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十三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养老是个古老话题。从夏商起,对于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社会有供养传统,到西周时渐成制度,经历朝历代成为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新时代,养老依然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6月14日上午,全国政协聚集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部委负责人,你来我往的交流中,讨论的是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的话题。有趣的是,参与此次双周协商座谈的与会者当中,60岁以上者不乏其人。
衰老是每一个人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成为老人被照顾也是终会面临的一个人生阶段。因此,养老同教育、医疗等社会民众关心的所有话题一样,热度不衰。目前,我国构建的是“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选择居家、社区、机构哪一种养老方式,成为将老之人反复衡量的问题之一。
养老压力的沉重感一定程度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改革开放之前,城镇家庭的养老功能强大,家庭、单位可以合力为单位人提供养老服务资源。在农村,除了政府和村集体,农村家庭养老更多依赖亲戚、邻里。市场经济介入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很多单位职工退休后不再与原单位有关联,交由社会管理。一度热烈的单位办社会现象一去不复返,社区、企业等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开始进入视野。但千年来的文化传统难以改变,大多数中国人依然愿意居住在自己家中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然而,政府、市场、个人生活的边界并不明显,选择以何种方式养老,是个人的生活选择。但能否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又彰显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市场的活力程度。政协调研组认为,我国老龄化进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在时间上基本上是同步的,老龄化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时代背景之一。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紧迫任务。
正如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现场回答委员提问时所表述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事业与产业的边界”。养老是个民生事业,要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的养老服务,各级政府有职责兜住底线,保住基本。养老服务也是新的服务业态,吸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通过社会力量,满足老人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
服务老人,要解决思想和身体上的问题。老人不愿意家里有保姆,既有过惯了苦日子要节俭的思想因素,也有一代人观念中不适应劳务雇佣的方式,因此机构养老、以房养老、智慧养老等方式在老人当中“吃不开”的现象比较显著。比起思想,身体的服务需求更为严峻。从会上获悉,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49亿,占比17.9%,65岁及以上人口达1.67亿,占比11.9%,多数老年人被1种及以上慢性病困扰,一人身患多种慢性病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医养结合是养老的必然方向。
但现实在于,养老机构归属民政部门管理,医疗资源由卫生部门掌握,涉及医疗保险费用报销等事宜由医保局管辖,多头交叉的部门管理,导致医养结合难以“快速生长”。
办法总比困难多,很欣喜从会上获悉很多地方已开始创新一些新式养老,比如用老人照顾老人,同学、邻里之间相互照顾等方式进行养老,或是将银发产业与中青年创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现实中,还有不少人赶起了时髦,以旅居养老的方式,候鸟式地自由选择居住地,都不失为追求幸福老年生活的种种选择。包括这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当中触及的问题和建议乃至会议本身,都是众人商量想办法,发展事业形成产业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