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胡卫:为教育事业燃一束光发一份热

2019-05-2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胡卫简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中华职教社理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在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领域建树颇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改革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什么推动着胡卫从一个教育研究者转身为教育实践者,又进军彼时尚为“无人区”的民办教育研究,他直言:“通过办实业造血,我想拥有可以放手探索的教育试验田,同时保持真正的人格独立和骨子里追求学术的品格。”

教育是什么?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么回答:“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一种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影响。

早些年前,一本素描沪上第一线校长、教师的《滋润上海》中,在胡卫篇用了这么一个标题《一位睿智而儒雅的年轻教育家》。

不得不说有一位“教育者”对年轻的教育家胡卫有“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影响”。胡卫的母亲石雪梅,籍贯浙江省宁波市鄞县,在当地是殷实的大户人家,祖上房产很早就捐出去办了学校。胡卫告诉记者:“母亲从小体弱多病,初中时期曾休学在家,依靠自学,跳级考上东南中学,后进入高级商科学习。工作期间,又进入中华职业学校学习。退休后,母亲又到了民办教育机构担任会计和财务主管。”

多年之后,让胡卫依然记忆犹新的是,母亲虽为一介布衣,却心系天下。虽平凡普通,但不乏思想见地。她每天看书读报,视野开阔。对子女严格要求,悉心教育,希望他们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1991年,成为上海最年轻的人文学科副教授

家风的传承之下,胡卫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79级学生。

在采访中,胡卫对此用“没有让母亲失望”一句话带过。之后,记者做了功课才发现,这个“教育系79级学生”的蕴含颇为丰富。

首先,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心理学系在全国都是出类拔萃的。

其次,他的前面只有一届,准确地说,他应当算78级学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77级和78级学生是积蓄10年才“磨一剑”的非常特殊的一代大学生。而他们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回忆起这段求学经历,胡卫说:“我读书时,有幸碰到了全国第一等的老师。比如:杜殿坤是研究俄罗斯教育的,赵祥麟、马骥雄研究的是美国教育,叶澜研究的是南斯拉夫教育,张瑞璠教中国古代教育史,张人杰教教育社会学,单中惠教外国教育史,陈桂生教马列主义教育原著。他们每个人都给我树立了一个楷模,让我去仰慕、去追随。”

1983年8月,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胡卫进入了市教育局所属上海市教科所工作,赶上了上海德育实践和研究的一个鼎盛时期,几乎参与了当时市教育局在德育研究领域召开的全部重要会议、研讨会和规划研究。

这意味着什么?

从个人而言,1987年,胡卫主持的《中小学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上海市中小学德育大纲研究》获得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两个一等奖;1988年,《中学生青春期问题解答》获全国优秀图书奖;1990年9月,受国家教委基教司和中央教科所委托、由胡卫主持的《学校德育评估与学生品德考评研究》,列入全国“八五”规划重点课题,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1年,由于胡卫在德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经叶澜教授为评审组长的专家教授们的一致同意,他获得破格晋升,成为上海最年轻的人文学科副教授。

就教育领域而言,1993年,当上海在邓小平南方谈话、面临世纪之交的历史大转折前夜,胡卫根据“改革体制、转换机制、搞活学校、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扩大开放”的精神,在承担上海市普教重点课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上海德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调整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促使政府部门从原来的微观管理和过程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和目标管理;加强国情教育;进一步打破思想禁锢,创造一个更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术环境……”如此等等,记者此前采访沪上教育界人士时,对此评价为“这个德育改革的思路,是20多年前写的,直到今天来看,仍然那么新鲜,那么充满生气,仍然适用于今天。”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此“名”非名气的“名”,而是人名的“名”。

胡卫用教育者的情怀钻研教育研究,从而成为谈及上海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在改革初起的年代,是什么推动着胡卫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他直言:“我爱教育,视教育活动为一种生命的乐趣,而面对活生生的生命、灵魂,我人随心动,充满激情。”

