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拥有幸福晚年——全国政协“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9-06-1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主题发言

围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各位委员、各位同志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建议。为开好这次会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作了充分的准备,去年由高云龙副主席带队开展了调研,今年,何维副主席和我分别带调研组赴北京、湖北开展了调研。结合调研情况,我谈三点认识和看法。

一、充分认识构建“三位一体、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众多的实际出发,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思想和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从传统的供养制度向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转型的实践经验总结。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形成了家庭、社会、国家责任共担的养老服务机制,医养结合契合了老年人对生活质量和健康养老最迫切的需求。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回应了民生关切。

二、抓住关键环节,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一是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要树立良好家风,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

二是强化社区的平台和枢纽功能。在社区层面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开展老年人养老需求评估,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培育和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

三是发展适应多层次需求的养老机构。不断提高养老机构的照料、护理、康复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四是做深做实医养结合。逐步建立完善包含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等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五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将养老服务人员作为我国现代化职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推进养老服务专业学校建设,建设培训基地,规范社会培训。

三、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保障,努力推进制度创新

一是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科学定位,逐步建立形成全国统一、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发挥社会保险在养老服务方面适度普惠的作用。鼓励商业保险与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形成互补机制。

二是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和政府办养老机构的公益性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升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支付能力的服务供给能力。

三是完善土地、税收、信贷等相关优惠与支持政策。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土地划拨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探索成立政府性信贷基金或养老服务机构培育基金。发展智慧养老新业态。

四是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制定养老服务评估标准,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监管制度。

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发言

我就三个问题再谈点个人体会和认识。

第一,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应坚持“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建设方向。政府要在以下三方面加强工作。一是加强区域重点社区和农村行政村的基础设施与机构建设。社区有关工作做得不错,农村行政村相对薄弱一些。二是要保障重点人群,即那些失能、半失能、失独、独居、寡居的老人。三是进一步完善长护险。有两个例子与大家分享。黄石市把二级医院、养老机构、药房合在一起,效果很不错。这个城市是老工业城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居民大多原来是一个单位的,所以这一模式值得有同类情况的地区借鉴。还有,我与花亚伟委员做了健康服务业调研,我们在焦作地区武陟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看到,他们把乡里失能、半失能老人集中在一起,允许一些家属照顾自己家老人及其他老人,这些人能有点收入。理论上讲,乡镇卫生院是不能这么做的,但是这种情况是有中国特色的。在我们看来,对于一些制度设计没解决的事情,还是要探索的,而基层能创造很好的经验。

第二,刚才民政部的同志讲了,关于养老还缺一个整体规划。我认为国务院应着手制定我国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规划,至少在“十四五”时期启动这项工作,明确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的责任,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

我重点要强调养老文化的问题。要构建敬老爱老的社会文化环境。敬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以融入与升华。全社会的敬老爱老文化氛围既是社会保障二次分配的重要社会要素,也是家庭履行养老义务、社会志愿服务、慈善捐赠三次分配的文化驱动力量。我希望这些在规划中有所体现。

第三,应注意工养结合或者劳养结合。随着健康老人比例不断增加,这些老人要发挥更好的作用,来积极应对劳动人口下降。“银发”事业和产业与中青年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这不是稳中求进的社会体现吗?我们要在更宏观层面上来考虑养老事业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主席任亚平代表调研组发言: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调研中委员们形成了几点共识:一是政府要做好高龄、“三无”、城乡生活困难老人的兜底保障工作,培育好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二是重点强化社区的平台和枢纽作用,让机构进入社区、财力扶持社区、政策落地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明确社区服务向家庭延伸和覆盖的责任;三是要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利用好“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整合资源,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四是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养老服务模式。具体建议:

一、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统筹、整合和落地。研究制定养老服务的专门法规,界定政府、老年人及家庭、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等主体的地位、责任、权利和义务。推动“以市场化改革为主导、以需求为引导、市场发挥主体作用、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相对接”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层次改革。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二、以社区建设为枢纽,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明确和压实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基本责任。通过无偿提供场所、财政补贴、减费降税等措施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运营可持续性。支持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发展。

三、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建议将长期护理保险定位为独立险种,纳入社会保险的政策框架;构建政府、个人、用人单位为主的多元化筹资机制,鼓励商业保险进入护理保险领域。

