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以新发展理念建设特色小镇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国政协“妥善解决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8-11-26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近年来,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同时,特色小镇建设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概念模糊、定位不准,把特色小镇当成招商引资的抓手,甚至变相搞房地产开发;有的政企定位不清,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有的缺乏特色,导致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11月22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交流。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的主题发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各地区实践创新,特色小镇建设蓬勃兴起。全国政协高度关注特色小镇建设,将“妥善解决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为十三届一次会议重点提案。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以此为议题,是人民政协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经济建设领域建言资政的重要举措。

两年多来,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调研表明,特色小镇是产业转型升级、城镇提质优化的重要抓手和支撑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探索实践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搞好特色小镇建设意义重大,也大有可为。

在调研中,各地也反映了一些问题,需要予以高度关注,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概念不清、定位不准。对特色小镇认识不到位,规划编制重视不够,空间规划绿色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对功能“聚而合”理解不足。二是市场化不足、存在政府支配倾向。存在政府意志代替市场规律,政企角色不清,重前期建设、轻后期培育,政府过度参与、融资模式单一等问题。三是特色不鲜明,缺乏活力。生搬硬套、缺乏创意,低端化、同质化开发;产业活力不够,甚至变相房地产化;不切实际、赶时髦,求多图快、大干快上。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特色不特,而且导致了小镇缺乏活力,难以发展。

特色小镇是新生事物,地方率先探索、中央高度关注。在调研中,就如何建设好特色小镇,也进一步形成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首先,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在合理区分不同地区和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引导性标准;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合理设置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规划编制引导,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引导。

其次,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市场力所难及的领域提供公共服务,在市场容易失范的领域及时引导规范,引导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运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要注重政策整合,以制度改革激发特色小镇发展活力。强化中央统筹,加强牵头统筹把握,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尽快梳理整合各部门特色小镇创建和支持政策,形成政策“组合拳”;强化政策创新,制定完善负面清单,鼓励先行先试,通过赋权增能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强化监督评价,在有进有退的创建达标制基础上建立特色小镇跟踪、监督、评估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研究设立特色小镇国家引导基金,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投资建设运营。

第四,要强化法律意识,依法依规推动特色小镇发展。注意依法明晰各类资产权属,探索村(居)民资源开发收益分享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知识产权生态环境,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依法加强生态保护,将绿色发展作为特色小镇的重要衡量指标。

此外,特色小镇建设还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力、凝聚力和推动力,加强文化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文明氛围,彰显独特魅力。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郭庚茂: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 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通过调研感到,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必须强调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在当前情况下,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议在三方面着力。

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引导好特色小镇发展方向。

调研中发现,地方、部门和干部对特色小镇概念和内涵理解不清、定位不准、偏离方向目标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乱贴标签,有的“新瓶装旧酒”。

建议政府加强理念引导,组织学习培训,用新发展理念武装干部头脑、指导特色小镇建设实践;注重规划引导,从规划理念和创建目标、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把关定向;运用标杆引导,制定共性评价标准,遴选成功典型实例示范,及时总结交流经验。

二、注重机制创新,引导好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特色小镇应当是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特色产业决策以领导偏好替代市场规律,推动发展靠分指标、压任务替代内在机制,投融资以政府包揽替代市场化运作等。

建议政府找准角色定位,注重机制创新,遵循市场规律,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基本路径。要“引导”、不要“主导”。引导企业“主动干”、不靠政府“逼着干”。可以“选苗助长”、不要“自种自养”。

三、强化服务支持,优化特色小镇发展环境。

一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可以发掘优势资源、吸纳现代要素,形成带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二是尽快建立一部(门)牵头、多家(部门)共建,各尽其职、协同发力的合作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兼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宁高宁:中化集团参与发展的特色小镇

一、中化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中化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主要是与企业承担的扶贫援藏工作相结合。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对口援藏央企,16年来中化开展了对西藏日喀则市岗巴县的对口支援。结合岗巴县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民生诉求,我们提出“建设美丽边疆小镇”的总体思路,重点围绕卫国戍边、民生惠边、生态美边、产业兴边四方面加大投入。

二、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探索和重要抓手,目前建设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特色小镇的开发目标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不适应。如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目标应是着力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东部发达地区和一二线城市周边,则需要重点解决区域产城协同发展问题。