“不要你一分钱,要办就办民办学校”

虽然在采访之前,记者给胡卫委员准备了一份采访提纲,希望能循着他一路走来的经历,还原一个执着于教育研究和实践者的心路历程。但采访时聊着聊着,时间线总是不自觉地被打乱。聊着聊着,他又感怀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教育系时的岁月:“那里开放博雅的人文气息、浓郁严谨的学术氛围,加之老师们渊博的学识与人格魅力,让我潜移默化地萌生了以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念头。而当初的那个念头,如今如愿成了我甘愿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与责任。”

他告诉记者,彼时,他从书本中了解到,我国民间举办教育机构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孔子设坛讲学到百家争鸣、私学兴盛;从“稷下学宫”的出现,到汉代的官学私学并举,再到宋代村学、族学、家塾、学院、书院等私学机构的繁盛。私学的兴起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小觑的推动力。

当听闻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教育事业绝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教育,大力兴办教育事业。”为民办教育做一些事情的理念开始在胡卫心中萌芽了。

1993年初,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领导找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人,提出:新区有大量闲置的公建配套学校,给10个幼儿园,作为上海市教科所实验基地,每个幼儿园提供启动资金40万元至50万元,以后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胡卫知道后,在时任市教科所所长钱在森的支持下,找到了时任新区社发局局长赵开国,诚恳地说:“我可以尝试来承办一家,不要你一分钱。要办就办民办学校。”

翌年2月,浦东新区“天地幼儿园”破土而出。

1995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赵启正视察天地幼儿园,并要求利用集团化办学模式,复制经验、分享资源、做大规模。由此协和教育集团诞生,也掀开了胡卫通过举办幼儿园、中小学、成人业余学校,探索教育改革试验田的又一新篇章。研究者变实践者,在胡卫的探索和带领下,协和教育集团创办的幼儿园中小学已有40多家。

“民办教育地位由‘补充’向‘重要组成部分’转化,也是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胡卫告诉记者,1995年6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下辖四个所:高教所、普教所、职教所、智力所。他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陪同下去找当时新任院长胡瑞文,提出了用新体制、新机制创办一个研究机构的设想,胡瑞文认为民办教育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方兴未艾,如果顺势而为,成立一个民办教育研究机构更有意义。

胡卫采纳了胡瑞文院长的建议,旋即紧锣密鼓开始了筹备。是年12月26日,上海市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胡卫说:“我当时给民办所的定位是‘顶天立地’。‘顶天’,就是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立地’,就是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用第三只眼睛来研究公共政策。”

由此,胡卫和前辈们、同事们一起,开创了民办教育研究史上的众多“第一”:创办了民办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本杂志《民办教育动态》,承袭至今;将对民办教育研究有热情有能力的人集聚起来,形成了第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民办教育研究队伍;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等高层次的规划项目研究;出版了第一套民办教育丛书;建立了我国民办教育第一个大型数据库;编写了第一本中国民办教育发展事业报告(绿皮书和蓝皮书)等。

围绕民办教育发展与规范两大主题,胡卫于1999年撰写出版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一书。之前,胡卫曾拿给时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主任卢干奇征求意见。他看过之后赞赏有加,建议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撰写序言。

没隔多久,许嘉璐来了回复:“把全部书稿拿来给我看,是否写序,由我看过书稿后决定”。胡卫告诉记者他不得不把一厚骡手写书稿奉上,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许嘉璐在“五一”长假期间花费数日读完了60万字的书稿,并亲笔写下了6000字的序言,他写道:“我一口气读完,不禁心头一喜:这本书反映了近年来民办教育研究的成就,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收获……而其中许多见解实在值得所有从事或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一读。”

