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运河文化需要串“珠”带“面”成带”

2019-05-27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遥想当年,邗沟初建,是在诸侯割据年代。后来,王朝统一时期,才有力量将各个小河小沟串联起来,再经过历朝历代持续不断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今日的中国大运河。由此,以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为主的大运河被看作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新时代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出,也恰是在国家统一繁荣昌盛之时。

在大运河的保护、申遗到提出文化带建设的今天,全国政协调研组也几次重游这千年运河。繁华背后,大运河有着难以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保护力度不够、生态治理薄弱、开发建设缺乏统筹等问题在发展中更加突出。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航道航运、水利工程建设、旅游开发等功能由不同地域和不同部门分担,省际之间、市区县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类型利益诉求矛盾多,协调难。”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佳义特别提到的,正是治理工作协调机制不畅产生的问题。

会场上,阎晶明委员也意识到了工作协调机制的重要性。他谈到了在调研中的所见所感:“在连‘珠’成‘串’,即‘珠’的擦亮与‘串’的衔接方面,还有很多因缺少协调造成的不平衡现象。沿线各地方文化意识普遍增强,但‘带’的意识还存在明显不足。”

譬如山东省境内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使南北上下都有水通航,且通航长达数百年。今天,这一工程已经成为遗址,东平的戴村坝和汶上的南旺分水枢纽作为组成这一工程遗址的两部分,分布在泰安市和济宁市。

“两地强调各自的重要性,强调自己区域工程的不可替代性,由此造成一些参观者,如果自身水利工程知识不足,就会由于这分裂式的讲述而难以了解到工程的统一性。”阎晶明也看到,两地都在遗址附近建起了规模不小的博物馆,“博物馆中的不少数据、图表、信息都是重合的,客观上造成投入重复、信息重复、知识点割裂,造成了一些资源上的浪费。”

而且,“大运河沿线已建、在建、筹建的大运河主题博物馆数量不少,但大多以展板形式呈现和描述有关内容,可观性、生动感和吸引力都存在问题。”对博物馆中普遍缺乏实物支撑“博物”概念的现象,阎晶明也是畅议直言。

中办、国办今年2月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正是从“大运河保护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这一基本认识出发,从国家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的重要之举。

若要大运河文化不被人为碎片化、重复化,需要在国家的统一思路下,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实施细则,使规划纲要和地方细则达到战略上高度一致,战术上因地施策的效果。同时,地方细则的制定不能以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为割据,需要进一步打通相互之间的利益藩篱,使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在机制层面能够真正联动起来,当“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千年运河才能在流淌中释放文化生命力。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