据国家和地方战略任务设定岗位,由设岗中西部高校和科研单位自主全职聘人,履行主体职责。

二、在地方高校的特色高水平学科增加专业博士学位点。如青海大学拥有高原医学、高原农牧学、盐湖化工和太阳能新能源等特色学科,海南大学的热带作物学、宁夏大学的煤化工、石河子大学的绿洲农业、西藏大学的生态学,不仅有特色,更重要的是与国内外同业相比具有很高水平。如果得到国家在博士点设置等方面支持,在相关创新领域将会有更好发展前景和空间。

三、减少数论文、数“帽子”的简单评比、评估、检查,将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所作的成绩贡献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一批地方高校为农牧民、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高质量的科技支持,培养了一大批扎根祖国边远地区干事创业的各类人才,在高校各类评比中应对上述重要贡献予以考虑,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

四、在政策制定和条件建设上支持地方高校走“有特色、高水平”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在国家实施“双一流”大学建设同时,建议增加“双特色”大学建设项目,可遴选中西部地区50所大学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学科,鼓励其“错位发展”。“双特色”学校建设重在体制机制创新,落实职称评审、绩效激励、科研器材购置、学科调整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