四、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加大财政对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支持力度。整合和改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将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养老服务中心,并扩大服务辐射范围。鼓励并引导各地根据实际,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

五、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鼓励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一批养老护理培训基地,加大对医养结合人才、养老行业管理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养老护理员培养力度。制定出台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制定工资待遇与职业技能水平相挂钩的实施办法,提高养老护理员职业地位和荣誉感。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职),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世杰: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融合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养老融合发展,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呈现“哑铃型”特征,即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化机构提供的高端服务和政府兜底的敬老院提供的低端服务多,普通老年人消费得起、质量有保证的中档服务不足;而养老服务需求呈现“橄榄型”特征,即高端和低端需求少,对基本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的中档需求多。建议调整供给结构,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明确普惠性社区养老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供低价或免费场地设施,通过政府补贴、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运营。

二、加强部门协调,解决政策落地问题。目前,各部门主要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工作,政策聚力不够,企业和消费者获得感不强。建议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各项政策细化落地,加强部门统筹协调,提高政策的衔接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如针对社区为老人助餐实际特点降低准入门槛,同时以食品安全为监管重点,将服务场地任务分配到基层,在社区范围内整合闲置资源,发挥存量资产作用。

三、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解决服务力量不足问题。建议:一是鼓励专业机构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技能等级认定,搭建职业晋升平台。二是对家庭成员免费开展基础照料技能培训。出台支持家庭养老政策。三是通过志愿者补足人员短板,将在校大学生参与养老服务的社会实践纳入学分。

四、加快新技术应用,解决老龄社会中长期发展问题。建议:一是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和数据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提高现有技术产品的实用性和普及性,解决老年人健康监测和紧急救护问题。三是鼓励创业投资关注养老产业,鼓励高科技企业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建议

随着医养结合工作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关键性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政策协调性差、部门协作难,缺乏相关行业统一规范与标准,以居家为基础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难以满足服务需求等问题已经成为掣肘医养结合发展的瓶颈。为解决以上问题,建议:

一、以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建议各地在制定医养结合工作规划时,根据老年人数量、能力评估等科学测算资源需求,优化资源布局和配置。

二、建立部门协作推进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建议各地政府主导,整合相关行政部门优势资源,共同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调整制约医养结合工作推进的关键政策,如服务定价政策、相关机构标准认定审批政策、医保报销政策以及对社会资本和民营养老机构的支持优惠政策等。

三、分阶段逐步推广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四、加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支撑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加强各地区居家社区健康养老政策的设计和支持力度;借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建家庭养老的支撑体系。加大对居家和社区养老场所以及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五、关注农村老龄支持体系建设,促进农村老龄事业发展。建议进一步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细分研究,在实施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将农村医养问题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城镇化在养老医疗方面的辐射效应和延伸服务,补齐农村养老政策与服务短板。

六、从人才培养、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等方面构建医养结合服务人才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建议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建立分级分类的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系统化和专业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七、建立老年人健康数据库。建议推广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等产品,提高老年人自主管理能力。建立健康养老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资源,提供更加便捷、精准、高效的健康养老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应尽快统一基本制度框架,防风险于未然

近3年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取得良好进展,截至2018年6月底,覆盖5700万人,受益人口近19万。除15个试点城市,“自愿”试点城市已有四五十个,并有扩大趋势。

由于没有制订统一制度框架,各地试点存在较大差异:一是保障范围不同。二是受益规模不确定。三是保障水平不同。四是失能失智“评估量表”不同。五是筹资渠道不同。六是筹资标准不同。七是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项目不同。八是居家护理待遇形式不同。下一步扩大试点,应防止制度碎片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为此,建议:

一、应在几方面予以统一:一是尽快对筹资基本原则作出规定。应对筹资基数、费率、待遇水平作出原则规定,坚持“保基本”和责任分摊原则,按不高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4%设定筹资标准。二是对是否单独筹资作出决定。建立独立社会保险制度,做好长期财务测算,在困难地区不影响医保制度财务可持续性。三是尽快对覆盖范围作出原则规定。坚持“全覆盖”原则,职工和居民统一政策,保障对象以重度失能为主,逐步扩大到中度失能和失智群体。四是加强部门协同,结合民政系统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和卫健系统老年照护评估标准,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失能鉴定和等级评定标准体系、照护服务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五是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和家政服务向长期护理延伸,壮大医养结合工作队伍。

