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助力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各地政协在行动

2024-04-09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千畦尽绿万家欢

 ——江苏淮安市政协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场春雨之后,金色的阳光洒在麦田上,从空中俯瞰,一畦畦整齐划一的绿油油麦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机勃勃的光泽,大型农业机械在田间往来穿梭、撒肥施药,一幅忙碌的春耕图卷正徐徐展开。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如今在江苏大地随处可见。

“现在政府帮我们把小田并成大田,不仅耕作方便,灌溉也更有保障,每亩田的成本要比往年减少300元钱左右,我们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这也多亏了市、县政协的帮助。”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戴楼街道小集村种植大户柏庆松高兴地说。

江苏省粮食面积连续14年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总产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去年达到了759.5亿斤,创历史新高,水稻单产突破600公斤,居主产省第一;江苏以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实现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粮的自给,还有调出余地。

淮安是传统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和优质生态农产品供应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建立政府统筹、多部门协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机制,着力打造高产稳产“吨良田”。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63.59万亩,占全市耕地比重78.2%。去年粮食总产量达98.9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种粮面积耕地比、人均粮食产量位居江苏省第一。

党委有部署,政协见行动。近年来,淮安市政协把助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发挥“政协之能”的履职重点,发动市县区政协委员综合运用专题协商、视察、调研、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持续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聚力赋能。

“小集村总共才1415亩耕地,却由600多块小田组成,大的有8亩,小的才0.5亩,给种植带来许多困难,村民们都积极盼望能够将田地进行改造。”金湖县政协委员、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梁斌介绍道,他在调研过程中了解这个情况后,当年以提案形式建言,得到了县政协的重视和支持。在市、县政协共同关心推动下,2022年9月,村里围绕高标准农田改造召开了专题协商议事会,经过充分协商,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支持,并列入县里高标准农田改造重点推进项目。

“经过改造后,原来的‘巴掌田’连成片,还新增了28.3亩种植面积,给老百姓带来的最大利益是腰包鼓了,村里土地租金由以前平均每亩700元增加至现在的950元,实现节水55%、节肥30%、节省用工80%,机械化率达100%,老百姓都夸好。”梁斌笑着说。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同时,淮安还注重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对农田环境的监测精度、农作物的管理效率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益。“现在我们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仅是高标准改善田间的基础设施,还更加重视运用数字农业的手段。”淮安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徐礼球介绍道,他认为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实施智慧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是大势所趋。

“去年全市新建设高标准农田45.85万亩,其中落在永久基本农田内面积40.6万亩,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面积占比苏北第一。”淮安市副市长邱华康表示,建好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淮安将扎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把建设质量放在第一位,确保建设一处,达标一处,群众满意一处。

(通讯员 王成虎 王洪燕 记者 江迪


培育农业“芯”动能

——安徽合肥市政协持续助推种业之都建设

春山向暖,新绿归田。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的多个西甜瓜大棚,新选育的瓜种已撒向田间,探出绿苗……

“自从种了合肥市政协助农委员工作室科技示范基地推荐的中蜜1号西瓜,一亩地增收了两千块钱。”长丰县杨庙镇锦鹏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杨世千介绍道。

委员工作室指导、帮助农户挑上了科技“金扁担”,这只是安徽省合肥市政协助推现代化种业之都建设的一个履职侧影。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之一。合肥市委、市政府作出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打造种业之都的决策部署。党委有部署,政协有跟进。围绕种业振兴,合肥市政协及时将“推进种子产业创新,打造合肥现代种业之都”确定为2021年度市政协委员资政会协商议题,结合委员读书活动建立“向上的种子”委员读书群,组织委员深入种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实地调研,明政策、察实情、找症结、谋良策。

带着前期学习调研的思考,在2021年8月召开的市政协委员资政会上,种业专家、政协委员围绕种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种质资源保护等踊跃建言、务实献策。会后,市政协从规划引领、创新驱动、强企强链、开放合作、环境优化5个方面提出13条具体建议,并以建议清单形式报送市政府。其中,优化种业发展布局,打造现代种业产业园、种业创新中心和巢湖流域种粮一体化示范服务中心等建议,写入《种业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2022年5至6月,合肥市政协再接再厉,围绕“推进种业创新,打造合肥现代种业之都”协商成果办理情况开展民主监督,提出监督建议,形成“履职闭环”,推动建言成果落地有声、转化为真招实策。

从资政协商到建议清单,从办理落实到民主监督,合肥市政协在助力打造种业之都建设中始终步履不停……

2022年9月,合肥市政协召开“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全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资政会,再次将“加快合肥种业之都建设”作为重要协商内容,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能级农业科创平台、设立种业之都建设基金等建议,持续为合肥种业之都建设集智聚力。

中国菌物谷(合肥)正式建设运行;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入选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获批建立;合肥市每年设立种业建设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设立了5亿元规模的种业之都建设及科技强农发展基金……政协的“金点子”正逐步转化为合肥种业之都发展的“金钥匙”。

