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梦破

  在经达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康乾盛世”之后,清帝由盛转衰,而统治阶级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闭关锁国,盲目自大。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英国殖民者发动鸦片战争,随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扬“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种新的思想和主张,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月,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洪仁玕还写出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坚持战斗了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强烈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加速了它的衰亡。

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方督抚以及恭亲王奕�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主张“中体西用”,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他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等,开始了一系列近代化进程的尝试,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

维新变法

  甲午战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由此激发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思潮。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推动光绪皇帝进行改革,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权威。

义和团运动

  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列强组织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入侵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空前屈辱的《辛丑和约》。但是,面对中国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英勇抗争,列强不得不放弃瓜分中国的企图。

清末新政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逐步推出各项“新政”:筹措军饷,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以及禁止缠足、允许满汉通婚等。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清朝统治集团希望通过实行“立宪”,达到“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的目的。

立宪运动

  与清政府预备立宪同时,立宪派发起政治革新运动,旨在通过和平方式变封建专制的政体为君主立宪的政体。立宪派最初对清政府新的预备立宪充满希望,积极配合。但清廷在立宪进程中的迟缓,以及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成立,令立宪派深感失望,与清政府矛盾激化,而同月开始的铁路国有政策则使立宪派的不满以保路运动的激烈形式表现出来。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选择了放弃清廷,支持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