二是,部分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规划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基础脱节。

有三个建议:

一是企业布局特色小镇要有社会责任感。以人为本,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分布,聚焦民生改善,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宜居环境,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

二是企业建设特色小镇需要“产城人文”并重。不能因为关注盈利模式而忽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文化传承等方面。

三是企业运营特色小镇要与政府建立长期互动的沟通模式。特色小镇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要确保特色小镇建设高效、有序开展,必须实现机制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把特色小镇作为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当前,运用特色小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又要切实解决政策措施不配套问题。

要充分认识特色小镇是城乡一体化重要节点,是乡村振兴、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

推进农业类特色小镇建设,还要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要素投入不足问题。建议建立特色小镇发展基金,通过财政补助或返还、金融机构参与等形式筹集基金,重点扶持具有农业产业形态的特色小镇建设。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去年底发布《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农业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建议根据基层实践需要,进一步明确细化;地方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应适当提高用于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的比例;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建设用地应允许用于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建议推广成都经验,采取挂职、下派、交流等方式,鼓励各类人才进村入镇;出台优惠政策措施,鼓励科研院校与特色小镇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年轻人返乡就业、城里人入乡创业。

二、加大改革力度,解决运行机制不活问题。建议把农业类特色小镇作为农业农村体制改革的试验平台,允许先行先试,为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探路。如,推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产权制度;推动乡村开发体制改革,采取灵活的开发体制,依托各地独特优势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特色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明晰为基础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充分发挥特色资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无锡市主委,江苏省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培育特色产业 避免同质化竞争

特色小镇必须拥有特色产业,已逐渐成为共识。如何培育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产业选择、生态构建、品牌培育、尊重规律四篇文章。

一、产业选择是前提。特色小镇的产业选择可考虑三个维度:一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质;二是已有很好的产业孕育土壤和禀赋,未来在产业要素集聚上有他人难超越的比较优势;三是先人一步的前瞻性产业,具备较好培育价值和发展前景。

二、生态构建是关键。特色小镇作为产业发展的新载体,产业发展应功夫在诗外,围绕主产业,仔细研究,精心打造适宜这一产业发展的专属土壤,促成各种要素高度集聚,构建小镇产业的有机生态,提升独特竞争力。

三、品牌培育是核心。品牌的着力培育有助于形成小镇特有的产业地标。一是要“聚焦”主业深耕,做专、做精、做优主业,形成小镇产品独特口碑;二是要“聚力”打造统一品牌,对小镇产品商标、原产地标识、产品溯源系统和诚信体系建设等,要从一开始就有顶层谋划,汇集各方力量,合力打造小镇产业共同的品牌特色;三是要持续发力,品牌是作用力函数更是时间函数。

四、尊重规律是根本。产业发展起根本作用的是市场规律。政府要做的是顺应市场规律,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公平环境。

建议:

一是国家层面出台的引导性文件和鼓励性政策一定要慎重,小镇建设是抓手不是目的,要防止为响应政府倡导而建小镇、为争取政策而建小镇。

二是产业发展需要依托载体,特色小镇无疑是产业发展的新载体,但也只是一种载体,在政策出台上要兼顾各种载体间的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江苏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刘聪:统筹谋划多措并举 提升特色小镇建设土地保障能力

在服务特色小镇的工作过程中,深感土地保障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为此,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很多特色小镇在推进过程中,忽视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引导和管控作用,建设用地规模偏大,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不紧密,导致项目落地难甚至出现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因而,特色小镇发展规划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多规合一”,科学划定特色小镇发展边界,控制建设规模,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二、统筹增存用地。在特色小镇建设推进过程中,有些地方过分依赖新增建设用地,频频要规划空间、要土地指标,与此同时,当地农村还有大量零散、粗放用地,导致一边无地可用,一边建设用地效率低下。建议在国家逐年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划大背景下,更多需要城乡用地的统筹与存量闲置用地的盘活利用,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建设用地布局调整,通过盘活农村存量用地和城镇原有建设存量用地,解决特色小镇空间不足、计划不够、项目落地难问题。对盘活存量用地成效突出的,给予土地政策利用计划指标奖励。

三、降低用地成本。在特色小镇建设推进过程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需要用足用好用活土地政策,降低用地成本,支持企业发展。建议在国家部委层面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现有政策,加强研究运用,提升土地保障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联主席、宁夏民间商会会长何晓勇:多措激发西部特色小镇培育建设活力和吸引力

