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留住“诗意的栖居”满足“远方的惊喜”

2018-05-2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保护已经成为共识,但对作为历史文脉存续、文化记忆传承的名城名镇如何加以保护和利用,却一直是各地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在25日全国政协召开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不少委员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自己的思考。

无论是保护还是利用,最重要的是如何留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灵魂,保护和发展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但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

“现在有些地方近似运动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改造,大拆大建、拆真建假、拆旧建新,其实是在破坏原有的居住生态。”通过对地方的调研,吴洪亮委员发现,那些被我们定义为“诗意的栖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城镇变成了布景,生活变成了表演。

在新形势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与旅游有关。“我们发现模式化的古城镇改造已然启动,开始趋同。试想游客到一个遥远的地方是希冀有惊喜的,但如果看到的都一样,这个‘远方’又何必去呢?”吴洪亮的话让与会人员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现在一些地方许多崭新的‘古镇’如雨后春笋,与‘千篇一律的城市改造’患了一样的病。”和吴洪亮委员一样,刘恒常委表达了同样的担心。刘恒认为,一个地方的魅力主要取决于特色,但过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却抹杀了建筑自己的特点,消弭了特色,造成了某种破坏,需要引起注意。

在“保护优先”前提下,要让一座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真正“活”起来,需要让其自身具有良好的造血功能。当前,各地普遍做法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单一的旅游观光无法保障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得好。吴洪亮委员认为,应该引导可持续的、新的增长点,就是要“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提高”。如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中国乌镇戏剧节等范例,都因一个项目带动了整个城市、城镇,成为全球关注的品牌。“其内核是因地制宜生发出独一无二的创意、管理运营模式与国际化的高视点。这样才能找到历史与当下与未来的结合点,让‘诗意的栖居’不是梦想,使‘远方的惊喜’不会落空。”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