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工作通讯

做好政协委员提案建议的几点认识和体会/邵鸿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1-01-25    来源:《提案工作通讯》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三是选题相对集中和连续。

社会问题涉及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人做相关的参政议政工作,因此政协委员难免经常要就专业领域以外的问题提提案,做建议。设想一下,如果反腐倡廉的提案都只能出自搞政治学或担任相关领导的委员,三农问题非靠农业经济专家不可,计划生育不是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便没资格写提案,政协和政协委员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因此,政协委员必然也必须涉及专业或工作领域以外的社会问题。但正如搞科研一样,要想出高水平成果,必须长期坚持于一个领域甚至一个问题深入地做下去,浅尝辄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是不可能出好成果的。所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即使涉及专业或熟悉领域之外的议题,也必须有一定的集中度,有一个或几个长期关注的方面或问题。

这就要求政协委员在提案调研和撰写上,有大致的方向和计划,选好切入点,逐步积累,从小到大,从个案到整体,逐渐递进和深入,争取成为相对熟悉有关领域和问题的行家里手。像任玉岭委员的提案,咋看起来题目比较分散,其实相对集中在社会建设这个大题目内,这是他的提案水平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还要说一下关于提案的重复和连续提出的问题。很多从事科技、教育的委员包括我自己在内,在长期职业生涯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写文章惟恐与他人内容雷同,同一题目的文章通常也不重复再作。因而提案既不愿意写他人写得较多的问题,也不习惯连续就同一个问题写作和递交提案。其实,提案不是学术论文,其最终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一些重要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恰恰需要多位政协委员反复提出,以促进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提案不怕而且需要重复、连续地提出,当然我们不希望低水平重复。举例来说,全国工商联1998、2002、2003年连续提交“私人财产保护入宪”的提案,终于促成了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再如朱永新委员连续多年提议设立国家阅读节,蒋洪委员近几年连续就政府财政预算和执行的公开与监督问题提交提案,叶青委员连续七年建议公车改革和“三公”改革,还有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律师韩德云连续六年提交议案呼吁公务员财产申报立法,希望出台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蒋洪委员表示:“我会继续每年递交这个提案,有一天我不当政协委员了,那我会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继续呼吁财政公开。不管这件事情能推动多少步,我愿意走到最后,从黑发到白发再到头发掉光。”这种不断盯住一个问题持续建言献策,力促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的做法,很值得肯定和提倡。

2.在调研上下功夫。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车伊始,哇啦哇啦,没有不犯错误的。焦裕录的名言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任玉岭说:委员建言要强调“三真”:真情实意,真实可靠,真知灼见。要做到“三真”,除了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没有别的途径。也提三点建议:

一要了解以往的提案情况。

政协提案数量大,关注问题的连续性和集中度高,大部分提案都可以说是老话题。所以动手写作提案之前,应对以往有关提案以及办复情况做些了解。主要是了解有关提案的数量、问题与建议,以及办案单位是否已经解决和即将解决,如未解决主要困难和制约在哪里。如已解决,当然不需再写,如未解决,就要更有针对性地建言献策,使自己的参政议政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检阅以往有关成果,主要可以利用每年下发给委员们的提案光盘,以及从九届以来逐年编辑出版的《把握人民的意愿--提案及办理复文选》。《复文选》虽然不是全部,但主要提案和问题已大致包括在内。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全国报刊杂志全文数据库,了解相关学术成果。最近有人提出政协委员提案的知识产权问题,建议标注参考文献和原作者姓名,我个人倾向可以暂不考虑,但了解前人的工作确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决定了提案的起点。

