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网络保护:外御之时,勿忘内修

2018-05-14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在5月11日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网络游戏受到委员们的高度关注。尤其于欣伟委员发言最后,反映的一条建议———“取消一切利用人性弱点绑定玩家意志的游戏规则”,一语道破网络游戏被“宵禁”“身份识别”等特别严格管理的真正原因:基于人性弱点开发设计的网络游戏,是引人上瘾的“洪水猛兽”。

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人性的弱点一成不变。在网游界,“好的游戏开发设计者深谙人性”已成为业界共识。技术没有思想,人类赋予技术以思想和方向。基于此,张嘉极委员建议,“企业是网络产品的源头,也是网络技术的强者,对那些合法经营能够提供积极网络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应给予一些荣誉、政策、经费、税收等奖励。”

受邀参会的郭凯天也建议“客观看待游戏”。功能性游戏在训练老年痴呆症患者以增强记忆,帮助孩子启蒙教育和习惯养成等方面具有发展能力、启发智力的作用。

对抗网络游戏的危害性,会上大多数建议、讨论多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外部着手,强调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进行外力干预和打击侵害,而在多年从事基层司法工作的邢吉华委员看来,“未成年人本身网络素养的提高是更为根本的选择。”他认为教育更为根本和有效。

现实中,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变得越来越容易,作为“网络移民”的监护人对“网络原住民”的监管因为能力上的不对等正变得越来越难。基于此,邢吉华委员呼吁“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委员发言中进而对“家长也要接受网络素养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多。教育的群体不仅是未成年人自身和家长,还期待更广泛的参与。如骆沙鸣委员所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社会治理系统工程,打好社区、社工、社会组织联动的组合拳,有助于寻求网络原住民的权利主张,以及网络保护最大公约数。”

而从长远看,网络素养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意义,不仅在于简单地使用平台的能力,还关系到未来网络空间中个体生存能力的培养。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