二、应着重关注制度设计较为全面的几个重要试点城市,以此为基础作为建立制度统一的基本“模板”。例如,南通做法的特征是:一是制度起步就实现全覆盖,职工和居民采取统一政策、统一缴费和待遇标准;二是从重度到中度,从失能到失智,稳步扩大受益面;三是按照居民收入0.3%筹资,由政府、基金和个人按4:3:3分担;四是以生活照料为主并兼顾医疗护理,基金支付可持续;五是建立辅助器具租赁、照护需求评估、失能失智预防等三大机制,践行以居家照护为基础,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六是创新扶贫机制,用长护险基金“购买”家人亲情照护。

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会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以社区嵌入式养老为重点探索大型城市养老服务新格局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截至去年底,户籍人口老龄化率超34%。为此,上海率先提出以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为重点,整合各类养老资源,推动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一体化发展。

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的经验做法:一是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一站式”服务枢纽。上海所有街镇都已建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二是以社区嵌入式养老为基点,链接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形成养老服务骨干网。三是发挥家庭养老基础性作用。实施“老伙伴计划”,全市低龄老年志愿者为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服务;“老吾老计划”,对家庭成员进行护老培训;住宅适老化改造,帮助困难老年人家庭改善居室环境。四是强化支付保障。发放老年综合津贴;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常用临床护理服务;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由财政出资购买服务。五是强化医养结合。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整合设置养老设施与医疗设施;推进医养机构签约合作。

为做好大型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建议:

一是完善嵌入式养老点规划布局。由政府统筹,通过置换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养老点布局。在养老点改扩建过程中出台统一标准,满足社区养老基本需求。

二是依托市场,整合资源,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民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形成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养老模式。

三是加大对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一定时间内对养老护理人员免费培训,分级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增加人员数量。坚持持证上岗,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北省委会副主委杨玉成:创新乡村养老模式助力精准扶贫脱贫

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短板也在农村,并与脱贫问题相交织。为此,河北积极探索养老模式创新,实现养老与脱贫双赢。河北衡水、沧州探索建立了以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为主体、专业医疗机构为辅助、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集中供养模式。康保县推进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解决了贫困地区留守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集中式公益性养老机构短缺;农村互助幸福院未纳入国家养老体系;农村居家养老需要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需要爱心食堂等养老模式创新。对此,建议:

一、打造农村集中供养新模式。半失能人员由贫困人口供养中心供养;完全失能或患传染病、精神类疾病人员,委托专业医院供养;以上机构床位不足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民办养老机构供养。建议重点加大对贫困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一是减免贫困县县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套资金;二是对贫困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日常运营费用等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二、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一是医养融合居家养老,解放贫困家庭劳动力。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启用贫困人口当护理员。三是通过成立孝老敬老理事会,开展孝老先进评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孝亲文化。

三、规范提升农村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互助幸福院有效实现了日间照料、社区服务、邻里关照等功能,建议将农村互助幸福院纳入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

四、创新爱心食堂养老新模式。通过设立养老爱心基金等,倡导社会慈善机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养老事业,使农村老人安心养老。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会生:为失能失智高龄老人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

结合国投发展养老产业的实践,谈些认识和体会。

护理型养老是刚需,是机构养老发展的重点。实际运营中,我们感到存在四对矛盾:一是传统养老观念与多元化养老方式之间的矛盾,二是旺盛的护理型养老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三是医养费用结合与支付结算之间的矛盾,四是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与专业化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根本在于深化护理型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来讲:

一、加快建设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议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引入社会资本,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在政策、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提高失能失智老人支付能力。建议适当扩大医保范围,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项目纳入政府医保范围,适当提高支付比例,切实降低老人负担;加快发展长期护理险、商业护理险,满足多样化护理保障需求。

三、健全医养结合政策体系。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组织专家修订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

四、加快培养护理专业人才。建议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开办养老护理职业学校,完善养老护理职业技能标准,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有爱心的年轻人投身养老服务业,在职业通道、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广“时间银行”做法,鼓励社会力量服务老年人。

