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张宝顺常委: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抓手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2022-12-06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多年来,外出务工是很多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的重点人群之一。可以说,稳定农民工就业、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民生改善。

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行业企业增多,不少城市的用工量明显下降,加上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步伐加快,对技术含量偏低的普通工种需求减少,这些都给农民工就业带来严重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是保证广大农民工稳岗位、稳增收的有力支撑,其根本途径就是充分发挥县域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产聚人、以人促产、产城人互利。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县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粗放投入,产业规模不大,工农衔接不畅,质量效益不高,吸纳就业能力不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承载空间有限。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大多数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体系不够健全,企业规模不大,新业态新模式和灵活就业渠道发展相对滞后,能提供的工作岗位非常有限,难以同时满足不断扩大的新增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需求。二是薪资待遇水平较低。多数县域都缺乏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以初级产品加工等低端产业为主,技术水平落后、竞争力较弱、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必然导致从业人员工资较低,对就业的吸引力不足。三是就业服务体系落后。一些县域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人员和经费短缺,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有待增强,对返乡农民工需要的政策宣传、信息推介、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不到位,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亟待破解。四是大龄农民工困难更多。老一代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能单一,大多集中在建筑、制造等传统行业从事重体力劳动,很多因身体受到损伤难以为继,加之现在部分行业开始对大龄农民工进行清退,他们返乡后,不论是找工作还是养老保障都面临很大压力。

我认为,应把发展县域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施策、统筹推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和农民自身不足,激发县域内生发展动力,为农民创造更多更好的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为此,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强县富民产业。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各类园区的产业布局,加强对承接转移产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的甄选,将集约、高效、绿色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方向,着力培育一批区域经济引领作用突出的重点企业,以及行业竞争力较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提质增效,有效扩充县域吸纳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容量。

二是积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农业和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发挥农民特别是大龄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特长,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另一方面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把产业价值留在县域,把就业和致富机遇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三是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密切关注农民工群体就业动态,健全区域对接、县乡对接、政企对接机制,打造求职用工“一网通”平台,让各方精准掌握信息和意愿,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服务。聚焦新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和新型学徒式培训,推动“校政企合作”模式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民工素质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四是切实支持返乡创业发展。认真落实担保贷款、贴息补助等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引导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和市场信息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抱团发展,同时鼓励本地乡土人才、能工巧匠就地创业创收。新建、改造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良的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实行创业服务“一站式”办理,确保进园创办企业可以“拎包入住”,更好地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是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入践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以县域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保障他们均等享有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权利。增加县域社会事业投入,改善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让农民工能够安心在县域工作,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