二要深入基层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但因为舍此便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第一手信息,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切启示,而且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人民群众的疾苦,增强履行职责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任玉岭委员每年有2/3的时间在基层调研,每年要走访20多个省,行程数万公里,为了避免使调研流于形式,他甚至不要地方官员陪同,自己叫车到城区以外的农村实地调查。他的体会是:有时你必须要跟地方官员打打游击战,有少部分官员常常是报喜不报忧。但是,只要你出城15公里,你就能看到更多、更真实的情况。他有3个厚厚的笔记本,封面上分别写着“每日新闻天天记”、“有报天天读”、“社情民意记录本”,里面记满笔记。蒋洪委员率领课题组采用网上搜索、出版物查询、信息申请等方法,对各省市区本级财政信息公开状况进行调查。他还动员上海财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数百名学生,以普通公民身份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向31个省市区的11个部门(政府、人大、政协、财政、国税、地税、教育、工商、环保、卫生、交通)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包括2007年的部门收入来源和用途:如部门支出总额、人员经费(工资、津补贴)、公用经费(包括差旅费、出国费、招待费等);2007年部门基本信息,如部门人数、行政各级别人数、部门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公车及价值等。结果表明,在113项基本财政信息中,公众能够获得的平均为22项,仅约为所调查信息的1/5,而我国财政的总体透明度约为20分左右。在此基础上,他主持编制了《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报告》,并连续撰写相关提案。任、蒋两位委员能够成为真正的提案高手,实在不是偶然的。

还可以举出我自己的两次调研经历。北京丰台地区有数以万计来自井冈山下吉安县的农民,他们主要从事蔬菜种植、批发、零售、送店,号称“吉安菜帮”。通过到“吉安村”中和田间地头做客,我才比较深切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疾苦与诉求,才知道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工作的辛苦,早些年常常遭遇的市民的歧视,黑道的敲诈,城管、公安的欺负也已得到极大改善,他们现在的主要苦恼,是普遍存在的餐饮企业久赊和欠帐不还以及司法的无能。我还曾经到某省去考察农村文化建设,官方指定的考察点明显有排演的成分,似乎成绩显著,但在通过熟人私下安排的座谈会上,获得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信息。印象最深的是农民告诉我,怎么玩不需要政府教,我们急需的是能帮助致富的科技人员与技术。如果没有这样的调研和体验,我们能够得到真实情况、提出切实建议吗?

还应提到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网络上搜集社情民意已经成为调研不可忽略的方面。目前网络上各种热点表达、民意测验和专题讨论很多,而且意见尖锐、语言辣猛、争论激烈,应该加以注意。朱永新委员多年前就自办了《教育在线》个人网站,现有4万多注册网友,在网站上发表见解,提供情况,从2003年起,朱委员在该网站上以“请为中国教育鼓与呼”为主题向网友征集两会建议,对他的参政议政起到了很好的帮助支持作用。当然,要像朱委员那样长期坚持实在不易,但撰写提案时至少可以关注像人民网的“E两会”特别是其中的“E提案”之类的栏目,上面有很多民众自发提出的提案和建议,虽然往往显得粗糙,但足以作为我们调研和撰写提案的参考。

三要尽量和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

提案是要解决问题的,而解决问题必须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按法律和政策来进行,通常存在着诸多实际困难。因此,调研和撰写提案过程中就需要和办案单位进行沟通,从而进一步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措施,知道现在工作做到了哪一步,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瓶颈何在。我自己有关高等教育的几个提案,就很受益于到教育部的走访和平时的沟通。我也曾和全国政协提案委的同志走访过科技部、国家质监总局、国税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以往不了解的信息。还可以说一个有趣的故事:2004年曾有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拟集体提出取消分税制的提案,邀我联署。为此我向江西省财政厅的领导征求意见,他告诉我,江西每年从国家得到大量转移支付,正是受分税制之赐。分税制是国家解决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个重要条件,你是在江西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哪能要求取消!总之我的体会是,撰写提案不与有关部门沟通,就难免隔膜甚至盲目,导致信息不明,要害不清,办法不当,降低提案的价值和成效。

与此相关的,是要注意参加相关研讨。我有机会多次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研讨,也曾参加北京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任院长)组织的相关座谈会,得以和教育部的官员和有关专家、民间智库人士直接沟通交流,甚至激烈辩论,收获很大。

3.在办法上下功夫。

要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提案就应给出好的办法,具有可行性或可操作性,也就是具有实施的条件和可能。否则问题再重要,提案也没有意义。因此,建议是提案的要害和关键部分,是体现提案水平的主要方面,提案者必须在这一部分多下功夫。

