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
——全国政协“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8-09-04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劳模和工匠人才的培养选树,注意提高劳模和工匠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工匠人才发挥作用搭建了宽广舞台。同时也应看到,劳模和工匠管理服务工作还不到位,基层劳动者和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偏低、岗位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同感不强,企业“重学历轻技能”、“重使用轻培养”观念普遍存在,不适应壮大实体经济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8月31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交流。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晓光作主题发言

为开好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和民盟中央多次研究讨论,听取部门情况介绍,分赴辽宁等地调研,召开座谈研讨会22场。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十分重视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基层劳动者、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和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岗位吸引力不足。劳模、工匠是其中佼佼者,也难以享受较高社会待遇,加之对其日常关怀不够,导致很多人不愿从事相关工作。

二是对劳模工匠宣传力度不够,传播效果有限,社会认同感不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宣传也缺乏集中报道和长效宣传的统筹规划,“五月来、六月走”现象仍存在。

三是高技能人才数量和比例偏低,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质量亟待提升。同时,企业“重学历、轻技能”,“重使用、轻培养”观念普遍存在。

调研中就如何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一些认识和思考: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一是科学选树劳模工匠应处理好评选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提高评选公开度,更多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二是加快落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出台实施细则。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待遇。尽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体系,让专注于创新的技能人才得到丰厚回报。三是发挥工会、企业、社会协同作用,系统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四是完善劳动者技术资格、集体协商、职业教育等方面法律制度,依法保障技能人才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接受教育和培训等权利。

其次,建立表彰宣传劳模工匠的长效机制,营造热爱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一是提高劳模工匠表彰层次和力度,给予相应职称和物质回报,可将获得一次性奖励的办法变成纳入薪酬体系的长效激励机制。从荣誉、薪酬等方面倾斜,鼓励劳模工匠团队成为孕育培养人才的优质土壤。二是加大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常态化、制度化,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推动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改进创新,讲好劳模工匠故事,使劳模工匠形象更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三是建立对劳模工匠关心关爱的长效机制,完善对劳模工匠的日常管理,经常了解和掌握其情况,为其排忧解难。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大力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夯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人才基础。一是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持续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职业教育要结合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抓紧培养技能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与使用情况的监督,依托企业建设技能实训基地,引导企业落实职工培训任务、加大培训力度。三是加快出台行业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的指导意见,放宽技能人才认定标准,支持市场化、社会化认定,给予企业更多自主权。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常务副书记李智勇:大国工匠高凤林成长经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

为开好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马飚、陈晓光副主席分别率队进行了专题调研。我陪同马飚副主席对中国航天一院211厂全国劳模、大国工匠高凤林进行了专项调研,尝试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探求大国工匠的成长规律、了解高技能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的对策建议。

高凤林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因素与启示:一是良好的技校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二是理想兴趣和家人支持是成长的动力源泉。三是持续的在职学习进修是重要的条件。四是不断参加技能竞赛有效提升了专业素质能力。五是38年的岗位坚守,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技艺。六是大师工作室的团队优势,实现了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有机贯通。七是事业平台和企业文化是成长的沃土。

高技能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存在不足。二是企业后续人才来源乏力。三是重设计、轻制造的理念仍比较普遍。四是职业和技术院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大国工匠的几点建议:

一、夯实大国工匠的源头基础。根据落实制造强国战略需要,提高生源质量,创新专业设置、教材开发、教学实施、实习培训等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精神塑造。

二、改变评价体系,提高经济待遇。建立劳动者技能水平与薪酬挂钩制度,逐步弱化以学历等级为标准确定薪酬。技师、高级技师的待遇应比照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逐步享受同等薪酬待遇。

三、搭建多层次技能竞赛平台。完善技能人才竞赛选拔体系,形成以世赛为龙头,国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为基础,国内技能竞赛与世界技能大赛逐步接轨、竞赛标准与人才培养紧密衔接的技能人才竞赛选拔体系。

四、把培养和造就大国工匠上升为国家战略。尽快修改完善《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大力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风气。把大国工匠上升为国家荣誉。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许玲:如何破解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

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只有集教育教学、生产实践、素质养成、技能训练于一体,才能完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前,在职业院校进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热两不热”——院校热企业不热、中央热地方不热的现象,成为制约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难点和瓶颈。