“一个题目要盯到底。只有持续用力,才能实现政协工作由‘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合肥市政协主席韩冰这样表示。

春风又始,万物萌发。2024年,合肥市政协将“全面推进种业振兴,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与安徽省政协的联动重大课题研究,部署了联动调研,为安徽打造全国种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种业企业集聚地、种产一体发展先行地,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言献策。

为此,调研再次从学习开始,3月18日,合肥市政协委员王浩波就“种业振兴”主题,为农业农村委全体委员讲课。一场春天里的学习会悄然开展,一段新的种业振兴政协履职故事已在庐州大地上演……

(李小松 胡美雯)

 

在希望的田野上携手打拼

——福建清流县政协助力海峡两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千亩樱花”的粉红花海刚刚落下帷幕,“万亩茶园”的新绿芳菲正在悄悄吐露……这个春天,福建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以一片欣欣向荣的绿色生机,展开海峡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的崭新画卷。

近日,三明市清流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走进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赖坊镇,开展微协商活动,现场助力两岸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这亦是3月以来,县政协依托委员工作站,深入一线协商,助力“海峡两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主题活动之一。

近年来,清流县深入挖掘“台”的资源优势。其中,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规划总面积21万亩,核心区面积5.6万亩,现已入驻台资企业76家,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等称号。“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创新清台农业交流机制”“借力海峡两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等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焦点。

“要以产业融合为关键,积极推进海峡两岸融合茶文化交流中心、赖坊海峡两岸茶博园建设。”在南山茶园,新绿的茶海沿着山坡绵延起伏,委员们建议,要积极释放台农茶产业的品质效应,做优做强茶叶品牌,推动“小茶叶”蝶变为“大产业”,带动当地茶产业整体升级。

委员们呼吁,全县持续立足各地农业特色项目,加强清台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对接,广泛借鉴台资优秀企业先进生产、管理、经营理念,积极引进台湾农业优良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海峡两岸人才融合发展,助推特色农业发展壮大。

“要以生态融合为方向,打造美丽乡村样板。”同一时刻,在赖坊千亩樱花园、嵩溪生态兰花谷,台湾生态农业理念正逐步融入清流乡村建设。生动地讲述着兰花文化的三明市政协委员赖张龙说,珍稀兰花的育种、种植、销售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链条,希望将产业融入乡村生态建设,加大龙头企业培育,促进精耕细种,提升整体品质。

“期待深耕文化融合的土壤,更好讲好海峡两岸融合故事。”在赖坊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诗意栖居、海峡两岸同族同脉的宗祠文化也给委员们带来深深触动,“深入发掘古村文化、厚植‘两岸同根’文化底蕴、传递两岸融合发展好声音”成为委员们的共识。

“要发挥台湾农民创业园作用,促进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产业融合。”“要做好‘樱花+’‘茶叶+’‘温泉+’等文章,扩大两岸乡村融合半径。”……依托委员工作站,多点、多面、多向的政协协商活动正不断深入开展,关于推进“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共识正进一步凝聚。

“跨越山海的花,融合闽台的情。我们要努力让更多台湾农民在大陆的热土上逐梦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携手打拼。”清流县政协主席邹卫东表示,要用好用足当前政策,积极探索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助推农业产业发展,焕发乡村振兴活力。

(记者 王惠兵 通讯员 张华


为打造“中国苕粉之都”献力

——重庆市彭水县政协送政策助春耕

红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日,位于渝东南武陵山区的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召开全县红薯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要求提质提速红薯产业发展,努力打造“中国苕粉之都”。

就在同一时间段,彭水县政协“八个一看委员履职”活动紧扣这一主题,也在马不停蹄地进行中。相关界别委员纷纷走进田间地头助力春耕生产,同时调研红薯产业发展情况,宣传产业扶持政策,献计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彭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薯产业发展,把红薯产业作为彭水“一主两辅”的主导产业。县政协对此高度关注,组织政协委员踊跃助推,围绕彭水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不少意见建议。

3月26日,正是春耕生产如火如荼之际,部分县政协委员深入保家镇工业园区、新田镇等地调研,详细了解育苗规模和建设方面情况。

新田镇坨园村高标准红薯育苗基地里,挖掘机正在加快培土,为红薯育苗作准备。眼见这忙碌的一幕,农业界别政协委员、县水利工程服务中心副主任滕建康十分欣慰。持续关注彭水红薯产业发展的他,在今年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曾联名多名委员提出了《关于推进彭水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针对当前彭水红薯产业发展还存在的生产规模化程度偏低、科学种植普及率不高、标准化生产观念淡薄等问题,建议引进优良品种,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及时引导老百姓转变传统耕种模式和观念。

“生产线什么时候完工?”“产品主要销往哪些地方?”在工业园区红薯加工车间施工现场和重庆宏绿食品有限公司,委员们详细了解生产线的施工进度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重庆市政协委员、彭水县民宗委主任苏光华长期关注彭水红薯产品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他建议,加大项目资金倾斜力度,采取内部培育和外来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强化龙头企业培育;进一步强化项目政策和科技攻关,开发多元化产品;在品牌打造和宣传上下功夫,加大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力度,推出苗乡特色产品。