一般而言,建议应该明确具体,实事求是,科学可行。通常,建议要引起重视并管用就要有新意,特别是承办单位没有想到的建议,当然价值就比较大。就提案的建言献策部分而言,似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要在具体措施上动脑筋。目前数量很大的一部分提案,解决问题的建议不外一是领导重视,二是增加投入,三是政策优惠,四是完善体制机制,五是加强宣传,如此等等。不能说完全是空洞、原则的,但仍嫌不够具体,少可操作性,有的和没有建议也差不多。比如解决高校贷款问题,到底国家要拿多少钱投入?怎么投入?是全包还是按比例?是政府全管还是政策银行同时介入?是欠债的给钱没债的不管,还是普遍增加投入?普遍增加又通过什么具体名目?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建议中有所考虑和明确。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重要的细节怎么处理,提案如果不明确说出来,意义就要大打折扣。

同样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提案解决的条件是否具备。有一种意见认为,提案最好提三五年之内也就是本届政府任期内可以办的事,最长也应是七八年内要办的事,可列入中期规划,提再远的事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因为不具备解决的条件,提出来也只会被束之高阁。这一意见大体上是对的。2009年有委员提出建立中华元的建议,这其实是一个有意义的设想,但现在时机远未成熟,政府无法办,因此就没有现实意义,无怪乎也被视为“雷人”提案。实际上,通常被媒体和大众视为“雷人”提案的,有的是题目有问题,有的则是办法有问题,建议标新立异,不合常理。

二要针对问题的关键出主意。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大多是比较复杂的,同一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去着手加以解决。但正像毛主席所说,在诸多矛盾当中有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中有主要方面,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或主要方面做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抓住“牛鼻子”,就能带动整个问题的解决。反之,不突出重点,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则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人大政协的制度框架内推进而决不能另搞一套,而人大政协的改革从何着手?以我之见就是政府预算审查。预算审查又从何着手?那就是依法信息公开。所以蒋洪委员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再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谈政府放权给高校,不要管得过死,那么究竟放哪些权,怎么放?关键何在?在现有体制难以大动的条件下,我的建议是从财政着手,大大减少审批项目性投入,确立和较大提高国家不同层次类型生均拨款标准,把基本的用钱权交给学校。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对学校干预过多、学校用钱和建设发展难以自主的问题,也有利于解决教育主管部门不正之风甚至腐败,区域高校经费差别过大,办学千校一面缺少特色等问题,可以一石多鸟。当然在放权的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现在不少提案建议很多,全无重点和特色,问题就出在没有抓住关键,所以在提案撰写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要在综合协调上想办法。解决复杂问题的另一个困难和要求,是需要综合协调。现在的医改、教改、户改、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改革等等,哪一个都是矛盾盘根错节,解决起来面临两难,三难甚至多难,非各方面通力合作不能推动。就是解决餐桌浪费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大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牵涉四方八面,何等难解!只从枝节上考虑,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按下葫芦起了瓢,好心办成坏事。所以,我们的建议要有系统思维,在要素上综合考量,在办法和步骤上分出轻重主次先后,像中医诊病那样,既要祛病,又要扶本,治有先后主次,药有君臣佐使,因人而宜,辩证施治。坦率地说,我还没有找到特别理想的样板提案,反而多有不成功的案例。拿近两年委员们高度关注的抑制房价问题来说,就似乎还少有系统周备的好提案。但我们至少应该建立起一个概念,即即使是就一个小问题提建议,也要尽可能考虑得周全一些,系统一些。

4.在文字上下功夫。

目前的提案文字水平,总体上说是不错的。但还是有必要指出几点,我将其概括为“三避免、一反复”。

所谓“三避免”,是指提案行文中应该避免的三种现象。

一要避免长篇大论,枝蔓繁复。提案必须简明扼要,全国政协明确规定,一件提案一般不能超过1500字。提案是否有效,不在文字长短。大家都知道陈嘉庚的故事:他在1938年10月的国民参政会上,用电报提了一件只有11个字的提案:“官吏言和平者以汉奸论处”,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后来邹韬奋先生著文赞扬说,寥寥11字的提案胜过洋洋万言。我们看建国初的政协提案,也都比较简明,几百字的提案很普遍,但同样管用。现在有些提案像是学术论文,可能比较深刻全面,但长达五六千字,甚至上万字,这已不是提案。提案就必须简明扼要,有些重要的资料数据和具体论证,确须提交的,可以附录的形式附在提案后面,或在与承办单位沟通时提交或表达。

二要避免文字含糊,模棱两可。提提案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前面这样说,后面又那样说,你自己都没有理清楚,承办单位如何办理?