由一本书,胡卫和许嘉璐结缘,并到后来又有了“一夕之谈”的勉励。

在改革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什么推动着胡卫从一个教育研究者转身为教育实践者,又进军彼时尚为“无人区”的民办教育研究,他直言:“通过办实业造血,我想拥有可以放手探索的教育试验田,同时保持真正的人格独立和骨子里追求学术的品格。”

扎实研究教育,深入参政议政

时间线,又回到上世纪90年代。彼时,民进上海市委会也正关注民办学校出现后政策真空的问题。双方关注的共振,让胡卫和民进结缘,开始受邀走进上海民主党派大楼,多次参加民进上海市委会召集的民办教育课题讨论会。

2002年,胡卫正式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

在许嘉璐的关怀下,2003年,胡卫被提名为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而且一干就是13年。

2005年,他又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当晚许嘉璐约胡卫到住地谈话,希望胡卫不辱使命,为中国教育发展多建真言、多献良策。同年末,许嘉璐和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民进上海市委会主委严隽琪到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视察,并参观了协和教育集团所属的协和双语学校,听取了胡卫的汇报,对“科研为中心,学校为基地,周边事业作保证”的运行体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3年,上海市开展“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教育界也在热烈讨论如何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基础。时任民进上海市委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卫建议,利用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资源,举办一次民进教育论坛,在大讨论中发出民进对教育改革的声音。

时任民进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王慧敏对此建议很重视,专门在一次主委会结束后,安排胡卫和市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唐晓杰向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民进上海市委会主委严隽琪作汇报。

胡卫告诉记者,严隽琪问得很仔细,在了解了办会意图、主题、资源利用等情况后,拍板支持举办第一届民进教育论坛。经过民进上海市委会和民办教育研究所的通力合作和精心准备,2003年6月21日,“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义务教育制度创新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成功举行。这是上海民进“顺势而为”“集智聚力”的一次成功尝试。正如出席研讨会的严隽琪所言,这次研讨会充分利用了民进的优势,集中民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16年的坚持和探索,“上海民进教育论坛”已成为民进上海市委会参政议政的重要品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吸引了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上海市教委等众多会内外单位参与承办和协办;也吸引了众多各级党政领导、专家学者、行业学(协)会领导、名校长名教师踊跃参加和建言。

在胡卫的主导下,每届教育论坛主题力求既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兼顾上海的发展需求与民生关切。论坛成果都由民进上海市委会及时提炼和转化为提案和社情民意,报送有关部门,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举办以来,先后形成“关于推进本市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几点建议”等16件提案材料,多件提案被评为上海市政协优秀提案。

胡卫是上海民进教育论坛的发起者、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每届论坛,胡卫都作专题发言,这是他立足本职,努力把教育研究和参政议政结合起来的尝试。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胡卫从履职经历体悟到:“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新修订的政协章程新设立了“委员”一章,对委员履职尽责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大家做好新修订章程施行第一年的“委员作业”,在明年大会报到时,不仅能提出好的提案,也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上一份好的履职报告。这在胡卫看来,既是对新一届政协委员的谆谆要求,也是对所有政协委员的殷切期待。

政协委员要做好“委员作业”,交这份履职报告,关键就是要在平时下功夫,在日常见真章。

胡卫说的“平”和“常”,即是:要聚焦党政关切,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服务;要聚焦民生关注,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放在心上。“然后用政协委员的眼睛去看,发现问题;用政协委员的耳朵去听,听到老百姓真实的诉求;同时要用政协委员的嘴巴去表达,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另外就是要用政协委员的文字去表达,写好提案和调研报告。”他如是说。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胡卫表示,作为政协委员,不能仅仅关注党政关切,还要关心民生诉求,也就是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履职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反映社情民意。从党派联系的委员关注的民生问题出发建言履职;从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出发建言履职;从自身工作岗位和专业特长出发建言履职。”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胡卫直言,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委员只有常怀“赶考”心态,加强历练,躬身践行,才能不负社会各界对政协委员的厚望。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