听了委员的建议,县产业办有关负责人回应表示,将吸取委员意见,推出硬核举措,大力支持红薯种植加工、品种研发、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推动红薯产业逐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支柱产业。

“2024年的优惠政策之一,大户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亩产达到2200公斤的,享受高产高效补贴150元每亩……”3月28日,县政协第四片区委员活动小组的委员们走进郁山镇铜锣村,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向村民和种植大户宣传红薯产业扶持政策,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助力春耕生产。

县政协委员、郁山镇副镇长陈小波表示,这是结合县政协“八个一看委员履职”活动中的“一次宣传宣讲”,通过召开院坝会,及时组织群众学习全县红薯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精神,把红薯产业政策送到田间地头。

委员讲得仔细,村民听得认真。“感谢委员们来铜锣村宣讲红薯产业政策!”郁山镇红薯种植大户王建忠高兴地说,他今年计划种植200余亩红薯,有信心把红薯产业做大做强。

有了宣传政策的支撑,技术保障也至关重要。县政协委员、县乡村振兴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松林介绍,县农业农村委已为全县广大红薯种植户编纂了规范的操作手册,并为各片区各乡镇配备了红薯指导专家,聚力助推全县红薯产业增产和群众增收。

(记者 凌云 通讯员 陈淋


情系阡陌间 共绘春耕图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政协委员助农保粮

清明时节雨纷纷。随着一场场春雨,麦田滋润,禾苗青青。广袤沃野上,小麦陆续进入生长旺盛期,施肥田管、送技上门……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正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的大地上徐徐展开,其间也处处有政协委员的身影。

临渭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03万亩以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当下是麦田春季管理的重要关口,同时也是病害高发期。“条锈病是小麦拔节时期最常见的病,只要一个叶片出现这种黄斑,不出几天,整株苗就蔫了,蔓延非常快。”在桥南镇寺峪口村的示范田里,区政协委员宝小平弯腰拔起一株青苗,认真给农户们讲条锈病早期的症状及怎样预防。

“病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去年预防好的农户,一亩地能打1200斤粮食,没预防好的一亩地只能打700-800斤粮食,大家一定要重视,做好‘三喷一防’工作。”作为农技专家,宝小平带领她的向阳红协会志愿者服务队马不停蹄地奔赴各个示范田,进行现场指导,开展讲解培训累计10场次,受益800余人。

保障粮食安全,科学种植是关键,及时施肥是支撑。“现在正值冬小麦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受天气因素影响,容易导致小麦出现叶尖发黄,要及时为小麦喷施叶面肥。”在故市镇板西村,区政协委员薛金刚正在将一瓶瓶叶面肥免费分发给群众使用,“这是我们专门针对小麦生长不良、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籽粒饱满研发的一款小麦专用叶面肥,不仅能提高小麦产量,而且有利于农药化肥的减量增效。”

初春的临渭,乍暖还寒。区政协委员、区农田排水排碱工程管护中心负责人田鹏一大清早就来到各个汇水口,察看各汇水口排水汇流情况,包括水量、流速,有无淤积堵塞现象。“确保每一亩农田地下水位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农作物都能健康茁壮成长。”田鹏信心满满地介绍着近期排水工程维修管护的相关情况。

晨光中,一架植保无人机轻盈地掠过绿油油的农田,均匀地喷洒着肥料。“无人机施肥不仅大大提升了农作物质量,也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区政协委员姬有信介绍道。在姬有信的带领下,农服团队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农机具维修保养、物资准备、品种布局规划等工作,他还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免费为农户开展机械技术培训指导。

不仅出力,更要献智。据悉,围绕粮食生产安全,今年临渭区政协全会期间共收到委员相关提案25件,为有效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张阳委员提出要统筹提升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合理划分产业发展区域,有效平衡农民增收需求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冲突;围绕提升粮食生产效率,朱娟莉委员建议要积极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粮食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粮食生产服务项目,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对于如何发展高效农业,李瑞香委员提出要加大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开发现代农业险种,加强市场预警和研判,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其中《加强农业产业链发展 助力构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新格局》等提案还被列为重点提案,交由区委分管领导领衔督办。

寒来暑往,春种秋收。委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胸怀“国之大者”,不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助农保粮的职责担当,将委员作业写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通讯员 朱宁 记者 路强

 

持续协商助力宝坻变成宝地

——天津市宝坻区政协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

4月春意正浓,天津市宝坻区新建成的5.8万亩高标准农田里,麦苗茁壮成长。连日来,区政协委员、农技员王金辉奔走在田间地头,为乡亲们讲解小麦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

