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

2021-05-3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不能片面地将‘非营利’等同于‘非盈利’。”在5月28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博物馆繁荣景象背后的问题所在。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连接着历史、现在和未来。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到博物馆去”成为国民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有没有”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如何在此基础上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会上热议的焦点。

长期从事博物馆工作的王亚民注意到,许多博物馆人依然“恪守”传统观念,只要文物不盗不损不坏就是称职,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作壁上观”,对博物馆的“非营利”性质认识不足。

究其原因,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认为,一方面是博物馆作为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为主的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制度收支两条线,博物馆的经营创收积极性自然不高。另一方面,在当前“博物馆热”的形势下,博物馆的服务任务和工作压力陡增,但对从业人员却缺乏相应的正向激励机制。

即使是制造出了当下“火”出圈的文创产品——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也忧心忡忡:“博物馆经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怎么解决?如何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此,刘玉珠认为,可以完善博物馆绩效奖励政策,以此激发博物馆的创新活力。“扩大博物馆办馆自主权,允许博物馆将开展陈列展览策划、教育项目设计、文创产品研发等取得的收入,用于博物馆发展和人员绩效奖励,支持博物馆享受科研机构相关优惠政策,释放博物馆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刘玉珠说。

“还可以围绕主业成立自己的文化体系。”王亚民呼吁,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闯出一条符合博物馆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作为事业身份的博物馆各个部门,认认真真搞研究、搞展览,作为企业身份的博物馆文化企业,可以大大方方地做研发、做经营。”

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让他们能够看得懂、有收获,委员们多年来写就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前半篇。而如何激发博物馆创新的内生动力,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则是他们正在努力书写的后半篇。

(人民政协网 王亦凡)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