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一场兴水与节水的双向奔赴
——山西省政协常委会会议聚焦“优化水资源配置和高效节水工作”协商综述

2023-12-20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山西省政协调研组围绕“优化水资源配置”进行调研

这是一次思想的洗礼。“通过到黄河流域兄弟省份实地调研,学习会议上5个厅局的情况报告,聆听倪晋仁院士的讲座,联系近年来美丽山西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越发感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11月28日,山西省政协常委会会议上,委员们纷纷表示要坚决扛起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责任使命,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贡献智慧力量。

这是一场兴水与节水的双向奔赴。按照中共山西省委批准的年度协商计划,根据省政协党组的部署要求,省政协副主席李正印、王立伟牵头,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共同承办,分别侧重“优化水资源配置”“高效节水工作”,组织政协委员、智库专家赴黄河流域兄弟省份和省内沿黄四市开展专题调研,学先进、找差距、拓思路、取真经,力求提出高质量意见建议。

这是一次山西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调研的探索之举。“这次常委会会议将印发市县政协的调研报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问题讲透、把建议提实。”“省直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部分省政协委员也要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和我们面对面交流,这在本届省政协还是第一次。”9月18日,在山西省市县政协联动调研工作座谈会前夕,来自沿黄4市19县的政协主席“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也激发起满满的动力”。

“你们这里是华北水塔,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地,是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要坚持节水优先,还水于河,先上游后下游,先干流后支流,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聚焦省委重点关切,山西省政协将“优化水资源配置和高效节水工作,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建设”列为今年重点协商议题,开展了长达9个月的专题调研。11月27日至28日,省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将围绕这一主题深入协商建言、广泛凝聚共识。

破解禀赋不足

煤长水短、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虽然地处黄河、海河两大水系,但也仅仅是做了个“过路水财神”,大部分河流向省外发散流出。数据显示,山西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4%,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同期全国人均值的1/6。

“山西省属于典型的水资源禀赋不足的省份”“黄河干流水资源利用不足,2022年我省黄河干流实际取水量仅占分配指标的一半”。关于“水少”,委员们在讨论中达成共识:相比其他沿黄省份,山西水资源配置还不够优化、高效节水工作存在差距、再生水利用率尚待提高、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破解水困,山西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大力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计划实施重点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域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及提质增效、干支流生态基流保障等10方面骨干工程、280多项子工程,将有力促进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治理。

“山西省对于流域内一些重要河湖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河道生态需水量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省政协委员、山西大学副校长程芳琴直言不讳地提出,尽快开展水资源普查,梳理河流水量分配和取水口取用水量,明确非常规水源分布和利用特征,建立黄河流域山西段水资源“明细账”。

“山西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在解决缺水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矛盾。”省政协委员、万家寨水控集团董事长冯志君认为,山西中北部城市圈水资源配置存在供水能力与供水需求、取水许可与供水能力、实际供水与取水许可“三个不匹配”的问题,应大力推进水源、水网、配套工程建设,实现大小水网互联互通、同步达效,构建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水网架构,大幅提升水网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和黄河水利用量。

“作为华北水塔和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地,建设省级水网先导区,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省政协委员、忻州市政协主席范建民建议,抓住当前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在资金保障、金融支持、组织领导等方面创新政策措施,助力山西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落实。

推进高效节水

深度节水控水,是黄河流域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会议期间,委员们围绕珍惜水、爱护水、用好水,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话题建诤言、出实招。

“只有深度节水、高效控水,才能保证水资源正常利用。只要我们心中有节水意识,高效节水工作就能看到效果。”全国政协委员、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苗洁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必须算清“精细账”、过好“紧日子”,让每立方米水都能派上大用场。

委员们调研发现,2022年山西省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56%,是用水“大户”。同时,农业用水浪费比较严重,用水效益不高。聚焦这一问题,省政协常委、太原市副市长陈博建议,以集中连片井灌区为重点,推行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和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通过精准灌溉和精细化管理,实现农业节水增效。省政协委员、山西农业大学番茄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灵芝建议,大力开展农业节水增效行动,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充分发挥灌溉渠系的节水效益。

据统计,2022年山西省城镇用水占用水总量的20.9%。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为9.7%,与先进地区相比漏损率仍然偏高。委员们建议,深入开展城镇节水降损行动,加快实施区域供水管网控压工程,科学制定管网漏损改造规划,减少管网漏损。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山西省政府副省长赵红严在会上介绍,省委、省政府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四水四定”,大力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等,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通过积极推广节水工艺和技术,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4%。

“树立节水标杆和载体,推进节水企业、节水部门、节水村庄、节水小区等节水型载体建设。”省政协委员、民革党员柴宝峰说。

重视“第二水源”

再生水被公认为城市“第二水源”,可缓解城乡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山西省委会常委燕美琴调研发现,2022年,山西省共处理污水14.5亿立方米,污水再生利用量3.54亿立方米,回用率24.4%。“这意味着,大部分污水处理后形成的再生水还未能实现有效利用。”燕美琴建议,研究制定再生水管理条例,从再生水资源统筹规划、开发利用、工程建设、监督监管等方面,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确定经营主体权利和义务。

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山西省委会主委李俊林看来,近几年山西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水效提升改造,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业节水成效显著。但工业再生水高效利用还存在诸多不足,废水循环利用潜力需进一步挖掘。“建立用水征信评价体系并纳入城市整体信用体系,设定不同的评价级别,通过评级引导工业企业有效利用再生水。”李俊林说。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工业生产再生水利用作为政府考核内容,提高各级政府对再生水利用的重视程度,有效提高再生水在工业生产中的比例”“政府可根据企业再生水利用情况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以降低再生水利用成本,提高企业利用的积极性。”省政协委员、临汾市副市长王云建议。

“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统筹解决再生水利用的规划、建设、利用、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工业生产、城市杂用、生态环境、农业灌溉等优先利用再生水提供法律保障。”省政协的调研报告也针对再生水利用提出建议,合理布局污水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再生水利用。

完善体制机制

优化水资源配置和高效节水工作,离不开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委员们提出,当前山西省城镇公共供水水资源税在用户侧征收,不分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定为居民用水0.5元/立方米,其他用水为0.7元/立方米,远低于地下水水资源税率,不利于黄河水利用和地下水保护。为此,省政协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尽快修订《山西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将城镇公共供水水资源税调整为向供水企业分水源征收,加大地下水取水税额。

围绕优化管理体制、强化政策支持,委员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建立由水利、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住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及属地政府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监管体系,加大信息共享力度,破解河湖‘九龙治水’困境。”省政协委员、山西财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班凤梅建议。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过去我们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要素相对分散,协同效益发挥不足。”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高莉认为,“坚持系统观念,以流域为单元,注重源头管理、过程提升和终端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谋划治理项目,充分发挥‘三水’协同综合效应。”

科技创新如何助力高效节水?省政协常委、山西远峰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郭建经认为,组织先进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等技术研发攻关。省政协的调研报告也提出,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及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加快节水、洁水科研攻关,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工业节水改造、矿井水高效利用、农业节水灌溉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努力培育一批自主创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聚焦水资源配置、高效节水、再生水利用、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坚持开源节流、保护优先,优化配置、统筹调度,循环利用、高效节约,完善机制、市场调节,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省政协主席吴存荣表示,全省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将围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高效节水工作,接续建言、凝聚共识,更好助力山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建设。

(文/图 记者 王泳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