“省肥又省水,苗儿还长得壮,王老师又给我们送宝来了。”“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又有新技术支持,看来今年又是大丰收啊!”……听了讲解后,乡亲们信心满满。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抓手。宝坻区政协发挥基层前沿优势,以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协商、调研、送科技下乡等工作,助力提高全区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抓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2022年,六届宝坻区政协履职开局之年,即组织委员围绕“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专项监督性视察。委员们了解到,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就显著,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格局基本形成,具备了旱能浇、涝能排的功能,但仍存在建成效益不佳、综合配套措施投入不足、后续管护工作不到位等短板。

2023年,区政协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列为专题协商会议题,引导委员围绕会议主题和自身工作,广泛调研、深入思考,撰写了20余篇发言材料,从不同角度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往往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道路、水利设施等实体工程建设中,但在土壤科技改良等方面缺乏有力措施。对此,李焕婷委员建议,实施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全面推广侧深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化控防倒、统防统治病虫草害、“一喷三防”等节本增效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对地力的破坏。

“部分已建项目因建设时间久远、建后管护不力等原因,已达不到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的标准,急需改造提升。”通过调研,杨永志委员直指痛点,“建议结合项目改造迫切度、街镇及农民参与意愿,重点以‘十二五’期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为主,优先选择小站稻种植区域,确保能推进、可落实、有效果。”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田块布置,实现耕作田块相对集中连片,为推动土地流转、提升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提供基础。”针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短板,齐耀祖委员建议。

协商会后,由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牵头,对委员发言进行了深入总结,积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作为2024年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之一,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相关意见建议正在推动落实中。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宝坻是天津市粮食主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区政协将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意识,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切实推动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水平,为促进全区粮食生产稳定、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区政协主席田志武表示。

(记者 张原 通讯员 李凤春 孙涛


唤醒沉睡资源 激活潜在粮仓

——河北省市政协积极助力盐碱地综合利用

河北现有盐碱地583.42万亩,其中盐碱耕地570.25万亩,涉及9个市35个县(市、区)。2023年秋季,河北旱碱麦播种面积达到154.7万亩,较上年增加54.5万亩,实现突破性增长。为进一步助力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河北省政协将“坚持科技赋能,实施工程改造,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列为2024年度专题协商议题。

3月初,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成调研组,赴省农业农村厅走访调研,了解基本情况。“突出盐碱地分类治理与农业高效利用理念,抓好盐碱地改造提升,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调研组认为,要发挥盐碱地粮食增产潜力和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改造利用收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改造利用。

为在更广范围内凝聚共识,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省政协围绕这一主题举办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

“河北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紧盯治土、选种两大核心,把握示范引领、规模发展、加工带动三大方向,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郑红维到会介绍相关情况。

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孙世友说,盐碱地改造也是生态生产力问题,不仅要注重改良提高种植单产,也要重视以质适需,从品种选育到加工环节,生产高品质营养食物,在实现高收益的同时,满足绿色种植和生态需要。与会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和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同志,就关心的问题与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互动交流,形成激活潜在粮仓的共识。

沧州市盐碱地面积在河北盐碱地分布中占有较大比重。“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被列为沧州市政协2024年度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议题。

“要加大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果应用推广和技术创新。”沧州市政协常委、市社科联主席李刚建议,建立盐碱地改良实验基地和盐碱地研究院,总结评价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技术的成熟度,形成符合沧州实际的技术体系,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这是沧州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缩影。

3月下旬以来,沧州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密集带队赴省外有关地市和市内相关县市进行调研,为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做好准备。市政协主席王晓燕带队赴海兴县调研时表示,要将产业体系建设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核心工作,加强要素保障,强化科技支撑,畅通产学研用“快车道”,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盐碱地是沉睡的资源,更是潜在的粮仓,挖掘盐碱地潜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在助力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河北省政协和相关市县政协广聚共识,充分展现政协之智、政协之能、政协之为。

(记者 高新国


小小一粒稻 擎起共富梦

——上海市金山区政协助力农业发展

眼下,正是水稻播种、育秧的黄金期。近日,上海市金山区政协廊下镇地区联络组举办的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暨“田园五镇”联组专题协商活动在“田间地头处”议“田间地头事”——农业龙头企业如何助推强村富民?

来自金山区三镇(吕巷镇、张堰镇、廊下镇)与紧邻的浙江省两镇(平湖市广陈镇、新仓镇)的政协委员们表示,通过此次专题协商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大家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共识,拓展了“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强村富民”的思路。

“龙头”有多重要?以上海道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雪峰为例,除满足自家合作社水稻种植的需要外,王雪峰还长年担负着周边农户的水稻育秧工作。周边农户这么评价:“发芽率好,成苗率高,秧苗质量高,让我们在省时又省力的同时降低种植成本。”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建粤教授团队培育的上海市本土首个成功选育的长粒型香型软米——“上师大19号”,经过将近8年的提纯复壮,从金山走向全市,更搭上了电商平台、连锁商业网点多条通路走向全国。

金山区是上海传统农业大区之一,以执着有效探索上海都市现代农业而声名鹊起。“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上海的综合科研能力、经济实力和市场化程度,为我们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金山区相关领导如是说。

