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把继续攻坚和防止返贫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国政协“巩固脱贫成果,减少和防止脱贫后返贫”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9-07-3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全国政协副主席杨传堂主题发言

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凝心聚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全国政协一直高度关注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成效。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汪洋主席谋划部署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最近,我和辜胜阻副主席分别率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的委员们就这一问题开展了调研。

我在调研中对“减少和防止脱贫后返贫”有了一些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做了一些思考,下面讲几点建议:

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和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要进一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发挥好村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的帮扶作用,确保他们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促进责任落实。

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要立足地方实际,保护绿水青山,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要推广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和农村改革创新有机结合。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有序的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关键是培育可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继续开展消费扶贫,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用好产业扶持基金,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回应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组织实施好民生工程,用心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五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和改善发展环境有机结合。将改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摆在优先位置,加快推进乡村集镇交通、水利、电力、通信、上下水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环境整治工作,实现脱贫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从“有”到“好”的转变。

六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和建立长效机制有机结合。研究我国脱贫方向和模式发生的重大调整,将治理贫困的机制从脱贫为主转向防贫、致富为主。继续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并使之常态化、法制化,打牢脱贫攻坚的“防滑链”。

越是胜利在望,越要保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毅力和决心。我将和政协的同志们一起继续努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认真履行好人民政协的职责。

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发言

近两年,我就巩固脱贫成果及边境地区开放发展先后带队到云南德宏、西双版纳,广西北海、东兴、凭祥等地调研。通过调查发现,巩固脱贫成果有两个最难啃的“硬骨头”:一个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另一个是沿边地区稳定脱贫问题。

沿边地区是我国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确保边境和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但沿边地区往往具有“老少边穷”特征。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沿边贫困地区,不可能组织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也不可能简单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解决沿边地区贫困及返贫问题,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人口稳定在边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让老百姓有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饭碗”,增强内生脱贫能力与动力,最终实现兴边富民、稳固边疆。对于这些地区的脱贫问题,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可以采取五个措施。

第一,利用边贸发展加工产业,从“通道经济”迈向“口岸经济”。目前云南、广西的边民互市贸易发展得非常好,边民每人每日有8000元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互市进口额度。要通过加工产业把进口商品的附加值留下来,不让互市贸易商品“穿城而过”,形成口岸经济带,促进边民就业增收。

第二,引导产业向沿边地区转移,以龙头企业带动沿边城市工业化步伐。西南沿边地区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资源与区位优势。我曾到瑞丽银翔摩托产业园调研。该企业雇佣近80%的缅甸籍工人,降低了用工成本,又开拓了缅甸市场,并借助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摩托车销往印度等国家。沿边地区要吸引更多转移产业集聚。

第三,推进沿边地区工业园区建设,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势。我国过去在沿边口岸地区建有一些跨境经济合作区,当前需推动这一模式升级。建议在边境两侧同时开展合作——一边在广西和云南建境内工业园区,另一边在越南和缅甸建境外经贸合作区,充分利用国内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同时利用好越南和缅甸资源丰富与劳动力成本低的红利。民营企业华立集团在广西东兴边境投资开发一个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了两个市场、两个资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东盟大通道建设。

第四,利用沿边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跨境旅游。广西和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民族风情绚烂多姿、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跨境旅游的潜力巨大。目前广西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发展效益不错。

第五,因地制宜,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云南德宏规划了附加值较高的十大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广西制定了特色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遴选出78个特色产业,这都有助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与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相匹配。

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调研视察和网络议政情况综述及建议

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自去年新组建以来,一直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委员会履职的重点。为开好这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委员会组织了3个批次的调研视察,杨传堂、辜胜阻副主席分别率队赴甘肃、云南开展专题调研,并首次组织党外委员赴青海开展专题视察。

通过调研视察了解到,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真抓实干,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历史性成就,为确保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奠定扎实基础。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减少和防止脱贫后返贫任重道远,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

目前精准脱贫工作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低,尤其缺乏长效扶贫产业。二是贫困地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短板仍较为突出。三是易地搬迁群众后续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等方面仍需着力。四是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在减少和防止脱贫后返贫方面,委员们比较关注以下问题:一是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延续性,二是脱贫成果成色的真实性,三是对贫困人口脱贫后的持续帮扶不能放松。为此,委员们建议:

一是深化对巩固脱贫成果,减少和防止脱贫后返贫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构建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摘帽不摘政策”的要求,确保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等政策和扶贫模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加强对产业扶贫的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及时组织对脱贫户开展“回头看”,建立贫困人口、边缘人口预警监测机制。