宁夏作为西部省区,有7个小镇列入国家特色小(城)镇行列,还有10个省级特色小镇正在培育建设。实践证明,西部地区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有一定特色潜力和产业基础,但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造成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存在困难:一是产业培育发展定位不准,发展方向模糊。二是特色文化挖掘不够。对拥有的特色资源、应有特质认识不清,不善于保护和开发利用本地特色和文化留存,特色小镇活力和吸引力不足。为此,建议:

一、设定特色小镇申报培育、过程督导、考核验收等环节中特色产业立镇的标准,并严格执行。同时通过专家组专业人员全过程指导西部特色小镇产业布局和建设规划,及时组织总结推广各地产镇融合的先进经验,建立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产业和人才互通、互补联系机制和合作共赢机制。

二、特色小镇必须完善和发挥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有效动力。建议国家先行先试,探索扩权强镇和分镇分区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办法,赋予特色小镇自主发展更大职责权限。加大对西部地区倾斜力度,根据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因地制宜完善特色小镇激励机制和创建的评价标准。把特色产业、特色风貌与项目安排、资金奖补挂钩,效果越好,奖补越多,确保特色小镇沿着规划科学化、产业效益化、风貌特色化方向有序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搜房)房天下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莫天全:防止特色小镇过度房地产化

根据过去三年的专题研究,就以下几方面提出问题。

一、土地供应。目前特色小镇种类繁多,土地供应会涉及很多不同性质的土地,农村土地流转将更加频繁。如何在土地供应环节建立完善的出让机制,确保产业用地,避免后期发生各种纠纷?

二、融资支持。201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收紧政府类项目融资政策。然而,特色小镇的培育发展期一般在10-15年,项目开发建设前期面临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等问题。如何建立针对特色小镇发展的专项融资渠道,确保特色小镇的发展顺利推进?

三、产业打造。目前部分地区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基础弱,产业规划脱离当地实际、定位雷同。一些规划的小镇特色不“特”或者不知道如何做“特”的现象较为突出。如何从政策上确保开发主体打造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产业集群,处理好与区域其他产业的关系?

四、运营评价。特色小镇开发主体的能力良莠不齐,大部分特色小镇尚处于摸索阶段,建设、运营管理经验较为不足,这些因素导致特色小镇出现滥竽充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等问题。政府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营评价标准、及时纠正不同发展阶段的偏差,做到奖惩分明?

五、防止过度房地产化。目前地方政府在特色小镇开发建设过程中会对投资运营主体做出一定范围承诺,但部分特色小镇本身人流吸附能力不足,目前依然跳不出地产反哺模式。为防止特色小镇出现过度房地产化的问题,有关部门在下一阶段将从哪几个方面引导和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清大筑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许进:管好用好土地 促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土地是特色小镇的载体,就管好用好土地,使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提三个问题。

一、土地利用问题。产城融合是小镇的属性,企业是小镇的建设主力,二者需要政策平衡。如何完善土地配套政策,更加合理地规定住宅用地占比,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让产业市民和青年农民留下来,有发展、能致富?如何破解集体土地利用的问题,探索农村土地利用的可行政策、法律保障和共赢模式。

二、土地政策问题。为避免小镇建设走偏,有的地方采取“秋后算账”方式,也就是等到小镇建成以后,再兑现相关政策。这可能会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如何加强小镇建设的动态管理,按照建设进度分期分批释放建设用地指标等鼓励政策。

三、循环利用问题。将闲置厂房、空心农舍循环改造成特色产业用房,激活既有建筑,保持本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如何鼓励小镇建设盘活既有建设用地和建筑,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防止大拆大建。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兆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总裁蔡黄玲玲:特色小镇产业战略发展可借鉴香港经验

我有两个问题想与大家交流分享:一是特色小镇建设市场化,引进民间资本;二是人才落地问题。

在特色小镇产业战略发展上,可借鉴香港经验。如能不能匹配特定配额给民营资本,让发展市场化?政府积极牵头,引进资金,发挥市场效率。以华润集团投资希望小镇为例,利用企业资源解决三农问题,与政府共同出资在广西建立希望小镇。政府负责监督,协助解决问题;华润则提供资金、科技和管理经营理念,和旗下集团的超市对接。产、供、销产业一体化不但提高农民收入,还能降低营运成本,达到双赢。

