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唯科技强国有用之才是举——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委员“推动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政策落地实施情况”赴江苏考察综述

2019-06-14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新时代的中国,发展依靠科技,科技依靠人才,人才依靠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发创造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是事关全局、举足轻重、关系未来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科技评价导向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评价工作,我国科技评价工作和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发展。

人民政协围绕此问题积极发挥作用,重视相关政策的改革动向和落地实施情况。无党派人士界别委员多次就此问题发声,曾围绕此问题提出界别提案,并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作为界别关心问题开展界别协商,列为今年无党派人士界委员考察的重点题目。

5月22日至27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为团长的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委员考察团前往江苏,深入南京、扬州、南通三市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型企业等地,实地调研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政策落地实施情况。

■“三评”标准关键在于人尽其才

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是科技评价体系中的“三评”。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为目标,推进分类评价制度建设,注重发挥好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截至目前,已有8个省份根据《意见》出台了细化要求。

通过6天的考察调研,委员们感受到江苏省各方面对科技评价改革的关注和重视,这项改革已成为政府加强科技管理和完善科学决策的重要举措,成为这个东部地区推进经济强省建设,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核心议题。

考察团团长郑建邦指出,要切实发挥好科技评价作为科技创新“风向标”“指挥棒”的重要作用,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江苏人文荟萃、智力云集,科教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评价体系。

考察团成员与江苏省政协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对于江苏突出科技人才品德和创新导向评价的新模式印象深刻。“结合专业属性和行业特点新增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对基层一线科技人才实行政策倾斜、下放院校、企业、医院的高级职称评审权,探索高校优秀人才薪酬协商机制等一系列做法,强化了用人主体在评价中的关键作用。”考察团认为,江苏的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座谈中,江苏省有关部门提出进一步细化有关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政策的希望。考察团副团长李卫常委认为,细化工作要从基层开始从下往上开展,要根据高校教师、企业科技人员的所呼所盼来研究什么样的政策最好、最有利于调动创新积极性。“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放权,管得越少越好,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择标准。”

“要构架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在‘三评’中的角色定位,共同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政府评价要改变监督性质的评价方式,改为采取服务型方式。”钟章队委员提出,“要提高学术共同体服务式评价的权重,政府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简化被评价单位、被评价对象的申报工作流程,更加重视市场在评价体系中的激励作用。”

“我注意到,现在江苏职称评审不再同外语水平挂钩,这种充分考虑人才多样化分类评价的做法值得肯定。比如,从事中文古籍整理、国内考古研究等工作的同志,为什么要用外语来框定他是不是优秀人才呢?”席南华常委表示,他所在的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在人才任用提拔上并不特别关注评价,“比如一个副研究员可能两年就提研究员了,有的连成果都没发表就提拔了。大家朝夕相处、知根知底,都知道谁在数学方面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制定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关键看能不能够真正人尽其才,让评价起到正面作用。科技评价管理的思路水平一定要跟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席南华说。

■摒弃“四唯”“五唯”,剥离“帽子”自带光环

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门发出通知,联手开展清理“四唯”的专项行动,旨在改变科技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五唯”清理。

从“四唯”到“五唯”,多了一个唯“帽子”,指的是科技评价领域唯身份、称号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帽子”品牌主要有如下几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计划入选者、青年长江学者计划入选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曾几何时,各地疯狂“抢人”大战的目标都是冲着这些“帽子”使劲儿的。科技评价中的“帽子现象”引起很多争议,是人才流动中不正常现象的一个根源。个别科技工作者戴上一顶自带光环的“帽子”,不断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N级跳”玩“帽子戏法”,学术成果没出多少,年薪待遇却不断攀升的现象,成为社会各界普遍诟病的“顽疾”。

稍作分析,这些“帽子”除了两院院士是长期之外,其他的基本上是三至五年的项目却被视为终身身份,背离了项目表彰的本意,带来了若干的弊端。归根到底,是因为“帽子”成了各地科技评价指标的一部分,项目变异为“帽子”并具有附加值,严重扰乱了科研秩序。

“人才评价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评价、不给‘帽子’。某个单位要干哪些事,需要什么人才,自己最清楚。做出大家公认的业绩,自然就是最好的人才。”参加座谈的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钱林方观点鲜明。“以前在国家困难的时候,给人才予以政府津贴、长江奖学基金等,是为了帮助科研人员渡过难关的;现在条件好了,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剥离帽子和利益的关联,能不能不要做这些评价?”