三是以“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着力点,进一步解决好巩固脱贫成果的短板。

四是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巩固提升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是做好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把稳定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主要措施

我今年6月参加了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到甘肃省临夏州的调研,后又到天水市、定西市进行补充调研,结合此前做过的就业扶贫调研成果反复思考,建议把“稳定就业”作为今后扶贫工作的主要支点,作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的主要措施,全力以赴抓紧抓好。为此,建议:

一、坚定不移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有组织外出务工就业。扶贫性劳务输出一定要强调“有组织”,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需要深入基层村社和农户,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的“四送”活动,把人社部门各项政策和培训计划、岗位需求等信息送到群众家门口,同时不断开拓劳务输出资源,不断扩大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

二、把扶贫车间培育成为产业和就业扶贫的企业。调研中,发现一些扶贫车间正在买地建厂向扶贫企业转变,扶贫企业正在布局形成产业链,值得高度重视并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同时,针对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情况,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三、通过“公司+农户”等模式促进农业产业扶贫。从长远看,农业产业扶贫的关键是稳定增收,稳定增收的关键在农业产业的组织化,解决大产业支撑带动的产业发展的格局,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

四、加强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让贫困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把农民培养成为产业工人、店主老板,推动劳动力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从短期性就业向稳定性就业转变。

五、采取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措施。无论采取任何措施,总会有一部分贫困劳动力难以实现稳定就业脱贫。采取的办法除了提供社会保障兜底,避免陷入“福利陷阱”之外,就是多创造公益性就业岗位,采取开发式扶贫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卢江:巩固健康扶贫成果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疾病是农村人口主要致贫返贫原因之一。因此,健康扶贫既要着力消除已经发生的因病致贫的存量,更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防控因病致贫返贫增量。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部门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标准,重点在消除因病致贫的存量和防控因病致贫返贫的增量两个方面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经过几年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贫困群众大部分疾病都能在县域范围内得到及时救治,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减轻。但是,根据中央坚持现行脱贫标准要求,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医疗有保障”依然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少数地区缺机构缺医生。二是部分机构房屋设备等基础设施未达标。为此,建议:

一、国家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贫困地区健康危险因素防控机制。二是探索建立因病致贫返贫预警机制。三是建立有效评估机制,推动健康扶贫各项制度、举措落地落实。

二、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医疗服务体系能力建设。一是把符合条件的未达标县医院全部纳入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支持范围,同时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央预算内资金继续支持贫困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设备设施建设,兜牢贫困人口看病就医网底。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继续深化对口帮扶工作,采取“组团式”支援,加强针对当地疾病谱的临床专科建设。三是加快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依托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发展分级诊疗模式和远程医疗项目,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的问题。

三、全面建立贫困人口制度化的分类救治和保障机制。2019年,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已增加到25种。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等疾病的贫困人口,要进行重点管理,做好随访评估、健康管理、适时转诊等工作。广泛动员和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加大多元化保障投入和支撑,确保健康扶贫取得实效。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发挥金融功能巩固脱贫成效

近年来,农业银行在脱贫攻坚以及巩固脱贫成果方面切实履行责任。一是加大贫困地区贷款投放。二是创新扶贫产品和服务模式。三是延伸服务网络。四是实施贷款利率优惠。五是通过捐赠、公益等方式扶贫。

开展金融扶贫的实践,使我们加深了对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后返贫工作的认识:

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对于已经脱贫的地区和农户,保持帮扶政策不变、金融扶持力度不减。

二要把金融扶贫与推动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总体上,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基础普遍薄弱,缺资金、缺人才、缺配套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将继续抓住产业扶贫这个重点,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优势,加强与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合作,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促进贫困地区产业振兴。

三要把金融扶贫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相关部门在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同时,可适度增加贫困地区政府专项债,适当降低脱贫攻坚PPP项目入库门槛,打通金融资金进入通道。

四要把金融扶贫与深化互联网金融运用结合起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互联网金融运用,力争将面向农户的“惠农e贷”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品牌。

五要将金融扶贫与完善基层治理结合起来。近年来农业银行开展了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农村基层带头人培训,在部分地区与村“两委”试点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创建,使金融成为贫困地区推进基层治理、巩固基层政权、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建议:一、出台针对金融扶贫的定向降准政策。二、对深度贫困地区贷款实行特殊费用补贴政策。