五、积极打造“智慧养老”。建议引导养老机构加强科技产品应用,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更专业的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养老保障资源建设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窗口期,但是存在形势严峻、短板明显的实际问题,如何鼓励社会资源更快、更多、更广地参与中国养老保障资源建设,提升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是解决好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关键。

提两个问题:

一、在15个城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中,护理服务项目如何统一?如何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

二、我国养老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政府和市场责任边界不够清晰。一方面,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产业发展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依然存在,投资积极性受到抑制。另一方面,部门职责不明确,政策执行与否及执行效果监管机制尚不健全,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在分散的管理体制下不能有效实施,影响了政策落实和行政效率。政府和市场应该如何分工?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亚非: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

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是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第一,规模问题。根据企业实际运营经验,单体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一般要30张的床位数才能实现盈亏平衡,但在城市社区寻找符合条件、性价比又高的场所,面积1500平方米左右,非常困难,希望政府能够在提供场所方面给予支持。如果单体面积难以满足的,能否考虑将邻近的若干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进行统一托管运营、支持养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

第二,招标问题。目前很多地方采购社区养老中心托管运营项目和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往往是一年一招、一年一签,时间太短,企业很难回收成本。能否从政策上规定将一次采购签约时间延长为至少3年?

第三,财政补贴。各地机构养老普遍享受建设和运营补贴,社区嵌入式养老实际也是小型化、社区化的机构养老,能否对社区嵌入式养老一视同仁,按床位数给予同等补贴?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花亚伟:社区卫生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相衔接

我非常关注居家养老服务问题,尤其是医养结合方面。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将基层医疗资源和社区养老驿站相结合的重要抓手,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疗“互联网+”的建设,优先覆盖重点老年人,建立上门巡诊服务和医疗机构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为老人提供急诊救护、疾病诊治、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方面长期系统一体化服务。但是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请卫健委做一下解答:

第一个问题,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过度关注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忽略了中医药简便验廉服务的内容。国家卫健委如何加强这方面工作,让居家养老的老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

第二个问题,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和乡医院,药品配备与上级医院不衔接,从而影响老人连续用药、导致来回奔波,这种现象能否改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红宇:推进住宅适老化改造

据统计,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人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老人跌倒发生在家里面。因此,家庭“适老化”改造非常重要。国务院办公厅在今年4月发布了《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到要“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业注入了强大的新动力。但调研后发现,目前各级政府很少有出台针对居家养老的标准、规范以及鼓励措施,比如国办今年4月的这个《意见》,仍然沿用《无障碍设计规范》,而这个规范主要适用于新建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尽管其中部分章节能够为家庭改造提供借鉴,但是仍然不够全面,对于厨房、客厅等部位以及更多的软装部分,都没有详细规定。又比如《意见》只是提出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引导,但是养老服务市场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个别地区出台鼓励措施显然不够,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普遍缺乏对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的意识。

我想提的问题是,在总结之前一系列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当前关于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国家标准、设计规范,是否打算研究或出台新的引导措施?另外,财政部是否考虑过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鼓励或支持措施,以及包括税收在内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将适老化改造成本放到个人所得税的税前列支,对于确有需要但又没有能力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家庭,国家能否出台分担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米荣:

我国是人口大国,目前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党中央国务院在政策体系、法律体系、保障供给体系等方面,出台了应对老龄化的系列举措。对这一重要民生工程,全国政协持续关注、深入调研,以期“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于居家养老的社会文化建设,我国传统中有“百善孝为先”的文化,构建健康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内提供服务为依托,发挥老年人的资源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对于机构养老予以积极扶持,对于长期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及家庭状况,适当延长处方量。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燕苹:

在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中,社区既是养老服务的载体,又是连接居家与机构的枢纽。从需求方来讲,居家老年人因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等对养老服务存在不同的需求,因而需要建立动态的信息管理系统;从供给方来讲,也需要有渠道和途径了解服务对象的现状与需求,以便储备和准备服务资源。

因此,建议:

一是财政支持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标准化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二是鼓励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养老服务中心,并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三是农村以镇为单位,分别按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子女的供养能力等分类建立养老信息数据库。

部委情况介绍及现场回应

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

一、总体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政协的有力指导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政策制度逐步完善,二是供给体系正在形成,三是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四是老年人获得感日益增强。

二、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养老服务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复杂性不断提高,严峻性不断升级,紧迫性不断增强。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措施