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探索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积极推动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区政协近年来以多种形式助力农业发展——

2023年,区政协七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就金山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情况开展专题协商,协商成果被凝练为三个“依托”:依托现代科技,加强种源培育和种业推广,从而提高金山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依托条线资源,加强公共服务的配套与覆盖,从而提高金山农村的服务保障水平;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集体资产运营,从而提升农民长效收入水平。

废弃仓库被翻建成了水稻培育基地,村里统一将农户的水稻种子在稻谷培育基地进行培育,通过催芽器30度恒温催芽,36小时后就能出芽……“以前自己培育,至少一个礼拜才能出芽。现在都是机械化培育种子,真的太方便了!”村民们都笑开了花。

今年2月,市区政协联手调研,委员们达成共识——小小一粒稻谷擎起了共同富裕的梦想。

当然,问题还有不少:种源研发缺少科研持续支撑,农业科技应用场景缺失、科技应用成本过高、迫切性不强,设施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国产化力度不够,设施用地无法满足生产发展需求,农业抗风险能力低等。“现场就应对农业抗风险能力问题已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委员们说,“其他3个问题计划采取撰写政协提案、调研报告向上级和主管部门建议呼吁,并纳入大调研清单管理,持续推进解决。”

市区政协委员们的部分建议,经镇党委、政府采纳落实后,得到了进一步细化——“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在金山区朱泾镇,新泾村与盛致公司以新泾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携手打造“稻花湾”品牌大米。同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保险公司”的“捆绑”发展模式,加速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龙头带矩阵”效应持续发挥。

(记者 顾意亮


沃野千里 大有可为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政协助力新农人培育

清明农事忙,万里皆春耕。

4月6日,蒙蒙细雨中的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归本农场格外热闹。插秧机、播种机、植保飞机等一系列新型农机竞相出场,在农户的熟练操作下高效作业。

“今年计划早稻种植面积1700亩,已完成散播600亩、机插600亩……”“有了你成立的农机作业服务中心帮助我们开展农机作业,在农业‘双强’的加持下,增产增收更高效了,这些农机年服务面积可以达到5万亩,提升农耕效益15%以上。”稻田边,浙江省政协委员汪琰斌与农创客伙伴们交流春耕备耕情况,向他们介绍刚出炉的省委“一号文件”。

今年的浙江省委“一号文件”送上了“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全成本保险政策覆盖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等实实在在的种粮“大礼包”,还提到了“支持建设农创客孵化园”等内容,这些政策为农创客茁壮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了解到浙江出台的新政策对农产品生产销售有利好时,农创客们激动万分,春耕备耕作业的干劲十足。

“确保农民增收有什么具体举措?”“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有新的动态吗?”“对农创客的平台支持有哪些?”……坐落于山野乡村间的冷西小栈里,汪琰斌和来自市、区两级的专家参加了“一路向阳 农创你我”宁波市农创客春季学习考察交流活动,除了向全市优秀农创客代表们传达省委、省政府重农强农惠农的好声音、好政策,还耐心解答农创客们关心的各种问题。

乡村一定会成为创业的蓝海、年轻人挥洒汗水和梦想的热土。开春以来,鄞州区政协组织委员开展助力现代新农人培育系列活动不断走深走实。为全面深入地掌握新农人培育现状及不足,实打实为新农人解难助力,广大政协委员深入田间地头,挖掘带着泥土芬芳的调研资料,以传帮带形式提供经验、技术、专业、渠道等服务和支持。

深耕农业农村领域多年的王文华委员注意到,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是让不少新农人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他建议,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科技赋能效度,切实为新农人降本增效。

“必须用科技的力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一直以来关注种业安全的王毓洪委员带着不少新农人与宁波市农科院、种业公司接轨,并以科创助农、产业帮扶的形式,助力本地新农人增收。柯国柱委员帮助偏远山区的新农人挑选质量上乘天然农产品进行线上一键销售。同样帮助打通销售渠道的还有寿涛委员,在网络上,她以旅行博主“果小桃”这一身份而闻名,通过图文、游记、视频和直播等多种形式,向全网讲述新农人的创业故事,有效带动了农产品增销……

如今,鄞州区培育的新农人已有721名,还有更多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地加入新农人的行列,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定位融入国家战略和时代洪流,用理想和信念擎起守护粮食安全的火炬。

(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季圣博


凝聚更大共识 贡献更大力量

——河南省新乡市政协全力助推中原农谷建设

杨花飘落菜花香,四月田间人人忙。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韩董庄镇吴厂村生菜大棚里,新乡市政协委员杨海峰仔细观察生菜长势,并询问哪个品种市场份额比例大。种植企业负责人说绿色生菜当前市场份额大,而紫色生菜更符合未来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杨海峰当即提出“保住下线、发展上线”的发展路径。“我们还把原阳县韩董庄生菜加工作为市农科院的研学基地,联系市农科院专家开展常态化技术服务。”杨海峰向记者介绍说。