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谢茹:巩固脱贫成果,精神脱贫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然而,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干部干、群众看”等精神贫困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对此,必须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举并重,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统一,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一、坚持扶志为先,促进观念转变,解决“不想干”“不愿干”问题。建议强化党恩教育,结合“脱贫光荣户”评选,营造脱贫光荣、脱贫感恩的浓厚氛围;构建福利依赖制约机制,减少简单发钱发物式的帮扶;注重入户做精神激励和思想引导工作,转变一些贫困户“日子过不下去时,有政府兜底”的心态,树立以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脱贫之志。

二、坚持扶智为本,增强脱贫动能,解决“不会干”问题。建议重点落实好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政策,推行学校校长和属地乡镇双负责制,狠抓“控辍保学”,建立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服务机制;注重发挥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的引领帮带作用,让广大贫困户求技有路、求学有方、致富脱贫有师傅。

三、坚持扶德为重,治理不良习俗,解决“不去干”问题。建议强化村民自治,通过群众的互帮互助、互督互促,让群众做群众工作;探索建立依法治懒、法治扶贫模式,对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情况加大教育惩戒力度;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倡导乡村文明新风,着力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彩虹:科技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造血”稳定脱贫防返贫

要防止脱贫返贫,除了完善政策兜底救助保障机制外,更需要提升贫困人群自身“造血”功能,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对此,提几点建议:

一、立足当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广西制定了《全区有扶贫任务县(市、区)特色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遴选出78个产业,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特色产业,并在政策、资金层面予以支持。实践证明,坚持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贫困地区脱贫不返贫的前景可期。

二、充分依靠科技发展特色扶贫产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常态化带项目、带技术到贫困地区指导产业发展,激发贫困群众致富动力,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办法。

三、逐步提升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程度。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带动贫困户科学种养;创新多种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贫困群体与经营主体有效对接;推进“互联网+”扶贫,积极培育电商市场,充分释放农村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把特色扶贫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让贫困农民实现从脱贫到致富的跨越。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农业保险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近年来,保险业按照中央的要求持续推进农业保险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保险覆盖面扩大,现在保险承保的自然灾害的风险基本上全覆盖,承保的农作物品种超过220种,对三大粮食作物的覆盖面达到65%,参保的农户已达1.95亿户次。

二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保险赔款已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近三年全国累计赔款423.2亿元,在防范因灾、因病、因事故返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层服务人员已超过50万人,基本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95%以上的乡镇和50%左右的行政村,在金融服务“三农”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当前,农业保险存在保障水平偏低、保险品类不够丰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下一步要立足完善金融支农惠农体系,优化农业保险运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户抵御风险能力,降低因灾、因病、因意外返贫的概率,堵住再次贫困的窟窿。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引导,特别是在解决直接物化成本方面,大灾保险要加大力度。

二是通过农业保险的增信功能,助力缓解农户贷款问题。推广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发挥农业保险在防疫卫生方面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推进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业务协同发展。

四是加强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保险信息与财政、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部门数据共享,加强农业基础数据、灾害风险数据、业务经营数据积累。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邢台市委副书记宋华英:打好防止返贫和防贫的持久战

打赢了解决绝对贫困的攻坚战,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打好防止返贫和防贫的持久战。从调研和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到,导致贫困和返贫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劳动力技能缺失;因病、因意外伤害,劳动力丧失;因参与产业扶贫的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受市场或其他原因影响,收益丧失或降低,家庭收入坠入贫困线以下。应当说,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纳入我们日常监管帮扶的范围内,出现意外情况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当前,早发现、早处置,是防贫和减少返贫的重要保障。为此,建议:

一、合理确定监测范围。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将家庭人均年纯收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线1.5——2倍的农户,作为“边缘户”纳入常规监测范围。

二、建立县乡村三级预警机制。村级设立预警员,预警员可由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兼任,定期走访入户,遇到偶发事件及时上报;乡镇设立工作站,安排专职人员对预警员上报的信息进行初审,经现场核查通过后上报;县级设立防贫预警指挥中心,由卫健、医保、住建、民政等部门会商,指挥中心对乡上报的信息进行最终核定和资格认定,认定后纳入应急救助范围,并报市级扶贫部门备案。

三、启动应急救助机制。根据可能致贫的不同原因,启动应急救助机制进行处置,有效降低致贫风险。对于因病致贫的,及时启动大病救助、商业补充保险赔付等机制,将医疗费用的自付部分降到其可承受的范围内;对于因意外事件或自然灾害致贫的,启动民政临时救助、社会募捐等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对于因非义务教育阶段就学可能致贫的,及时开辟无息助学贷款、福彩助学金、大学生励志成才计划等入学“绿色通道”,尽可能减轻因就学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以此类推,建立起一道防止相对“边缘户”陷入窘境的制度网,织牢织密打好持久战的第一道防线。