此外,香港在引进科技人才方面有一些经验。香港每年设定专才引入配额,同时限制企业聘用非本地与本地人才比例,保障本地就业。内地发展特色小镇是否可借鉴香港的经验,发挥人才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青海省副主委,青海省工商联专职副主席李青:关注特色小镇建设中目标、规划、人口问题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与大家探讨三个方面问题。

一、目标不“准”。当前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有一些倾向,如把建设当成拉动投资和招商引资的手段,忽略城镇化发展规律和自身客观现实;忽视建设和运营周期、投资规模等;重前期申报轻后期发展;行政力量简单化推进,急于出成果,目标设定“高大上”,城镇可持续发展不足。那么,如何引导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科学定位未来城镇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目标,推进“四化”协调发展?

二、规划不“灵”。规划挖掘城镇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时代特征,更无人文气韵;存在重复多次规划,且侧重点各有不同,实施起来无所适从;为了规划而规划,有规划不执行。如何建立长效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人口不“聚”。全国整体的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大势不能忽视。据统计,近年来跨省流动农民工80%流入地级以上城市。加之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无法满足需求,除个别有特殊资源的小镇外,普遍缺乏人口集聚力。如何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推进进城人口市民化,转移人口本地化,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

■旁听政协委员发言选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副总编辑王茂虎:

特色小镇是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是城镇化建设的路径之一,也与城乡融合发展、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建设特色小镇应因地制宜,因特而生,无论特色产业还是特色文化,都是特色小镇的根本要素。特色小镇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地方政府务必不忘初心,科学谋划,不盲目追求政绩、下指标。本着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云勇:

特色小镇的提出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的产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次参加双周协商座谈会,深刻感受到会议主题聚焦国家当前重大关键课题和发展中的痛点问题开展协商议政,调动了委员建言献策积极性,真正发挥了委员“智库”作用。同时也认识到汪洋主席在全国政协京内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上所强调的有关学习的重要内涵。今后我将持续学习履职所需技能,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履行新时代赋予政协委员的新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专职副主委范社岭:

特色小镇建设首先要紧抓特色做文章,无论是历史文化特色、风景名胜特色、产业特色、民族风情特色等,都要突出特色、聚焦特色、做足特色、紧紧围绕特色壮大产业,建筑改造也要突出当地特色。其次要尊重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色,切忌大拆大建。再次是特色小镇要注重打造诚信小镇,打造契约文化,坚持守法经营,方能久远。四是特色小镇必须有特色产业做支撑,更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学者发言

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飞:浙江特色小镇创建情况

创建特色小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3年多来,我省坚持产业立镇、科技强镇、旅游兴镇、文化传镇,率先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符合规律、可持续的特色小镇发展之路。

一、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

特色小镇作为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端平台。发展定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特而强。“特”是每个小镇都要聚焦数字经济、环保等八大万亿产业,以及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中的一个产业。“强”是指小镇要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二是功能聚而合。“聚”是小镇要聚焦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四大功能。“合”是指四大功能要融合发展。

三是形态小而美。“小”是骨架小。小镇规划面积要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美”是颜值高。

四是机制活而新。“活”是创建机制活,不搞终身制。“新”是制度供给新。

二、特色小镇创建的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突出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强调非政府投资占比要高于70%、特色产业投资占比要高于70%的硬性要求,杜绝政府大包大揽。

二是坚持创建制方式。要求先干起来、干中给政策、干成授牌子,中间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三是坚持产业立镇根本。优先发展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坚决不搞房地产。

四是坚持优胜劣汰机制。通过年度考核机制,过去3年累计降格13个创建小镇、淘汰7个培育小镇、警告33个创建和培育小镇。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从实践来看,我省特色小镇在创建过程中还存在部分特色小镇产业不够特、与相关规划衔接不够、文化历史底蕴挖掘滞后等问题。建议:

一是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对各地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加强制度供给,既注重顶层设计,强调因地制宜,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

二是科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角色定位,要突出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

九三学社浙江省杭州市副主委,杭州市余杭区政协副主席,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喜凯:浙江梦想小镇的建设经验