自2022年以来,新乡市政协连续三年将中原农谷建设作为重点协商议题,深入开展视察调研、协商议政等工作,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从前年开始,我们就围绕中原农谷建设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研,组织委员和相关领域专家,先后5次与市农科院、科技局等单位和平原示范区、新乡县、获嘉县等县区座谈交流,最终形成了《打造中原农谷核心区 推动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调研报告。该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荣获2023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优秀成果一等奖。”新乡市政协农业农村委负责同志表示。

高质量的建言源于脚踏实地的调研。2023年,为开好“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原农谷建设”专题协商座谈会,新乡市政协精心设计调研方案,成立4个调研组,历时5个月,分赴“一核三区”实地调研(“一核”指的是核心区,位于平原示范区,功能定位是种业创新高地;“三区”是指以延津县部分区域为主体的东区,以新乡县、获嘉县部分区域为主体的西区,以原阳县部分区域为主体的南区),并组织专人对发言材料精心打磨,最终形成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14篇调研报告,得到与会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与此同时,新乡市政协充分发挥“智慧政协”履职平台作用,搭建专门板块,通过收集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开展网络议政等方式,持续为中原农谷建设凝聚更多智慧力量。

助力中原农谷建设,政协委员心心念念。“建议进一步提升中原农谷创新体系的开放性,搭建人才数据信息网络,完善人才跨国流动市场机制,打造稳定有序的引才用才政策环境。”“引进农业保险专业公司,提升现代种子产业抗风险能力。”……在今年新乡市政协全会大会发言中,委员们聚焦加快中原农谷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岳永鹏委员始终牵挂乡村产业发展,他带领有关专家多次调研中原农谷“一核三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负责人深入交流,并给予科学建议与指导。

“中原农谷建设对于新乡市来说,既是重大使命和政治责任,更是发展机遇和工作挑战。”新乡市政协主席王新军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认真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推进中原农谷建设凝聚更大共识、贡献更大力量。

(记者 王有强 靳燕 通讯员 王雪飞 李佳

 

助力锻造现代农业的科技翅膀

——湖北省政协开展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考察调研小记

4月7日9时,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带领调研组一行抵达湖北洪山实验室。这是一个与我们的“胃”和“味”直接相关的地方。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的介绍下,调研组成员们品尝了黝黑发亮的香糯黑米。

黑米一直被划为杂粮、粗粮,做干饭食味欠佳,阻碍了人们的消费意愿。如何让杂粮变主粮?洪山实验室从黑米品种选育到绿色耕作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推出好煮、营养又可口的黑米新品种。

一粒黑米折射的正是洪山实验室致力于生物育种领域的绿色情怀。2021年2月,湖北省政府正式批复组建洪山实验室,重点聚焦生物育种领域,汇聚了湖北省内7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7位院士首席专家在内的一批国家杰青、优青等优秀科技人才,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打通上中下游产业链。2023年6月,洪山实验室成果转化专场活动发布了实验室成立以来的12项代表性成果,涉及水稻、玉米、油菜、园艺、生猪、水产等领域。

2020年6月,农业农村部批复同意在武汉启动建设全国第5个农创中心——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简称农创中心),聚焦生物种业、动物生物制品、生物饲料添加剂3大主导产业,先行先试探索农业科技产业互融互促的机制创新和科企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

调研组了解到,以生物信息为依据,以高通量分子标记筛选为手段,分段式工厂化流水线的生物育种技术——基因组育种,正是该中心的王牌技术。有了育种芯片,育种更加精准、多样、可控,时间更短。该中心选育近150个优质品种,已覆盖长江以南所有水稻种植区域。2023中国农业农村“三新”成果发布的11个新产品,武汉市“华夏香丝”“高效生物农药”等4个产品位列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农创中心已引进美国杜邦先锋公司,汇聚先正达集团(中国)、北大荒垦丰种业、隆平高科等60余家龙头企业,农创中心“核心功能区”种业全产业链产值已达405亿元。

对此,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焦春海深有感触:“企业应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也要承担起研发活动的主体,更是成果转化的主体。”

在农创中心召开的座谈会上,相关企业介绍发展面临的困难时也表示,要积极推动科企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更快转化落地,同时,大家也希望政府注重企业研发项目的支持,支持本地政策性金融资本实质性参与。

据悉,此次调研由湖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联合九三学社开展,除武汉市外,还赴襄阳、十堰等地,进一步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和农机装备发展的基本情况。具体围绕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种业振兴、推动农用机械装备提升、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7个方面调研建言,为7月省政协“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月度专题协商会做准备。

(记者 毛丽萍


黑土地上春潮涌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政协多举措助力春耕

不负农时不负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辽阔肥沃的黑土地上,育苗、犁地、起垄……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保障粮食安全,科学种植是关键。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就是变以往65公分小垄为110公分的大垄,它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量,亩保苗率可增加10%左右,并兼具通风、透光、抗旱、节肥和增产效果……”在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塔子城镇,县政协委员、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潘国梅正联同农业局、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深入农田,详细向农户讲解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的优势,广泛推广此项技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潘国梅就是我们的‘田秀才’。去年,她就来指导我们改用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我的每亩地多栽种玉米1000多株,平均亩产增加了400多斤,使用了新的种植技术村民们真正装满了‘粮墩子’、鼓起了‘钱袋子’!”泰来县塔子城镇种植户国立平高兴地表示,今年还要继续起“大垄”,秋后肯定还会有个好收成。