全国政协委员,嘉鸿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建明:在贫困地区建立社区工厂 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永久脱贫

巩固脱贫成果,重点在于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群众通过就业有了固定收入,才能真正永久摘掉“贫困帽子”。

从2015年开始,我在陕西秦巴山区的安康市平利县,启动了手套加工项目,帮助当地从大山上搬下来的农民解决就业和脱贫问题。我做的是社区工厂,在每个镇上设立一个车间,每个车间人数50到100多不等,方便镇上的群众就近上班。公司招收的多数是女性,根据孩子上学放学时间采取弹性工时制度,既安置了当地闲置劳动力,令贫困家庭获得固定收入,也解决了照顾老人孩子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对于建设社区工厂,我有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可以充分利用香港传统的营商优势。“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等为沿海地区发展赢得第一桶金的经济模式,完全可以向西部贫困地区转移。

二、贫困地区需务实发展,不可好高骛远。如果能引进海外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是好事,但当地应根据投资环境、人才储备等条件务实地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实现贫困人口就业并稳定脱贫。

三、注重培养社区工厂的管理技术人才。当地有了管理、技术和人品靠得住的人员,可以解除企业投资贫困地区的后顾之忧。

四、社区工厂建设需要政策支持。政府在厂房、员工培训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可使企业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坚定扎根贫困地区的决心。

全国政协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长蔡其华:关于防止因水返贫的思考和建议

防止因水返贫,必须破解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和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两大难题。为此提出两点建议。

一、“滴灌”补短板,精准强基础,防止因水返贫。

一是对贫困地区加大年度中央水利投入力度。水利补短板项目,中央和地方投资都存在一定缺口。建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增加年度中央财政水利投资规模,保障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等项目投资需求;适当提高贫困地区中央财政投资补助比例,减轻地方筹资压力;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要求各地加大对水利建设的财政投入,并将水利作为地方政府债券支持的重点内容。

二是对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以外的贫困地区防灾提升改造重点水利项目予以支持。建议国家发改委对此类需求迫切、条件具备的地方重点项目,参照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补助政策予以支持,加快推动项目审批和开工建设。

三是对贫困地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加大支持力度。

二、压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改革、建设和保护并举,确保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升级;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农村水源保护;稳定资金投入渠道。加快推进农村供水立法工作。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委书记马秀兰: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巩固提高

东乡县今年一手抓贫困人口的脱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高,基本上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明年查漏补缺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在巩固成果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做法:

一是建立巩固提升监测机制。制定巩固提升帮扶计划,经常性入户,每季度进行分析、研判,列出预警清单,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是着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三是加大社会综合保障力度。继续落实已脱贫人口教育、医疗等保障政策,对因病、因灾、因突发事件等存在返贫风险的家庭,通过兜底保障、临时救助等措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在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方面存在的主要风险点:

一是由于部分群众居住极度分散,全县家校距离在3公里以上的适龄儿童有7773名,最远的距离8公里,通过借读、寄宿、陪读等多种方式,努力解决这些适龄儿童的上学难问题,但由于部分学生寄宿或家长陪读有困难,巩固成果难度大,极易随时产生新的辍学。

二是边缘户的问题愈加突出,偏远山区未搬迁贫困户返贫风险极大。全县25户以下的364个自然村(社)和25户以上村社中居住极度分散的剩余未搬迁群众有7769户,有的社只剩三五户,这些群众居住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和运营成本高,后续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长远发展的难度很大。

部委情况介绍及现场回应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推进,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经过共同努力,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

同时,脱贫攻坚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大体分三类:直接影响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问题、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需要长期逐步解决的问题。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一手抓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不拖后腿,“两不愁三保障”不留死角;一手抓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努力提高脱贫质量,提升可持续减贫能力。

一是严把贫困退出关。坚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不动摇,既不降低也不拔高。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和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二是稳定脱贫攻坚政策。切实做到贫困县党政正职保持稳定,摘帽不摘责任;脱贫攻坚主要政策继续执行,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工作队不撤,摘帽不摘帮扶;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摘帽不摘监管。

三是建立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对贫困人口强劳力全劳力、弱劳力半劳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病人分类施策。加强对易地搬迁贫困群众的后续帮扶,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大力实施消费扶贫,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