院校热企业不热。站在企业角度,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需要成本,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未必能够直接变现,投入产出比不确定。行业在产教融合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能力去组织、管理相关的企业,进而组织骨干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在产教融合中发挥作用。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渐行渐远。

中央热地方不热。对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培养技能型人才,中央高度重视,近年来频频发文。但职业院校的隶属关系决定了要落实中央关于产教融合的文件精神,主要靠省级地方政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省份没有制定实施细则。为此,建议:

一、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确立产教融合的法律责任。一是明确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产教融合各方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以法律形式把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社会责任界定为法律义务。二是规定各级政府推动落实产教融合的法律责任,体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公益属性。三是细化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鼓励性政策措施。

二、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职业教育资源。目前职业教育在宏观上直接受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大部分省份也是沿袭中央管理体制,两个部门原则上应该相互协调,加强沟通,合力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在省级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制定省域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统筹职业教育的各类资源,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的要求,制定各省域的操作性文件。

全国政协常委,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吉林省总工会主席李龙熙: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 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东北要振兴发展就必须改造升级老工业、创新发展新产业,这些都离不开劳模和工匠式高技能人才来支撑保障。

不可否认,东北地区各行各业工匠人才太稀缺,支撑劳模工匠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体系机制还不够完善。比如现在各省职普比例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级的技术工人在全国范围来看还是普遍紧缺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观念上的,也有待遇上的。现在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不强,技术工人待遇低,得不到社会尊重,造成高技能人才稀缺,这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为此,建议:

一、加快构建教育培养体系。一是在基础教育中植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从娃娃开始,涵养青少年的“鲁班”情怀。二是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数量和办学质量。三是推动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成长平台。

二、大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一是改变“匠”就是“木匠”“瓦匠”“鞋匠”的传统观念,树立“匠”就是“绝活”代表、难得人才的新理念。二是大力提倡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三、落实和提高各项待遇。目前,党中央已经出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有关文件,关键是要落地。目前在落地过程中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既有经济待遇也有政治待遇问题,还有各种社会荣誉的问题。建议通过落实待遇,使高技能工人在经济上得实惠,在政治上有地位,在社会上受尊重。

全国政协常委,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辽宁省委主委李晓安: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进入新时代,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发展为制造业强国,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能吃苦、讲奉献、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意义重大,尤其对要建设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辽宁来说尤为重要。结合今年5月在辽宁的调研体会,提三点建议:

一、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从根本抓起。

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根本是倡导和传播劳动观念和创造精神。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宣传,营造全民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模、尊重工匠的浓厚氛围,鼓励人们勤奋工作、争创一流。培养、选树好先进典型,并发挥其榜样引领作用,把劳模和工匠先进典型从幕后请到台前,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广大群众争先进、当标兵。

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从基础抓起。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各阶段教育中,将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接触、了解、深入和认识劳模工匠,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感情上、观念上认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纠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鼓励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内容,培养劳动者正确职业道德观,引导技能人员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建立和完善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帮助劳动者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为其发展扩展成长空间。

三、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从实际抓起。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同时,实现劳动者报酬同步提高。建立职工工资长效增长机制,畅通劳动者收入稳步增长通道。特别是做实技能工人等级制度,给予劳模与其劳动付出相对应的报酬,给予工匠与其技能相对应的待遇,筑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弘扬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提升劳模和工匠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给予具有特殊技能、精湛技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破格待遇,为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和创造型劳动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确保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的体制保障,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全国政协常委,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河北省委主委边发吉:吹响文艺号角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大力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正是党和政府一直倡导的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的重要选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界创作了一大批以劳模为原型的现实题材作品,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劳模、争当先进的热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反映个体事迹的作品多,表现群体事迹的作品少;反映劳模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精神的作品多,反映技艺流程、传播传统美学理念的作品少;文艺作品影响力还不够,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达不到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劳动、打磨技艺的整体风气等。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劳模和工匠题材文艺精品的创作力度。突出重点,精心谋划,以劳模和优秀工匠为题材,打造影视、戏剧、音乐等各类文艺精品,增加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充分发挥文艺作品潜移默化积极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术、崇尚劳模的浓厚氛围。

二、建立切实有效的采风机制,鼓励和组织编创人员,深入工厂、科研院所,了解高端技艺、科学技术。同时,有关部门要为有实力的工业企业与文化企业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和动员熟悉工艺流程的工人参与艺术创作。

