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研究

两个“协商”的异同

2011-08-24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译成英文是“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政治协商”即 “political consultative”,其中“consultative”,有协商的意思,也有“咨询”的意思。而协商民主的英译为“deliberative democracy”。“con-sultative”的意思是决策主体向置身事外的人征询意见,而“deliberative”则是决策中不同主体之间交流研讨、达成共识。为准确表述我国人民政协制度的协商民主含义,笔者认为应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英译为“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Political Deliberative Conference”。
  “Consultative”之意来源于“旧政协”
  1944年9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代表林伯渠在第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向国民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关于立即召开紧急国事会议、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要求,并建议召开党派会议作为国事会议的预备会议。1945年1月24日,周恩来在重庆再次提出召开“党派会议”的主张。经过磋商,国民党方面同意了这个提议,但在2月3日开会协商时,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建议将会议名称改为“政治咨询会议”。对于改为“政治咨询会议”的理由,王世杰说是便于无党派人士参加会议,但实际上是要限制这一会议的地位和权力,而“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的翻译应是由此而来。1945年9月10日至12日,国共两党举行了三次谈判,其间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建议,将会议名称改为“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共方面的同意,“政治协商会议”由此得名。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此时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并领导的政治协商会议称为“新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制定了《共同纲领》,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协商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
  “发扬民主”不只是“政治咨询”
  按照政协章程规定,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里,“发扬民主”也不是一般的“政治咨询”,而是各方面人士参与决策。以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在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所作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关于人民政协参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情况总结为例,政协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参与,并不只是起到了“consultative”的作用,也是“delib- erative”的作用。贾庆林说:“委员们提出的关于‘十二五’时期要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等建议,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有益参考。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人才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等重要建议,受到重视和采纳;关于建设内蒙古绿色清洁能源基地和发展绿色矿业等建议,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关于边防建设以及理顺边防管理体制等意见,促进了有关问题的解决;关于把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等相关建议,为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贾庆林所举的事例,都是人民政协在政府决策中起到主体作用的事实。
  改译有利于加强政治协商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
  从加强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角度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等等,不仅日益成为社会交往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也日益成为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利条件。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强调社会各方面主体平等参与、共同协商,是进一步加强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同时对于扭转一些地方、一些人仍然把政治协商看做是“政治咨询”的倾向、加强政治协商各方面主体平等参与的制度和程序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民革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