四是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组织各地全面排查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和脱贫不实等突出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短板。对脱贫后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返贫的群众,及时纳入帮扶。

五是加强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加强教育引导,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干事创业本领。改进帮扶方式,扶贫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相联系。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致富带头人,提升带贫能力。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引导贫困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罗文:

关于叶建明委员谈到的巩固脱贫成果,继续做好贫困地区产业扶持方面的问题,发改委主要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支持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会同农业农村部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明确要求向贫困县倾斜。今年3月评选公布的110个示范园中,有30个位于贫困县。二是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今年,发改委增补了700个“三区三州”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储备库,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给予全额补助。近期,还将研究出台“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旅游等的倾斜支持力度。

关于蔡其华常委提出的对贫困地区172项工程以外的重点水利项目予以支持的建议,发改委已会同水利部提出了今年的重点项目清单及下一步工作总体考虑,对于未列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范围的项目,将继续有重点地支持部分具备条件的工程加快建设,积极研究纳入“十四五”规划。

关于马秀兰同志谈到的居住在偏远深山区的边缘贫困户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发改委当前的工作重心是全力推动各地高质量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做好搬迁贫困群众后续扶持工作。对于仍生活在偏远山区、确需搬迁的边缘贫困户、非建档立卡户,待“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结束后,再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认真研究宜居搬迁工程。

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

关于叶建明委员谈到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问题,各地财政部门都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支持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减税降费方面也有一些政策,让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关于蔡其华常委提出的水利方面的问题,财政部下一步将会同发改委、水利部认真研究推动,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加大水利发展资金投入,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支持补齐贫困地区水利设施短板。二是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纳入水利发展资金支持范围。三是立足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中型灌区改造升级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四是研究关于贫困地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此外,重大水利工程等公益性资本支出一直是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支持的重点,中办、国办已经印发了相关文件,鼓励地方政府用这部分资金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全:

人社部门这些年重点围绕就业扶贫、社保扶贫、技能扶贫、人才人事扶贫四个方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在就业扶贫方面,现在主要形成了发展扶贫车间吸纳、支持返乡创业带动、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的促进贫困劳动力增收的四条渠道。在社保扶贫方面,已基本实现了60周岁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应发尽发。在技能扶贫方面,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要求面向包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内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人才人事扶贫方面,制定倾斜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人才不断向贫困地区流动,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

关于陈彩虹委员提出的发展特色产业问题,今年8月份,农业农村部将联合国务院扶贫办召开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对今明两年产业扶贫工作进行部署。总的考虑,一是要突出特色。贫困地区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我们将引导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物种资源等优势,做强做优特色产业。二是要做好营销。脱贫攻坚能不能巩固成果,很关键的是要防止卖难,帮助农民把产品销售出去。我们将继续举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初加工、冷藏、保鲜、物流等设施建设。三是培育壮大带贫新型经营主体。继续在龙头企业认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家庭农场政策扶持方面,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四是强化科技帮扶。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我们已专门组建产业技术专家组,对每个县的扶贫特色产业进行技术精准帮扶。同时,还将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三区三州”未脱贫深度贫困县各安排一个产业技术专家服务团,开展产业扶贫技术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如何减少和防止脱贫后返贫

减少和防止脱贫后返贫,需做好两个判断:其一是对近几年脱贫后又返贫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分析返贫原因和规律;其二是对2020年后是否可能存在脱贫后返贫的风险做出准确判断,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基于以上两个方面,通过分析和实际调研,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从目前全国返贫规模和分布来看,返贫规模总体不大,但区域和省际有差异。从东中西区域看,近几年新增返贫人口主要来自于西部地区,占60%左右。

第二,从返贫原因看,因病返贫是最主要原因。如,2015年因病返贫占比48%;2016年占比为30%;2017年,因病返贫占36%。

第三,从返贫概率分析结论看,容易返贫的群体主要包括:家庭劳动力较少或抚养对象较多、发生大病、教育程度极低以及以务农为主的家户。

第四,脱贫后人均收入3500-5000元的家庭,是返贫风险最大和返贫概率最高的群体。这部分群体收入结构中,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较高,工资性收入比例较低。

因此,建议:

第一,2020年后能否留出2—3年的缓冲期或过渡期,重点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便对可能返贫的重点群体重点关注和解决。

第二,根据目前出现的返贫原因和重点群体,强化健康扶贫和“因病返贫”对策研究,对于老人儿童、教育薄弱地区和群体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第三,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的能力提升,尤其是人均收入3500-5000元的脱贫户,提高他们的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逐步降低对政策的依赖性。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