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扎实推进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到2022年,全面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着力完善养老服务制度。贯彻落实即将发布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推动各地制定好本区域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立法,健全法规、政策、标准相衔接的养老服务法制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兜底线、保基本的主导作用。

二是着力优化养老服务结构。顺应绝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在身边养老的意愿,研究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

三是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实施农村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设施改造的提升工程。

四是着力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抓紧开展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和配套建设督促检查,确保新建小区按标准配建并交付使用、老旧小区加快补齐历史欠账,联合实施“城企联动”的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五是着力强化养老服务行业监管与支撑保障。加快制定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综合监管政策,加强全过程、全场域监管,确保养老服务市场始终处于有效监督之下。

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

关于袁亚非委员提出的“嵌入式养老纳入财政补贴”问题。政府投入方面,这些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都有相应的支持政策。一是财政部会同民政部通过安排彩票公益金,支持社区福利机构建设和设备购置,以及支持各地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二是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积极安排资金,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给予补助。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如有的地方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对机构建设给予补助,有的地方按床位数给予补助,还有的地方按接收的老人数量给予补助等。三是各地在金融信贷、土地使用、水电气价格等方面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税费优惠方面,近年来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5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税费政策优惠,从今年6月1日到2025年底,对提供社区养老、托育、家政相关服务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减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对承受或提供房产、土地用于上述服务的,免征契税、房产税、不动产登记费等6项收费。应该说,政策优惠力度还是很大的。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财税政策,引导和鼓励各地加大对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

关于刘红宇委员提出的“家庭适老化改造”问题。从中央层面来说,目前已经通过安排彩票公益金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给予支持;部分地方也安排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老旧小区、困难家庭的适老化改造给予支持。当前,财政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通过调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对老旧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以及有条件的居住建筑加装电梯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住建部尽快下达这部分补助资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养老服务体系。文件发布以后,卫健委会同民政部在全国90个城市进行试点。为了减少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少跑路,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医院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办医院,手续都非常简化,而且现在正在着手制定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意见。

实现“医养相结合”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在现有五大保险外,增加长护险。人社部在全国15个城市试点,效果很好,现在就看试点能不能扩大,能不能在全国推开,这可能是关键。

关于基层基本药物配备的问题,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国务院和卫健委一共发布了3个文件。从现在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制度方面是非常清晰的,基本可以保证整个实践的效果,但是有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中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于中医药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作用,最近中央正在制定加强中医药的意见,正在研究家庭签约服务的问题,尤其是在医养结合这块,要把中医放在重中之重。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

关于郑秉文委员提出的“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应尽快统一基本制度框架,防风险于未然”的建议。目前大家对建立长护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都有共识。长护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举措,按照有关要求,我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15个城市开展试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目前我们正积极评估前期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拟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扩大试点的具体方案,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有稳定的筹资来源。

关于孙洁委员提出的“在15个长护险的试点城市中,如何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一般筹资是以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现有试点筹资主要依托医保基金,下一步要探索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一是要明确个人筹资责任,二是国家适当支持,三是整合养老方面的其他资源。长护险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要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口的基本护理需求问题。

关于孙洁委员提出的“护理项目如何统一”的问题。目前15个城市试点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下一步,国家医疗保障局将结合15个试点城市的做法,借鉴国际经验,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推出我国统一的失能评定标准,对长护险服务内容和服务规范等进行明确。

北京诚和敬养老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梁仰:关于支持社区居家养老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北京诚和敬养老健康产业集团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设立。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建议:

一、优化社区居家养老企业的营商环境。赋予社区居家养老企业多种经营的资质许可;将社区居家养老企业视同为养老机构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及水电气热、物业费等标准,优化行业的营商环境。

二、长期照护保险依托养老驿站落地实施。在超大型城市加快长护险的推广,并依托养老驿站的现有设施体系落地实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三、超大型城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引入社会企业开展专业化运营。整合不同条线的基层物业设施,委托专业化企业运营;通过政府采购、委托运营等方式,鼓励养老驿站深入社区社会治理,“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

四、政府采购服务对企业放开,扫除行业门槛,加大对国有养老企业的支持。解决国有养老企业融资难及经济责任考核问题,激发国企致力养老产业的积极性。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