连日来,齐齐哈尔市政协组织农业界别的政协委员进村入户下田,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现场指导、专题调研等方式为农户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助力打好备春耕生产第一仗。

“开春后,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储备能满足全市的农业生产需要吗?”“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农资的质量安全?”齐齐哈尔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农民关心关注的农资安全问题,到全市产粮重地了解当地农资储备、质检等相关情况。

通过深入调研,市政协委员提出的农资投入品要质优量足并且加大打假力度,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生产大户要提前做好资金和物资储备等意见建议得到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围绕种子、化肥、农膜、农机具及配件、涉农用油等农资产品进行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为农户用上安全农资、放心农资保驾护航。

“使用现代化农机具,将小垄改成大垄,不仅可以锁住土壤中的水分,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大大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淑湘介绍,目前,种植大户和经营主体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农机具检修保养,共检修各类农机具52.48万台,为粮食生产“开门稳”做好充足准备。

服务备春耕,农机必先行。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为充分发挥农机在春耕生产中的作用,市政协今年开展多种农技服务下乡活动,一方面广泛宣传推广先进的农机装备,另一方面协助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到田间地头、作业现场、维修网点、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开展常态化安全检查。“我们也将在粮食生产的种、管、收等农机使用环节提供服务,让农户使用农机更放心、省心。”韩淑湘委员说。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委员们情系百姓、发挥所长,用实际行动认真诠释着助农保粮的责任担当,将委员作业写在了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

(记者 付欣博 通讯员 李丹


让农田真正变良田

——江西萍乡市政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民主监督活动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保障是否到位?工程建设如何保质保量?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是否到位?建后管护和考核评价机制怎样落实?……日前,江西省萍乡市政协主席聂晓葵率调研组一行来到上栗县金山镇等地,就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协商式民主监督。

“建设高标准农田关乎国计民生,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的大事要事。”聂晓葵介绍,年初,萍乡市委主要领导点题,希望政协贡献智慧和力量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为此,市政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列为2024年度重点协商议政课题之一,并作为民主监督的唯一课题。

在金山镇高标准农田的育秧田中,一株株翠绿的稻秧长势良好。调研组一行来到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种粮大户等拉起家常,现场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与盼。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农机作业更方便,降低了耕种成本,亩均增收节支500元。”

“希望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能够拓展多元化的建后管护措施,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持续发挥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了,农业水利设施配套、山塘水库管理等方面也要跟上,这样才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确保旱期有所灌,涝期有所排。”

……

在实地踏看多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后,调研组召开座谈会。聂晓葵开宗明义,“希望大家都能畅所欲言,把有益经验做法、实际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都说出来,共同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良性发展。”

“摆脱传统‘泥一脚,水一脚’的耕作方式,机械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经济效益高了,种粮积极性也更高了。”“80后”种粮大户张祖权直言自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受益者,他建议协调相关部门合理优化农田中的各类电线杆等设施,助力无人农场建设、智慧农机应用等。

“丘陵地势、地形多样、耕地零碎,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以及监督管理的影响,是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设计单位负责人表示,村民的土地多为分割不均、界限不明的小田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投入成本也需相应增加。

“作为此次民主监督参加单位,我们将全面评估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实事求是梳理存在的症结问题,助力民主监督取得实效。”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文利华表示,政协民主监督采取实地走访调研、随机个别访谈、小分队调研、集中座谈等多种形式,听到了更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近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会气氛热烈,受邀参会的市县农业农村局、乡镇负责同志以及村支书代表、种粮大户、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村民代表立足自身实际和岗位职能各抒己见。

“助推萍乡高标准农田建设良性发展,利在当代、惠及子孙,造福萍乡人民。”聂晓葵认真倾听了大家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后表示,要充分认识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梳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症结问题,统筹整合各渠道农田建设资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总结推广改造提升典型经验做法,为助推萍乡高标准农田建设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王婕 钟丽川 记者 王磊


守好耕地 护好粮仓

——四川乐山市沙湾区政协助力化解耕地撂荒风险

雨润风吹万山绿,巴蜀大地春播忙。近日,在草芽疯长、山花烂漫的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轸溪镇的十坡八梁六湾间,到处是村民驾机整地、掏沟垒厢、挥锄挖窝、播种栽秧、施肥浇苗的繁忙景象。