三、建议工会和宣传文化等有关部门尽快联合制订、出台鼓励劳模和工匠题材文艺创作的扶持奖励办法,形成长效激励机制,促进专题创作。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文艺奖项的评选中,鼓励反映劳模和工匠题材的优秀作品。

四、要注重文艺宣传的时效性,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将对宣传劳模和工匠精神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董强:着力提升劳模工匠的地位和待遇

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谈四点建议:

一、加大表彰和宣传力度,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先进评选、表彰、奖励中,为劳模、工匠单独分配名额,突出劳模工匠的地位。开展选树劳模工匠先进典型,形成常态化宣传教育态势。举办劳模工匠先进事迹报告会,拍摄纪录片等,让劳模工匠形象立起来。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学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项目现场。

二、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和经费来源。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将现代职业教育统筹纳入制造强国建设的总战略和规划布局中。企业通过自行办学和社会化合作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按自身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省市县三级政府要有专项财政资金用于现代职业教育和支持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将企业教育培训费用全额扺扣所得税。

三、多措并举提高高技能工人待遇。各级党委政府、企业要抓紧落实中办、国办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地方党委政府要拿出落实的意见办法,企业要制订实施计划和具体项目,多措并举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

四、加强监督指导考核。地方党委要加强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落实工作的监督指导,在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中形成尊崇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总商会副会长,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兆:让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成为民营企业的双子灯塔

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辛勤耕耘,他们为民营企业创造了财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尽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作为民族精英、人民楷模的作用依然强大、依然有效。

民营企业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做优做强做大做成“百年老店”,就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其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成为民营企业的“双子灯塔”。建议:

一、调动企业内部动力。要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得到弘扬,民营企业需要解决技能人才上升通道问题,让劳模和工匠人才有用武之地。建议在民营企业推行首席技师制度,设立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体系,解决他们职业成长通道和待遇问题,形成人人尊重劳动的氛围,提升职工归属感、职业认同感、荣誉感,牢固树立“择一行终一生”的职业理念。

二、强化政府服务。民营企业要秉持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除自身努力,也需外援。为此,政府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围绕企业需求,做好服务。首先,从政策上予以支持,包括加大对民营企业名牌产品的奖励力度,继续实施质量奖,引导优质资源回归实体。其次,深入开展全国性技能比赛,鼓励各行各业培养工匠型领军人才、劳动模范,以选优评优等方式予以表彰奖励,搭建技能人才展现才华的舞台,不断改善民营企业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生存土壤”。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丁小岗:针对工人组织程度降低实际采取对策措施

由于市场化改革和信息化发展,企业组织方式、生产力结构、工人队伍情况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过去是征地建厂、购置设备、招募工人,发放工资、组织生产、购买保险,现在这种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企业去实体化,生产方式去实体化和生产资料去实体化。二是用工去雇佣化,工人与企业从雇佣关系转变为劳务合作关系,大量产业工人从“单位人”向“社会人”加速转变。三是报酬去工资化,工人获得的报酬从工资向经营性收入、投资性收入及劳务性收入等合作取酬转变,企业与工人的直接经济联系被切断。

三个变化的核心是出于市场竞争需要,以降本增效为目的,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但由此带来的产业工人组织化程度降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弘扬存在一些困难。

一、产业工人的组织基础萎缩,没有工厂聚集工人,工会、共青团各级组织在动员和组织工人方面比较困难。

二、工人阶层分化和诉求多元,因缺少共同价值取向难以形成合力。

为此,建议:

一、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一定要抓住大多数。评选出来的劳模大多是体制内的,体制外的很少,今后要关注体制外的产业工人群体。

二、切实在技术培训方面下功夫。建议人社部及相关部门在组织技能比赛上多下功夫,第一要提升规格,第二要加大规模,第三要加大物质奖励力度,吸引体制外产业工人参与其中。

三、提高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如适当增加工人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让劳动有尊严、劳模最光荣、工匠最体面成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成长之基、弘扬之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郑大发: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尽管不同时期的劳模精神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其时代内涵可以概括为:主人翁的责任感、忘我的劳动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其中,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劳模精神的核心。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可以概括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其中,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其时代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叠性。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力量。一方面,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劳模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另一方面,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这就需要大力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再次,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劳模和工匠具有高度一致性。

从区别来看,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劳模精神的核心,而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所以,劳模是广大民众学习的榜样,而优秀工匠只能产生于工矿企业的员工之中。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代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优秀工匠,追求卓越,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建议加大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营造一个尊重劳模、尊重工匠的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赵红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亟须大批高技能人才

建设一支规模满足需求、结构设置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下面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情况谈几个问题。

一、基层一线亟须能解决现场问题的技能型人才,但大学或专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与现场需求产生错位,产、学、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是否可以探索共建产学研联动机制?