三忌观点片面,语意偏激。提案要客观公正设身处地地谈问题,提建议,如果感情用事、埋怨斥责,那就不好,不是我们提案者应取的态度。(按:以上三点,参考了湖北省政协原提案委员会张玉权主任的文章)

所谓“一反复”,是指提案基本完成后,要反复修改,使之更臻完善。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恐怕对多数委员来说,一个好的提案需要通过反复修改打磨,才能使文字更为精炼,意见更为精粹。这样,就还需要有一段时间做保证。

三、提案递交及后续工作

对于不少政协委员来说,提案递交以后似乎就完成任务了,其实不然。提案写得好,如果递交后不注意进一步的工作,有时也会影响办理质量。我们如果希望提案的办理较为理想,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参与提案办理。根据《工作条例》规定,提案人有权通过提案委员会向承办单位了解有关提案办理情况,参与办理。实践表明,虽然现在提案办理单位普遍重视与提案人的沟通,但并非所有办理单位和所有提案都能够真正做到有效沟通。因此,有时就不能被动等待通知,而应主动与提案委并通过提案委与办案单位进行联系,直接询问情况,提出要求,交换意见,推动提案的办理。提案被列入重点提案的,还应积极参加有关提案的协商、调研和其他有关活动,为办好提案作出努力。以我参加的多次重点提案协商和调研来看,提案作者的参加确实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可以直接听取承办部委的情况介绍,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并就解决问题的办法、难点和时机等与部委的同志深入地讨论交流。

其次,敢于表达不同意。按照规定,提案人在收到办理复文后如果不满意,不仅可以在相关表格上明确填写意见,而且可以向提案委反映,提案委应督促承办单位重新研究办理。现在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对于提案办理及复文并不满意,但委员不愿意明确表达不满意,而是采取不寄回执的办法,不了了之。据统计,收到政协委员提案满意与否反馈的通常只有十分之一,这个比例实在太低。我们如果希望心血不白花,有积极的办理结果,就不应该轻易放弃。我们应该学习舒乙委员,他曾就保护北京市一个历史文物价值很高的近代楼群提出提案,承办单位以为重点工程让路为由坚持必须拆除。舒委员在委员反馈意见栏里写了五个字:“坚决不同意”,正是他的坚决态度,使楼群终于得到了妥善保护。我不主张轻易给复文打不同意,但应该坚持的就必须这样做。

第三,持续关注有关问题的发展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变化,根据形势和情况的变化随时向承办单位反馈意见,或者撰写和提交新的提案和信息。

最后,正确地与媒体互动。近年来,媒体和网络监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入公众视野,媒体特别是网络放大、传播、交汇、引导民意和代表委员意见,成为两会的助推器,显现了巨大的力量。媒体和网络已经成为政协委员必须适应的基本工作环境。每年大会期间,各路记者都会紧盯委员的提案和言论,及时加以报道和宣传,媒体已经变成两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看这是一件好事,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歪曲甚至编造委员提案或讲话内容,为吸引读者眼球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大做文章,透露委员不宜公开的谈话和隐私,过分溢美某些提案和提案人,以及对一些确有不当的提案和言行委员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等等。这些不仅对委员个人造成负面影响,也往往影响了提案的办理,甚至对政协和党和政府造成了不好的后果。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与媒体的互动,是目前政协委员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个人谈不上什么经验,相反倒是有一些教训。我想下面几条建议或许是有用的:一是尊重,对记者以朋友视之,真诚礼貌待之,好朋友是工作的臂膀,倘若失礼后果则可能会很严重,今年两会上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故事。二是慎重,不轻易向媒体表态,尤不可乐此不疲,有访必接,所谓言多必失。如接受采访,不宜发表的内容必须明确向记者交代,最好提供提案文本并审阅见报稿件,以免失实(顺便提及,提案在提交时可以明确同意公开)。三是善处,对批评正确对待,对溢美不沾沾自喜,对失实适当回应,对严重侵权可诉诸司法,对政府部门和其他委员受到批评谴责不可随意附合、不抱善意,坚持良知、冷静理性发出声音。四是总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和记者及媒体打交道的本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