“‘有事来协商’就是好,帮助我们有效化解了耕地撂荒风险,守护了粮食安全!”望着全镇坡上坡下有撂荒风险的320余亩耕地全部种下玉米、马铃薯、大豆等粮食作物,轸溪镇党委副书记、镇政协联络站站长杨文韬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轸溪镇是典型的山区镇,人均耕地总体较少。全镇有8440名村民,常年在外的青壮年劳动力就达3200人,且还在呈逐年增长趋势。随着外出人员增多,全镇劳动力紧缺,农业生产出现困难。经排查,今年全镇有320余亩耕地存在撂荒风险。

为化解耕地撂荒风险,区政协积极组织下沉轸溪镇的市、区政协委员,会同该镇“有事来协商”平台协商议事会成员,深入各村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学习借鉴各地经验并向专家教授借智,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2月底,一场以“防止耕地撂荒·守护粮食安全”为主题的小微协商会在轸溪镇轸溪村举行,市区政协委员、区农业农村局和镇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农业企业业主、种粮大户及村民代表等齐聚一堂,为化解耕地撂荒风险把脉问诊、开方谋策。

协商会上,大家讲事实、摆观点、道理由、提建议,就事论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通过两个多小时的务实真诚协商,形成的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建立撂荒地治理台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撂荒地整治、依法规范流转管控撂荒地、发挥村集体主体作用整治撂荒地、广泛宣传引导防止耕地撂荒等协商成果得到轸溪镇党委政府的充分认可。

协商会结束后,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安排相关部门会同各村“两委”,跟进做好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宣传、风险地摸排汇总、为有意愿的企业和种植户牵线搭桥以及强化农资保障、加强农技指导等服务工作,努力促进协商成果转化落实。同时,区政协也多次组织市区委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协商成果落实情况开展监督,促进问题有效解决。

经多方努力,150余亩耕地得到流转;22名外出务工村民返乡耕种60余亩;25户举家外出务工农户自愿将40余亩耕地无偿交由邻居耕种;5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租赁耕地70亩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截至目前,320亩撂荒风险地均因地制宜种上了玉米、大豆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且长势良好。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坚决防止耕地撂荒,才能护好‘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沙湾区政协主席陈为波表示,区政协高度重视耕地撂荒问题,今年以来,已针对各镇出现的耕地撂荒风险问题,通过召开院坝协商、田间协商、林下协商等小微协商活动27次,有效化解全区1500多亩耕地撂荒风险,确保了全区耕地撂荒整治动态清零。区政协将持续发挥民主监督作用,通过专题协商、小微协商、提案督办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助力全面防止耕地撂荒,为守好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叶启云


保护发展好油菜“芯片”

——贵州黔南州政协助力油菜制种强县建设

进入四月,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摆所镇松港村的1600亩油菜基地进入采收倒计时。“再有不到一个月我们就能收油菜了。去年收成很好,看今年的长势,收成肯定更好!”望着连片的油菜基地,种植户杨国米高兴地说。这1600亩油菜是摆所镇稻油轮作示范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利益联结了松港村194户群众,成为了村民的致富产业。

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冬季油料作物,不与主粮作物争地,扩种油菜能大大提高国产食用油自给率。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在长江流域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长顺县借助贵州省油研所技术力量,成功选育油研2020等高油高产高抗品种,2020年,长顺县成功申报了贵州省唯一的国家区域性油菜良种繁育基地。

助力长顺发展油菜种子这个“芯片”产业,建设全国油菜制种强县,也成为了十三届黔南州政协的履职重点。

2022年,黔南州政协成立了助力长顺县农业现代化工作专班,两年来,先后3次深入省农科院油研所在长顺的油菜育种基地进行调研,协调解决5件实际困难。

2023年,黔南州政协委员、长顺县政协主席万红梅在州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交《关于支持长顺县建设全国油菜制种强县的建议》,建议持续推动油菜“两高双低”(低硫苷、低芥酸、高含油、高产量)品种推广工作,加大对制种大县的支持,该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由州政协主席瓦标龙督办。

当年10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就印发了《贵州省油菜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提出从2023年秋冬季开始,在全省油菜重点县和适宜区域推广油研、黔油系列等优良品种,其中油研2020达125万亩。争取到2026年,全省油菜10万亩以上主栽品种推广集中度提高10个百分点,油研2020主推面积达到292万亩。

为推动长顺县由制种大县向制种强县迈进,在今年的州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万红梅再次提交《关于继续支持长顺县申报区域性油菜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议》。长顺县作为国家区域性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国家认定的5年期即将结束,万红梅建议,以支持长顺县现代农业发展综合集成示范试点工作为契机,确保油菜制种这块国字号招牌。

今年,黔南州政协还将利用“院坝协商”助力油菜发展工作。“我们计划与长顺、惠水两县政协联动开展围绕油菜跨区域制种的院坝协商,组织长顺县、惠水县和省农科院油研所、菜籽油相关加工企业以及涉及村寨通过专题协商讨论,谋求共识、共同发展。”州政协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充分利用惠水与长顺地域相邻、气候相近的优势,将油菜制种基地延伸至惠水相邻村寨,稳步做大油菜种子“芯片”产业,确保油菜良种保供,增加群众收入。

(记者 黄静 通讯员 蒙帮婉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