建议通过科研院所和大学在一线企业设立驻点等方式,与所驻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使相关院校学生能深入企业一线,参加现场实习或研究。这样既可锻炼学生,又可提升课题研究与实践的紧密性及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一线技术人员也能以此为通道,与院校进行紧密交流,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

二、基层一线技术人员的成长路线不清晰,人才存在少量流失现象。究其原因:首先是岗位责任压力逐渐增大,但薪酬跟不上,技术上升空间缺乏,有些人从技术岗转为管理岗,技术上上升空间也受到了限制。因此,能否从顶层设计规划技术和管理两条路径。另外,在基层一线设立必要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岗位。

三、铁路系统目前已经形成了技能系列和荣誉系列为主要路径的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但从基层技术人员角度看,荣誉系列获奖者固然成绩斐然,有良好示范带头作用,但只有路局级技术能手和全路技术能手可以通过努力去争取。而且像铁路工匠、全国技术能手、政府特殊津贴、中华技能大奖等,不是每年都有,名额也少,能否适当扩大技术荣誉比例,且定期(每1或2年)评定一次,让基层技术人员有盼头。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副主委,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剑萍:工匠精神入学校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发挥好劳模工匠精神的育人作用,是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劳模工匠精神在立德树人当中有一种独特的重要作用,特别在塑造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上不可或缺。现在教育领域对劳模工匠精神也非常重视,但出台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方面,其他教育领域主要表现在不够和偏后两方面。

一是对劳模工匠精神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够,作用发挥也不够。现在教育方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劳模工匠精神是建设者精神的一种重要体现,对于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非常重要。现在对劳模工匠精神内涵体系的研究不够,对劳模工匠精神进学校、进课堂的机制不健全,学生对劳模工匠精神的体验也不够。

二是劳模工匠精神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发挥还有所偏后。中小学生对劳模工匠精神比较隔膜,接触感受比较少,等到这些学生上了职业教育以后再接触劳模工匠精神,职业认识、精神准备都不够。

为发挥好劳模工匠精神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重要作用,建议:

一、深化劳模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系,特别是这两种精神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值得研究。研究劳模工匠精神全方位融入教育的机制和方式,特别是指导和督促劳模工匠精神融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地对此重视和认识程度不一样,通过教育部指导和督促,有助于推动各地重视。

二、结合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和高中生发展指导,鼓励“请进来”“走出去”双向进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高中生发展已经有专门政策文件,建议结合文件,畅通劳模高技能人才进入普通中小学做事迹报告、开设劳模讲堂、担任课外辅导员等渠道,促进企业生产实践向中小学开放,增加体验机会。结合高中生发展指导,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鼓励职业院校实训设施场地向普通中小学生开放,通过双向开放、双向进入,发挥好劳模工匠精神的育人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市妇联副主席黄绮:着力提升劳模工匠地位

当前,仍存在一些制约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瓶颈问题:

受传统观念、现实因素等影响,工人的身份认同呈现弱化,一线技术岗位的职业吸引力不强。工人收入多处于低位。由于地位偏低,许多城市出现青年一代不愿意从事一线技能岗位的情况。

劳模、工匠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劳模、工匠的人数比例不高,劳模“三金”(春节慰问金、生活困难补助金、特殊困难帮扶金)标准仍较低,激励力度不足。

为此,建议:

一、不断完善劳模工匠激励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劳模工匠的社会地位。增加劳模、工匠在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大会代表中的比例。将劳模、工匠纳入党管人才的总盘子中统筹考虑,放到与其他各类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针对老龄化、看病难,建议出台政策,在省市级劳模看病问题上有所突破,比如提供专家绿色通道,享受门诊自费部分全免等。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永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永新光电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其东:把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在实处

过去40年中,中国社会快速变化,社会价值观也经历了很大变化,浮躁和短视现象出现,而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职业道德反而被淡忘。