打造梦想小镇的初衷,是考虑如何将杭州的阿里人、浙大人留在杭州。在打造梦想小镇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最大的困难不是去新建或改造一批房子,而是怎么样帮助这些创业者解决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梳理后主要有三个:人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市场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是人从哪里来。要打造什么样的环境吸引并且留住人才?为此我们加快了行政审批力度,创建了线上线下同步的“最多跑一次”政府服务模式。又发明了创新券,给创业者以研发经费、人才供应等各种补贴,让他们在这里安心办公,同时做好做足各种配套服务,让小镇宜业宜居。

第二个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光有人还不够,产业发展需要资本注入。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吸引社会资本在这里集聚。

第三个问题是市场在哪里。创新创业最大的悲哀,不是创新创业企业的早夭,而是产品和样品卖不出去。对此,我们做了几件事给予引导和帮助:一是建造梦想产品展示馆,让所有来参观的人都能看到产品。二是加大媒体宣传。三是通过政府采购加大对本土创新型产品的采购力度。一定要解决好创新型产品本土市场准入的问题。

其实,梦想小镇的发展有一些天然基因在,如果没有阿里巴巴、没有浙大,没有浙江深厚的重商、营商底蕴,就没有今天的梦想小镇。打造特色小镇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照搬照抄。

■部委情况介绍及现场回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

特色小镇作为新生事物,起源于浙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指明了方向。李克强总理对做好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2016年中央财办、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在杭州召开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并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五坚持五防止”原则,明确9个方面的发展路径,引导各地区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

两年多来,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精神,把建设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积极借鉴浙江经验,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激励,着力增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吸引力,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进展,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这些小镇既激发了新经济发展活力,又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促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城乡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现。

同时,一些地区存在滥用概念、名不副实,盲目发展、质量不高,房企过度参与、小镇地产化等不良倾向。特别是把特色小镇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混淆了特色小镇的概念,违背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也引发了大量负面的社会舆论。

针对这些问题,2017年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赴20个省100多个小镇进行了调研督导纠偏,出台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2018年又印发了《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区严格对标、认真查摆问题、切实加以整改。这两份文件印发后,各地区特色小镇建设逐步回归理性,纠偏取得一定成效。

下一步,发展改革委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完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引导各地区遵循规律、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二是坚持产业建镇,引导各地区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三是坚持规范纠偏,推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决淘汰不实小镇、风险小镇、问题小镇,规范市场主体随意冠名特色小镇的行为。四是坚持典型引路,对模式先进、成效显著的特色小镇经验进行总结示范,鼓励各地区大胆探索,创造更多更好的可复制经验。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

对于特色小镇健康有序发展所必需的产业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产业工作者的居住用地,采取先挖潜、后新增的方式予以保障。一是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和宅基地再利用、利用存量用地发展国家鼓励的新兴产业等政策措施,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二是编制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适当新增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三是研究降低产业用地成本,采取缩短出让年限、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应土地;利用存量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5年内可保持原用途、原用地方式不变,鼓励创业者能够以较低成本先拿到土地创业,等到做强做大后再取得完整产权。

对于部分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房地产化”倾向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坚决严控。从规划和用地方面看,主要有三条措施:一是优化用地结构,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用地比例;二是合理安排产业用地和房地产用地的供应时序和开发节奏,坚持先发展产业再建设住宅和商服设施的顺序,避免在产业支撑不足的情况下,大量进行房地产开发;三是严格执行土地出让有关规定,不得将特色小镇用地低价、打包出让给房地产开发企业。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加强规划统筹,规范用地管理,强化政策支撑,推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发挥特色小镇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

住建部一直在推动和探索小城镇建设,关注特色小城镇如何在现有建制镇上保护好传统风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再通过就地城镇化提高小城镇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覆盖能力,以提高小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就近就地城镇化,宜居度更高一些。通过就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方式发展特色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将会给小城镇特色化注入更大活力。我国幅员辽阔,浙江的经验做法不一定适合西部地区,但是经济转型提升和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和经验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建制镇的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的基础节点,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基础公共服务职能。下一步我部将在建制类小城镇特色建设上,加大政策研究,明确有关标准,在特色风貌的保护和营造上,在房屋和环境建设上,在学校、医疗机构、垃圾污水处理等补短板上,吸引和发展特色产业上,做好有关工作。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