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坚持首善标准 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系列协商议政活动情况综述

2024-01-3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1月20日至24日,北京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京举行。委员们认真履职尽责,积极资政建言,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发表“2·26”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全会期间,委员们围绕重要协商议题,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北京、辐射区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就持续助力做好北京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首都治理效能。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减量约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北京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北京实现减量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条路如何走得更有底气?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产业发展新方向,是赢得新优势,抢占制高点的主要赛道。”在北京市政协全会期间举行的“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上,科技界委员、航天三院副院长史新兴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助力北京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北京市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坚持“五子”联动,大力布局发展“2441”高精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为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战略工程、系统工程,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大局,突出创新性、协同化、先导性。”史新兴建议,要强化融通创新,坚持成果落地导向,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强化协同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链,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做好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接续未来发展。

说到新兴产业,以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为当前社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座谈中不少委员的建言聚焦“数字经济”。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网信办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副主任杜翠兰就是其中一位。

“要把握好人工智能发展进程,充分释放新技术成果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杜翠兰建议,把握数据资源应用潜力,充分释放新生产要素叠加倍增作用。

如果说新兴产业瞄准的是增量,那么新型工业化聚焦的则是存量的提升。

在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刘安琪看来,智能制造与装备作为北京市“高精尖”经济体系的支柱型产业,责任重大。“北京应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装备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为目标,强化科技创新,打造新型工业化核心引擎,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夯实新型工业化发展基础,在强链延链补链方面取得新成效。推动‘数智赋能’,塑造新型工业化特色优势,在‘两化深度融合’方面实现新发展。”

作为首都,北京的四大核心功能如何发挥?北京市政协委员、博宇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程雁分析认为,北京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比达80%以上,进一步提升与扩大服务性贸易顺差,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动力,打造数字产业生态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仍将是产业发展的重点。

“北京要大力发展文旅业,通过看大戏、办大展、接大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与影响力的文旅地标建筑,AI与智能化创新科技升级与完善现有文旅基地,吸引国内外游客、商户来京观光旅游,投资商务。”程雁说,要让高端服务性产业发展成为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不遗余力地优化北京营商活动。

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专题座谈会现场,有委员提及一个评价排名:去年底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中,北京位列第四,超越东京,比肩伦敦。

“国家级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高度聚集,是北京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最大优势,要提升北京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需要紧扣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加大资源优势的投入,增强实力、拓展能力、注入活力。”北京市政协委员傅川说。

近年来,北京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五子”联动的第一子就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去一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快马加鞭”高质量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立法工作,助推本市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的科技量值加码。在委员们看来,这部条例的出台也将为北京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人工智能是北京科技创新的优势之一,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推动人工智能寓教于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北京市政协委员、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李惠光认为,要紧抓人工智能的产业机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人工智能基础建设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加强人工智能的基础建设,持续提升北京市的计算能力。

“对于科创企业而言,核心动力在于原创性基础研究,而科技创新归根究底要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长期工作在科技创新一线的科研人员、北京市政协委员陈春英有这样的切身感受,“为此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高质量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

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北京市政协委员赵忠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人工智能特区,促进人工智能人才流通,盘活存量。“要激发企业和科研院所动能,做好人才储备,培养青年人才,进一步完善和放宽毕业生引进计划。”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央企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先行军。

围绕如何加强央地协同创新?北京市政协委员褚潇炜呼吁,要建立央地协同创新工作体系,建立市区协同的央地协同创新沟通交流机制,统筹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资源的高效协同。“加强创新生态的培养,促进央地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支持央企联合北京市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技术领域的协同攻关。”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

守好民生“保障线”

“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为保障民生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专题座谈会的现场,委员们纷纷建真言,献良策。

“健身场地‘存’量不足、‘管’理不精、使‘用’不善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地统筹解决,才能更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让人民共享健康生活。”北京市政协委员、延庆区体育局副局长柳千训指出当前健身场地设施在运营和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表示,除了要优化资源分布,因地制宜建设户外运动等多类型场地设施之外,还要推动内部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让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体育场馆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并合理发放“全民健身消费券”或“全民健身卡”,激发群众健身热情,调动全民强身健体积极性。

医疗服务是保障民生健康事业中的关键一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青联常委王昕指出,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在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要拓展互联网门诊服务的范围,考虑取消固定的就诊时间,提高互联网门诊服务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互联网门诊与药品发放、检验检查等环节的整合,提高医疗信息的传递效率,确保医患之间的沟通更为全面和高效。”王昕结合从业经验,对完善互联网医疗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外科主任医师马立霜围绕“科技护佑新生儿健康成长”的发言,引起委员们的关注。

“在我国,产前筛查诊断的畸形胎儿面临严重的超声软指标检测异常(不准确)和过度引产问题,诊断符合率仅57%。”马立霜表示,超声诊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胎儿的去留,建议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产前超声诊断与评估,提高产前超声检查准确性从而减少误诊率。另外,她还提出,要建立强强联合的产儿专科团队,打造全方位一体化诊疗方案,降低先天畸形的致死率。

新媒体时代,警惕智能媒介对儿童带来的身心伤害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探讨。“社交媒体抢夺儿童注意力资源,圈层儿童的情感世界,导致其学习能力和社会情感力下降,甚至出现网络成瘾等精神问题。”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表示,亟须全面强化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将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设为正规教学内容,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其他相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大网络平台与内容管控,学校与家长要开展深入合作,实现家校共育,为孩子正确使用媒介作好表率,多方打好组合拳,坚决守护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公共交通驾驶员肩负着千万乘客出行安全的重大责任,其身体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王秀英认为,不仅要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和关爱服务,组织并落实好驾驶员定期和全面的体检工作,还要加快建立行业驾驶员健康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公共交通驾驶员准入和退出机制。

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202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所致贺信中指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

北京作为文化名城,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持久力量是应有之义。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筑慧如是介绍了博物馆在传承与繁荣文化上的作用。

杨筑慧表示,在文艺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及活化利用中,要关注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元素和共有的文化符号,通过差异化的主题展览叙事方式,推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互鉴,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技术手段讲好文物故事,实现观众与文物的共情。

“高校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高校传播知识、促进文化研究与弘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长施光海表示,北京市高校群落是北京市的一张金名片,需进一步重视对高校博物馆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引领、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和利用好高校优势的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促进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

如何让北京大戏出圈,成为北京文化的新名片?北京市政协委员、北方昆曲剧院演员魏春荣表示,“大戏看北京”和“会馆有戏”作为北京的品牌项目,构建了北京的戏曲平台,还需要进一步精准定位,以小而精、小而美的定位,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相关的活动。“对入选‘大戏看北京’的剧目也要进行严格把关,以优良的品质通过有效的宣传,把优秀的剧目推广出去,展现北京文化之都的风采。”

打造文化名城,不仅要苦修“内力”,也要练好“外功”。

关于怎样用好北京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对外友好交流,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罗存康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他表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组织北京市有关单位参加国外知名的文化节和艺术节活动,为有关文化机构和博物馆参与国际交流创造更多机会。

“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戏曲、武术、舞蹈、民乐等,全力推进文化融合创新展示,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针灸科主任刘宁从加强传统文化的梳理和数字化建设、创新传统文化展示方式、建设传统文化国际交流平台、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传播网络等角度,为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国际传播建言献策。

“建议在原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完善一部地方性法规,促进和保障我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沈腾表示,通过立法可以明确文化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让各项工作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北京的历史文脉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延续。

(文/记者 包松娅 见习记者 方慧)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