工匠精神绝不是赚快钱,而是厚积薄发。以我所在的显微镜行业里百年不衰的企业和不到20年就遭破产和并购的企业为对比,深刻感受到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意义。弘扬工匠精神,在国家层面讲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机制和好的环境。

一是中小企业应当是我国工匠产生的最基本土壤。现在这个土壤不太好,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要做土壤改进,把土壤做好,要认识到大量的工匠是从中小民营企业中产生的。

二是大学教育改革后每年扩招学生,我们在招收技术工人时碰到一个问题:一般本科毕业生宁可找工资低一点的工作或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到工厂当“蓝领”学技术。为此,针对扩招建议:考虑适当减少本科高校招生人数,把更多资源投放到技术学院和技术学校,尤其在大企业所在的省市。

中国一汽铸造有限公司产品技术部模具制造车间装配钳工班班长李凯军:劳模工匠眼中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我是一名有着劳模和工匠双重身份的普通一线技术工人。结合自身经历和日常思考,谈一谈我对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感受和建议。

一、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最大的一个相同点就是做事不以追求利益为导向。铸造行业素以艰苦著称。恰恰是这样一个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收入最低的岗位,员工队伍却最稳定。铸造人靠的是一种精神,在这个精神激励下,奉献汗水和智慧。

二、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我国大力倡导和宣传工匠精神,这么好的舆论环境下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涌现出来?我的切身感受是:要想真正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甚至说是极度坎坷。具备工匠精神,要做到六点:一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有一次为了在规定时间内把模具完成,我曾经5天4宿每天趴在工作台上只睡一小时。有人说我体质好,其实是靠意志和信念支撑;二是持之以恒的追求。为了把手工操作推向极致,我坚持20年滴酒不沾,保持体能每天做400个俯卧撑;三是心无旁骛的专注;四是精益求精的打造。有一次因为一批出口模具是保精品还是保工期的问题,我和领导发生争执,虽然坚持了保精品但也得罪了人;五是生生不息的传承。我自己带过的徒弟有110多人,从做人到做事进行全方位培养,现在这支队伍的年轻人成长非常好,在五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包揽了两届冠军;六是百折不挠的奋进。除了我自己,还有来自家庭的很多支持。

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如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比较难落地,应研究落实措施。

■部委情况介绍及现场回应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主要做了几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劳模、工匠人才培养选树。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开展全国、省级评选。设立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建设实体和网上“新时代工匠学院”,创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

二是广泛宣传劳模、工匠人才。每年与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集中开展宣传工作,打造大国工匠品牌。

三是为劳模、工匠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发挥“小创新、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活动优势。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设立职工创新补助资金等。

四是改善劳模、工匠人才的管理服务。2000年起全总连续18年组织开展劳模疗休养工作,切实关心劳模、服务劳模。

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根据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精神,发挥工会组织特点,更加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深入研究和阐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规范健全劳模工匠人才的培养选树机制,提升品牌价值,研究起草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化职工文化建设。搭建劳模和大国工匠继续研修深造的教育平台,依托工会院校做强、做专劳模本科教育等。

二是深化劳动和技能竞赛,为劳模和工匠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广阔舞台。围绕国家战略和三大攻坚战,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提高竞赛质量和覆盖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建一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发挥传帮带作用,完善技能导向和创新绩效导向的激励机制。

三是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抓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举措落地,依托企业、工会院校建设一批产业工人技能实训基地。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和提升体系,提升其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

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工会组织责无旁贷,也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支持。我们将运用好座谈会协商成果,与政协委员共同努力,促进相关政策规定的贯彻落实和问题解决,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时代主旋律,激励广大职工以劳动和创造托起中国梦。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梁言顺:

听了各位委员的发言很受启发,我第一次参加双周协商座谈会,感觉这种方式很新颖,值得借鉴。在此主要就边发吉常委和董强委员的发言作回应。

边发吉常委提出的加强劳模工匠题材文艺精品创作的建议很好。近年来,中宣部不断加强劳模工匠题材文艺精品的创作。一是丰富创作题材样式。制定的《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规划(2017-2021年)》,其中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劳模和工匠题材进行创作,成效已逐渐显现,一些反映中国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电视剧正在热播,但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让更多反映劳模工匠精神的文艺精品面世。二是注重挖掘典型素材。中宣部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一线进行采风,如组织“最美中国人”大型美术作品创作,“时代楷模”报告文学创作等文学创作活动。还将继续组织更深入的采风活动。三是加强精品宣传推介。注重发挥文艺评奖的导向作用。对委员提出的制定出台专项扶持奖励办法的建议,经研究后,会专门对有关委员进行反馈。

