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十三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应对“惊涛骇浪”还需“精兵利器”——委员热议提升我国海洋救助能力

2018-09-30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作为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海洋大国,建立强大的海洋救助保障体系十分必要。然而,我国海洋救助保障体系无论装备设施还是人员机制都存在薄弱环节,与“海洋强国”战略尚不匹配。9月28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如何补短板、打造我国海洋救助的“精兵利器”,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从2016年到2018年6月,福建一共发生了海上险情363起,平均三天一起,这个数字还只占我国同期海上险情的1/10左右。”会上,来自福建的陈义兴委员说,从险情发生的频率上,可见加强我国海洋救助能力建设的紧迫性。然而,据陈义兴估算,我国海域平均每近16万平方公里、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只有一个救助基地,救助能力明显不足。为此,陈义兴建议打造具备救助航空器、救助舰艇和应急救助队“三位一体”快速高效的海洋救助基地,并按照专、精、强、特的要求,加强基地责任辖区所有救助力量的融合和应急联动,提升基地的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此外,他还建议加强航空专业搜救力量,“我国海域幅员辽阔,海上搜救速度对于这么大面积来说还是比较慢的,建议国家大力扶持通用航空救助项目建设,给基地配备适当数量的中远程固定翼飞机。”

说起航空救助,从事远洋运输行业的高彦明委员有过一次亲身经历:“我们有一次在美国装完货回来,有个船员颅骨严重受伤,美国海岸警备队派直升机,在距离两百海里的地方顺利把人救走了。”高彦明说,我国目前大多以拖轮为主,救助的距离一般只有四五十海里,应该加强两百海里救助能力建设。

“我们在深海和远海的救助能力不足,马航MH370的搜救就暴露了这方面的短板。”会上,王先进委员认为,加强这个领域的国际区域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救助能力,但目前我国与周边海域国家的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建立还不到位,在深远海大型船舶、飞机等专业装备的制造能力也有欠缺。他建议深化同东盟国家在这方面的务实合作,并加强深远海搜救队伍装备建设,尤其是高海况、续航能力强、性能好的专业船舶、飞机以及深海扫测设备,要加大投入,将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打造自己的“利器”。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