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特色小镇是“向往的生活”不是“向往的GDP”

2018-11-26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这次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探讨的是“妥善解决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谈问题为主,可见问题还不少。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萌芽生长,必然要经过多次“试错”,有问题很正常。在中国,特色小镇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梦想,一个幼儿刚开始学走路,总是跌跌撞撞的。会上,委员们剖析了特色小镇建设的种种“跑偏”现象,比如“千镇一面”、“重形轻魂”、“新瓶装旧酒”、房地产化,等等。不少委员都认为,这是以政府意志代替市场规律的结果。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其实,如果把以上问题放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来观察,现在发生的,过去也发生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推进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加速了城镇化步伐,也留下过千城一面、重复低效的教训。“造城”运动的后遗症,今天看来并未彻底消失,李青委员在会上说,“有地方把特色小镇的建设当做是拉动投资和招商引资的一种手段,以行政力量简单地推进,着急出成果。”

为什么着急出成果?背后还是“以GDP论英雄”的理念在作祟。过去数十年,城镇化一直是地方拉动经济增长的抓手,搞城镇化就要盖房、修路,需求有了,GDP就有了。而且,在现行财税体制下,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地方政府要通过出让经营性用地取得建设资金,因此,用“造城”来发展房地产,增加财政收入,成了一些地方的惯性思维。

今天,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产能过剩的项目都不让上了,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也行不通了,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提振内需又无法短期内见效,怎么办?于是,当特色小镇的概念刚出现在相关决策层的文件中,有些地方就抢着要戴这个“帽子”,毕竟,经济调档升级的路还很长,大拆大建却是轻车熟路的。在传统政绩观驱使下,特色小镇建设“跑偏”也就不足为奇。

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绕回老路上了。“一些地方政府在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中,会给投资运营主体一些特殊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但是部分特色小镇本身的人口吸附能力不足,优势不足,所以一些小镇的开发还是跳不出房地产模式。”莫天全委员说,如不及时纠偏,保不准未来会出现“鬼镇”。

城镇化不是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它的核心是“人”,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有明确指示。特色小镇当然也不是,它最终的指向也是人,它要为人创造一种既能享受城市化便利又能“看山望水见乡愁”的文明形态。在委员们看来,特色小镇建设不能错把手段当成目的,它应该成为“向往的生活”,而不是“向往的GDP”。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