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住在大运河边的委员有话说 留住运河的三种“情”

2019-05-27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我小时候,过河走木制浮桥,由于浮桥上面的缝隙非常大,小朋友迈步子就会特别谨慎。”谈及儿时对大运河的印象,从小就生长在大运河边上的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说道。

5月24日,全国政协召开的“关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有不少常年居住在运河沿岸的委员前来参加。因此,说起大运河保护,这些委员会有一层特殊的感情。

郭媛媛的家乡在江苏淮安。在那里,大运河的一些河段至今仍承担着航运功能,更是她儿时的珍贵回忆:“那时我们从淮安到徐州需要坐船,船上那一碗香喷喷的阳春面的味道,到现在我还想念呢。”当然,运河留给她的,也不尽是温暖和喷香,还有劳动和汗水。郭媛媛说,小时候,运河常常会有水患。每当运河泛滥时,她就会随大人一起到堤坝上抗涝。“15岁之前,我都在大运河附近生活,大运河于我而言,是一种故园回忆。”

郭媛媛提出,保护大运河文化,要留住运河的三种“情”:“第一点是故园情,希望通过线性文化建设将‘原住民’的故园情抒发开来;第二点是旅人情,现在大运河旅游方兴未艾,除了‘原住民’,沿岸还多了很多‘异乡人’,运河文化带承载着他们‘身在异乡为异客’之感;第三点是家园情,中华民族在大运河的涌流中生生不息,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体现我们的家园情,也是我们希望能达成的。”

在大运河保护开发过程中注意保障沿河居民的生产生活,也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副主委金永伟的建议。他略带骄傲地说:“因为一直在天津工作生活,加上关注运河文化保护工作,运河天津段沿线我都走遍了!有时间我也会充当‘导游’,带着亲戚朋友一起去河边转转,给他们介绍大运河的历史风貌。”

在山东、江苏两省调研中,金永伟发现运河沿线地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影响了当地百姓主人翁作用的发挥。运河沿线古镇、古村落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案大多都是关注建筑广场、道路绿化等物质载体的改造修缮,过于追求整齐划一,缺少人文关怀。“一些地方扒掉旧房子,建新的仿古建筑,假古街、假古董时有出现,在规划上,重游客、轻居民成为通病。”说起这些问题,金永伟感到十分惋惜。他说,不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期望着把古镇古村当成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摇钱树,在功能布局上注重旅游功能的开发,商业业态上过度迎合游客趣味,没有考虑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

“古村镇的保护展示要尊重当地居民意愿,改造维修工作要针对居民日常居住生活需求,重点改善修缮好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重新建立起大运河与村镇居民的血肉联系。”金永伟说。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