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张宗真委员:始终跟随国家发展的节拍

2018-08-02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说起改革开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福建省澳区政协委员联谊会会长张宗真的体会是深刻的:“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在人生最重要的青春年华赶上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40年来,不论学习、工作还是创业,改革开放‘全覆盖’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

张宗真说,自己这一代人,是真正跟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成长起来的。

没有高考

或许我还在从事某种农活

有一句话,张宗真常常讲起:“如果没有高考,或许我还在农村从事某种农活。”看得出来,这句话发自于他的内心。

出生、成长在福建农村的张宗真,在中学时代后期,幸运地赶上国家恢复中断已久的高考制度。“1978年,我初中毕业,考上中专但没有去。”那个时候,初中毕业上中专,是许多学生甚至家庭改变命运的捷径,中专毕业就会有国家给的铁饭碗,就可以当国家干部。但在张宗真眼里,看到的是更为长远的目标——刚刚恢复的高考。这一选择在当年需要勇气,张宗真可谓是勇气十足外加自信满满。1980年,他果然如愿考上了天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又接着到华中科技大学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成为当时国内接受最好教育的一批人。

“所以,我也常说,如果说我们个人取得了一些成就,首先要感谢的是改革开放,是这一国家战略给了个人发展的机会。”张宗真说,“高考的恢复,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让更多人平等获得发展和竞争的机会,国家富强起来,

也给了所有中国人机遇。”

30余年创业紧跟时代的脚步

现在,担任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的张宗真,承担着社会事务繁忙,企业也经营得风生水起。他说,如果算有所成就的话,是因为在创业路上紧跟了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

“我是研究生毕业就开始创业的。”那时候,张宗真在厦门开办一家汽车用品代理的企业。作为新创企业的掌舵人,面对的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状。“成功的企业家,没有人能避免最初创业的艰难,多一点坚持、多一点执着,见到曙光的概率就会多很多。”在坚持中,张宗真遇到了被他称作“个人和事业转折点”的1992年。

“那一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国家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也进一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张宗真回忆说,当时国家出台了许多扩大开放的政策,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社会出现创业热潮。他也从汽车用品的行业转向房地产,涉足住宅、酒店、商业等领域,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深圳当时已经发展得非常快,几百万人投奔那里,都是一个目的,想拼想闯,谋求更好的发展。那座城市真是不得了。我当时也投奔而去,却发现,太多和我有一样想法的人已经提前到达、抢占了先机,而且我的广东话不行,不占优势。于是我想,厦门也是特区,是闽南语系为中心的特区,和深圳一样,也是全城人都倡导‘爱拼才会赢’,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我还是回到厦门。”最终,祖籍福建的张宗真选择了厦门特区。

性命生命使命

以企业发展诠释改革开放不凡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创业初期,我的企业属于‘性命阶段’,因为时时要为生存担忧;1992年,企业则是‘生命阶段’,面对的是快速的发展和勃勃生机;当前,我认为是进入‘使命阶段’,作为非公经济的一份子,我们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脚步中,要勇于承担自己的使命。”性命、生命、使命,三个词,其背后,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大背景,更是张宗真个人及其企业始终如一地跟随国家发展节拍的真实写照。

作为理工科毕业生,张宗真笑称自己缺乏浪漫情怀,“但理工科毕业生相对比较务实,不想碌碌无为。”当年,和多数同学一样,他怀揣理想,希望通过所学、所长,在改变自己命运时,为国家的进步做点滴的贡献。如今,他还在这条路上践行着。

“我现在企业的一个重要产品是新能源汽车,特别是低速新能源汽车。因为我非常清楚,这种不需要充电桩、售价2万块、每天耗电三块钱的新能源汽车,真正能够改善基层特别是农民大众的生活品质。”张宗真说,虽然距标准化之路还有距离,但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当前,地方干部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明,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大。“有这种机遇,有国家的支持,良好而宏观的政策环境,才能做大规模投资,才能够全心发展这样的产业。”

张宗真总是谦虚地说,自己作为“三非(非公人士、非中共党员、非内地居民)”人员,却时刻高度关注中央政策。“两会、党代会的点滴信息我都会高度关注,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寻找为国家出力的支点。”张宗真认为,这是一个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举国上下都在往一个方向发展,你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行吗?显然不行。和国家宏观发展融入一体,才会有更好的机遇。”

张宗真说,如今,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中国的改革开放迈上新的高度,在新时代找到自己和企业发展的新方向,这是机遇,也是使命。“我希望,自己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更有价值。”

看好澳门

小城必将担大任

张宗真是2005年移民澳门的,他说,并没有特殊的机缘,因为当时澳门已经回归,在他眼里,就和内地任何一座城市一样,都是中国一部分。如果说到对澳门的钟情之处,他第一提到的就是文化。

“澳门面积很小,人口也很少,有时候甚至感觉,澳门小得就像内地的一个乡镇一般。但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却传承了多元的文化,多种宗教、文化、族群在这里和谐相生。”更让张宗真感动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澳门得到根深蒂固的弘扬。他坚信,澳门回归后之所以发展得那么好,成为“一国两制”的典范,跟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有很大关联。“在这里,爱国爱澳绝对是社会的主流,居民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热爱,都是自觉而发自内心的。”

回归前,澳门同胞就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中,当前,大湾区建设更成为新的关注点。但也有人质疑,如此小的一个城市,是否能够在国家发展特别是大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作为澳门居民,张宗真有自己的看法。“澳门确实很小,产业相对单一,多元化的空间非常局限。但是澳门有两大优势,首先是资本优势。有数据显示,澳门居民、企业和政府共有将近2万亿澳元的存款,这是很大财富。如何把资本优势变成竞争优势,这是澳门眼下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可以成立基金,收购世界知名企业的股权,或者通过收购资产,参与大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其次是开放人才,通过资本运作,把澳门的年轻人带到世界各地,也把外面的优秀人才请进来。”此外,张宗真也表示,作为我国面对全世界葡语系国家的信息中心,澳门国际化的平台作用和潜力还可以再进一步发挥。他坚信,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当下,澳门一定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澳门也会背靠祖国内地,在国家发展中寻找到自己的新机遇。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