董强委员提出的加强劳模工匠先进典型宣传的建议,也很有针对性。宣传劳模是中宣部先进典型宣传的重要方面,从2014年开始,公布了49批78位“时代楷模”,其中十几位都是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和生产一线的职工代表。“大国工匠”、“最美职工”相关宣传工作也一直在推进,下一步要研究完善深入持久地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工作机制,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更加影响公众并使其终生受益。

下一步,将根据这次会议精神,查找差距、改进工作,把委员的意见建议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

教育部副部长孙尧:

此次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很受教育,各位委员对教育尤其对职业教育如此关注,提出的意见建议也对我分管的职业教育工作具有启发意义。政协委员们谈到的劳模、工匠包括能工巧匠在内,大部分主要来源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除职业院校毕业生这部分主体,还有一部分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我们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深刻认识到,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要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如果学生的职业素养上不去,今后进入社会,工作也很难做到出色。大家对教育工作的期盼以及现实存在的问题也令我发现,一些原来我们认为还可行的政策在操作中也存在“失灵”的情况。下一步,我们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把政策统筹到位,同时与省、市、县各级共同把有关教育工作做好,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

我多次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这种形式为政府部门和委员之间搭建了很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既可以让政府部门直接聆听委员意见建议,也为部门提供了向委员介绍工作的机会。

14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发言中,有20几条涉及我部职能的意见。其中,相当一部分意见与我们正在推进的改革做法是一致的,下一步还要继续做好;还有一些意见值得我们在改进工作中研究借鉴。下一步,人社部将围绕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各地出台贯彻落实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意见的政策措施。制定修订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内涵纳入其中并作为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培训全过程强化工匠精神培育,推进工匠精神进学校、进课堂、进企业。发挥课堂主渠道和企业主体作用,将职业道德、质量优先、严谨细致等理念贯穿技工教育教材、教学和教育各环节及企业职工培训全过程,筑牢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

二、加强技能人才激励保障。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持续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疗休养、技术技能研修等活动,推动各地出台贯彻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意见的政策措施。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表彰规格和奖励标准。

三、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制定出台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深化职业资格评价制度改革,加大企业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自主评价改革力度,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

四、推动职业技能竞赛大力开展。做好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和筹办工作,积极备战第45、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围绕重大工程、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每年组织中国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类大赛10项左右,国家级二类竞赛50项左右,推动各地、各行业企业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

五、持续加强工匠精神宣传。结合重要节点和重大活动做好集中宣传,重点做好优秀技能人才宣传报道,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增强技能岗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同感。

列席政协委员、专家代表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

作为首次参加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新委员,我感到会议主题明确、内容务实、会风简朴,委员与部委负责人直接沟通、互动交流,很受振奋和鼓舞,更增强了建言资政的信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应在增强职业技能上落实激励保障机制,在提升职业素养上改进教育培训制度,在培育职业理念上营造尊崇劳模和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举措上形成合力。建议设立技师节,激励劳动者提升技能,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党组书记孙宝林:

为培植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文化土壤,一是系统宣传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营造持久深入的社会氛围。扔掉“运动式”和“节日型”劳模慰问工作方式,从工会、企业、媒体、社会等方面把倡导劳动最光荣、弘扬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作为各类劳动者精神追求。在文艺影视作品中讴歌劳模工匠精神,在社会大众实际生活中倡导劳模工匠精神,让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浓厚持久。二是结合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和多孩家庭到来,在孩子教育、成长择业过程中,倡导“人人平等,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和“行行出状元”等价值理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明华: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此次会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会上介绍了我院培养劳模工匠人才的典型做法,分析了大国工匠高凤林成长成功经验,这是对我院劳模工匠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鞭策和鼓励。会后,我们将根据委员们提出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多层次培训体系和技能竞赛平台。落实“培育大国工匠脱颖而出的文化”的要求,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局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制造与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标准、精神品质与工作态度;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技臻于艺的美学精神的体现。只有当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坚守的劳模精神成为广大从业者的追求和信念,“大国制造”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会成真。我也是一名全国先进工作者,一定要把这种精神持之以恒地发扬下去。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