“要让项目产生的‘帽子’回归到项目的本身,让科研单位重视人才成长和实际产出。”席南华对钱林方的观点深以为然,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把项目与“帽子”分开——“帽子”项目的成绩要归属项目负责人申请时所在单位,不应成为个人身份;“院士”权重更多属于院士当选时所在的单位。“可以设指标反映一个单位培养了多少‘帽子’项目,培养了多少院士,作为科研单位考核指标。”

李卫注意到,尽管目前很多地方的科技评价方法已经开始有所调整,但真正摒弃“四唯”“五唯”还需要不断努力。“到一些地方,情况报告首先介绍的还是在说有多少院士、杰青、专利、论文,有的把专著等折抵成相当于多少SCI,真正的目标还是在看论文。现在科技工作很多都是大团队合作,付出贡献的人很多,但评审只认第一署名不认第二署名,不能体现出每个人在其中的贡献。”

“现在的人才评价往往是静态的,只考察既有成果,不考虑人才潜在价值。有些‘帽子’甚至变成终身‘标签’,出现了‘铁帽子’现象,使人才缺乏持续创新的能动力。”考察团成员一致认为。

在扬州,科技项目开始从原来的“严进宽出”转向“宽进严出”,近年来每年市级科技项目立项200到220个,80%左右的项目通过验收方式完成,不能通过验收的项目,要求承担单位把资金退还,并且规定两年内不能再申报。

“现在取消了中间检查环节,加强了最终验收环节。”扬州市科技局副局长赵松林介绍,过去以专利、论文数量等为考核依据,现在提高对于项目质量的要求,“这样的方式更为合理。只要能出成果,专家的验收打分就高。”

为了鼓励引进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顶尖人才,扬州市出台规定,“一事一议”按最高5000万元给予项目资助。“顶格的5000万元可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是两院院士,而且人要常驻扬州工作,课题和研究内容要经过市科技部门把关。”扬州市副市长方桂林回答了委员们就此问题的提问。

■让市场成为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试金石”

摒弃“四唯”“五唯”,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如何评价,还是要回归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上来看。在江苏的一系列考察活动过后,考察组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评价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新时代的科技评价工作,关键是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让市场成为评价科技成果的“试金石”。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应用类科技成果的评价中,一项科研成果是否成功,企业和市场的选择是最好的评价。考察组成员一致认为,“科技评价结果要落地,就要重视评价结果使用主体的意见。科技评价服务于创新,就需要重视市场的作用,尊重市场选择,增加市场考核的指标。”

江苏是经济强省、制造业大省,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科研机构正在着力变革科技管理和评价机制。成立5年多来,产研院累计建设了专业研究所42家、衍生孵化创新企业580多家,集聚高端研发人才6000多人,转化技术成果3100多项。

坚持课题来自市场需求、成果交由市场检验、绩效通过市场评估,财政交由市场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江苏省产研院的探索始终围绕着“市场”二字展开。

前几年,该所引进了一位不擅长“写论文”但擅长产业化的海归博士,他研发的项目如今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了接近1个亿的产值。通过举荐,这位博士成功获得了南京市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支持,正推动项目落地。

“如今市场评价的权重占得越来越大,一个人的水平怎么样,用人主体最清楚,物有所值才会给你待遇,有为才有价。”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义东说。

调研组还考察了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由于院校特色不同,对于人才和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式也不一而同,看实绩不看“帽子”是改革的总基调。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正是考察团里的乔旭委员。近几年,南京工业大学对人才和产出科研成果的实际质量和社会贡献加以观测考察,鼓励并引导高校人才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装置上,写在产品中。在引才评价中,不唯人才帽子,通过多种形式柔性引才,使之成为“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创新力量,并通过改变绩效评价体系体现激励。

乔旭建议,要进一步细化人才评价指标,把“投入产出比”纳入人才考核体系。综合考量人才帽子、平台载体、项目经费等“投入”要素的体量,以及获得支持后,人才在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和转移转化等领域取得的成果质量、创新性和成果效益等“产出”水平,将实际贡献确立为评价导向。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