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全国政协“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特邀常委视察团报道
一个“腾笼换鸟”的故事

2018-04-2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直径01.毫米、比一根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裂口,能在万分之一秒内,通过我们的智能断刀检测系统检测出来。”25日下午,广东省东莞市一家名为劲胜智能集团(简称劲胜)的生产车间内,余旸指着一旁的电脑屏幕,向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带领的“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特邀常委视察团介绍说。

委员们看到,屏幕上,一条红色监测曲线在不断地闪动,这意味着数控机床上的所有刀具都逃不过智能检测系统的“法眼”。

身为公司大数据团队的负责人,余旸几年前还在美国一所大学做助教,那时,他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来到东莞工作。而劲胜的董事长王建更没有想到,他的公司会从一个普通的代工工厂华丽转身,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还拥有了国家智能制造示范点项目。

变化的奥秘,在于“智能”两个字。在公司生产车间楼上的一间会议室,王建跟视察团讲起他们的故事。

“以前我做代工工厂,整天追在客户屁股后头跑。3年前,有个客户要转移生产基地,让我跟着他去越南,如果我不去,这个客户就没有了,但我又不想去,只能换个出路。”王建说,思考良久,他决定向智能制造转型,并收购了几家相关企业搞系统集成。接着,他又满世界寻找懂智能算法的人才,直到他碰上了回国讲课的余旸。

而对研究大数据的余旸来说,吸引他的是国内广阔的发展前景———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珠三角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提供了天然土壤。于是,余旸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美国的教授职位来到东莞,成为王建的合伙人。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从制造业哪个环节落地?这是余旸和他的技术团队最先思考的问题。他们研究发现,断刀磨损是生产过程中发生频率较高、影响较大的问题,就以此为切入点成功开发了智能断刀检测系统。余旸说,接下来,他们将用智能技术解决更多“痛点”,从断刀到主轴、到能耗,再到整个工厂乃至行业,一步一步实现智能化的突破。

其实,不仅劲胜需要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腾笼换鸟”,广东的制造业也都有“腾笼换鸟”的需求。视察时,劲胜的案例引发了委员们的热烈探讨,他们希望当地能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方案。许礼进委员认为,人工智能在制造过程中的实质性应用还要克服很多难关,他建议劲胜从系统逐步集成化做起,再向机器化拓展,实现“硬件越来越少,软件和大数据越来越丰富”。徐晓兰委员认为,企业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上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人工智能相关行业标准处于碎片化状态,应重视建立行业标准。刘利华委员则认为企业大数据的采集是当下的难题,建议建设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鼓励行业和龙头企业主动介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