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做好保护,关注四个“人”

2018-05-2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具有悠久人文历史的城镇星罗棋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延续着个体与整个国家之间生生不息的精神联系。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保护好物质载体,也是保护好中华古今的心灵相通。

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探讨的主题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其实也是历史意识、文化自信。一座城镇,人是创造和支撑它的重要元素。历史讯息的传递和人文精神的绵延,靠的也是人的记忆和表达。而无论是修缮保护还是发展利用,人都是主体和根本。所以“人”也正是会上委员和专家倾注最多精力的一环。

梳理与会者的观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有四个“人”需特别关注。

首先是名城名镇中的居民。正如冯骥才所说,遗产是针对一个静态的个体,名城名镇更是生产生活的聚居地。古人们在这些名城留下了可贵的人文记忆,但这种记忆不可能是静止的、停滞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对于尚未丧失功能的古迹,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在其中”的生命力。当我们承担起名城保护的使命时,同样需要“以人为本”,把名城名镇交还给原居民,让原住民有权利、有条件享受现代生活,及时分享发展红利,实现原居民与城镇的融合共生。协调好城中居民生活,调动其保护意识,使其成为景观中动态活力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应有之义。

第二个“人”,是城市的决策者。多位委员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很大程度上,城市规划建设决策者的态度、意识、审美,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风貌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让决策者树立保护意识,真正理解为什么保护非常重要。避免刻意追求“政绩完美”,建立健全保护机制,确保“一张保护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决策者的积极作用,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存续、保护、利用意义重大。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相关各学科专家、专业修缮工匠。会上,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宋纪蓉委员、来自北京画院的吴洪亮委员也都表达了业内人士的心声。保护和利用,需要调查、研究,也需要不同学科的综合判断与协调。在具体修缮维护上,更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发挥传统建筑工匠、掌握现代科技的专业人才的作用,为名城名镇保护提供全方面支持。

最后一个“人”,关联的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初衷———让被中华文明滋养的每一个现代人,都能建立起古与今、人与国家、人与人紧密的文化联系,拥有深厚历史根基之上的文化底气。“让我们的人民热爱自己的文化。”冯骥才说的,既是因也是果。因为热爱,所以保护;因为保护,而更加热爱。当我们的人民都拥有了对于中华文化的准确认知和信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也就有了更广泛的自觉;当名城名镇获得了更有效、更科学、更有远见的保护,我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也就多了一个活力十足的载体。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