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红土高原绿树葱茏,花团锦簇。8月30日至9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贾庆林来到
云南省,就学习贯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
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调研。几天来,在濛濛秋雨中,贾庆林主席来到迪庆藏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昆明等地,深入工厂车间、少数民族村寨、工程现场,与干部群众亲切交流,和他们一起描绘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打造旅游业品牌 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0%。这些年来,云南省通过整村推进综合开发等举措,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云南省又积极推进旅游业“二次创业”,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载体,有效推动了旅游业和民族地区的同步发展。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有文字、历法和独特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的种类就有十种之多,用彝族文字写下的文献如十月太阳历、虎宇宙观、万物雌雄观、火崇拜、毕摩经等对人类的科学史、思维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彝族支系多达50多个,每个支系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节日文化的内容都十分丰富。
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彝族文化在云南省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旅游区彝人古镇得到集中展示。在参观彝人古镇时,贾庆林主席嘱咐当地的负责同志,在打造旅游品牌、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强保护、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
9月2日下午,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热闹非凡。村民们穿上了艳丽的民族服装,跳起欢快的左脚舞,弹起清脆的八方琴。在一家颇具彝人风情的客栈里,兴奋的村民们与来这里调研的贾庆林主席围坐在一起,争先恐后地向贾庆林主席介绍自己的致富经。
岔河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贾庆林主席,自从2006年3月他们村被县委、县
政府定为
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后,这里就发生了大变化。县委、县政府通过县财政补助、集体投入、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等方式,为村子修上了水泥路,改造了以往破旧的民居、建上了公厕垃圾场、跳歌场,此外,县、乡政府还因势利导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农家乐”为载体推动岔河村农民搞起了乡村旅游。虽说搞新农村建设仅有一年多的时间,村民们却都尝到了甜头。
客栈的主人周开富,投资50万元,今年1月份开业,7个月时间盈利8万元,上个星期还接待了100多位外国客人,据说,客人们被彝族绚烂的文化所吸引,有的竟流连忘返。
32岁的周开琼,和五位姐妹一起联合经营农家乐,至今共接待旅客约7万人,营业收入约110万元。
村民周莲英把村里200多位姐妹们组织起来,搞起了刺绣协会,一年人均收入几万元。她高兴地说,农村妇女不用依靠男人吃饭了。
看到彝族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贾庆林主席很欣慰。让他更高兴的是,这些先富起来的带头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大部分是党员,12个“农家乐”有7个是党员建起来的;都是出去闯了几年后见了世面又回家乡来发展的。据党支部书记介绍,看到足不出村也能赚钱,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现在,这个有着“南华咪依噜风情谷”品牌的村子,正雄心勃勃地奔着滇西黄金旅游线上的乡村旅游精品的目标而努力。
看到党的富民政策在这样一个山区得到了落实,贾庆林主席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说,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贾庆林主席表示,农村要发展进步,既要鼓励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也要鼓励农村劳动力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城市里学习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后回到家乡,带动农村的迅速发展,解决农村人才匮乏的难题。
贾庆林主席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牵挂在心,这次来云南调研,他多次走进少数民族村寨,走进少数民族群众家里,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了解党的政策落实情况。让贾庆林主席高兴的是,无论是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民家中,还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玉溪的彝民家中,他看到的不仅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已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更充分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在调研中,贾庆林主席多次强调,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时,哪个民族都不能掉队。他说,云南省的八个民族自治州各有特色,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交流借鉴,要共同进步,让少数民族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云南省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快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蔬菜、马铃薯、甘蔗、花卉等特色优势作物发展势头强劲,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云南的花卉产业享誉国内外。娇艳的蓝色妖姬,白色的康乃馨,亭亭玉立的蝴蝶兰……每天,昆明呈贡县斗南镇花卉市场就像鲜花竞美的大舞台,群芳斗艳。9月3日,贾庆林主席来到这里,细致地了解花农和花商的“生意经”。在这里,贾庆林主席得知,新建成的花卉市场包括功能齐全的综合鲜切花交易大厅、平等互利交易大厅、车花交易大厅、精品交易区等。在拥有300个交易席位的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贾庆林主席还饶有兴致地登上交易席位,亲自模拟花卉拍卖过程。花卉市场的负责人向贾庆林主席介绍,目前,斗南花卉市场每天有10000余人次进场交易,日上市鲜切花300多个品种,约400~600万枝,日成交金额350~550万元。
花卉市场负责人还告诉贾庆林主席,现在,这里的农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他说,由一家一户花农生产的鲜花,只有不到10%的鲜切花能达到出口标准;而该县种花大户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的花卉,60%达到出口标准;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花的花卉企业,生产的鲜切花2/3以上都能出口。
贾庆林主席十分看重斗南花卉市场的经验。他说,不搞现代农业,还是走传统农业的老路,“三农”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发展现代农业,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他热情地鼓励当地干部群众,要继续坚持产业化的方向,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常抓不懈 云南省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这样独特的资源优势,让云南在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
这几年,云南省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思路,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积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已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格局。
陪同调研的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向贾庆林主席介绍,目前,云南省已全面启动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把环境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企业,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滇池的治理保护,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和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之首。在调研的路上,贾庆林主席特别关切地询问了昆明滇池的治理情况。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告诉贾主席,从“八五”开始,云南省先后投入47.62亿元,实施了环湖截污、环湖生态、入湖河道治理等六大工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理,使滇池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滇池水体基本保持稳定,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贾庆林主席肯定了云南省采取的治理措施,他鼓励陪同调研的各级干部说,只要你们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就一定能实现滇池水体好转的目标。
在中国的湖泊序列中,抚仙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云南9大高原湖泊水量的68%,189亿立方米的蓄水量使之成为珠江上游的第一大湖,至今仍保持着能见度8米的Ⅰ类水质。与抚仙湖连接的是江川县境内的星云湖。星云湖面积小,但水质污染严重。为从根本上保护抚仙湖、治理星云湖,云南省从2003年开工建设抚仙湖出流改道大型生态工程。这个投资3亿元以上的出流改道工程总长25.8公里,400亩人工湿地,36级层层过滤。一期主体工程预计于今年10月底完竣工,工程完工后,将改变抚仙湖、星云湖水的流向,可截断星云湖每年流向抚仙湖的4000多万立方米劣质水,同时利用抚仙湖水置换星云湖水,逐步改善星云湖水质。
9月3日,贾庆林主席来到抚仙湖——星云湖出水改道工程现场,详细了解了工程进展情况。听取工程指挥人员的介绍后,他高兴地表示,这是一项壮举,我们既要保护生态,更要在保护过程中学会建设生态。
云南省干部群众不断提高的环保意识给贾庆林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贾庆林主席希望云南省好好总结这些成功的经验,走出边治理边污染的怪圈,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使云南的天更蓝、水更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张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