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民族工业是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

  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

  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图为江南机器制作总局。

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

  随着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也在发展,据统计,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约10万人,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推动社会进步

  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革命的发生动摇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对君主专制制度——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辛亥革命是历史的首创,它提供了此前的中国历史进程未曾提供的新鲜经验,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几批党员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经历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其中约有10%出身于同盟会会员。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曾是安徽反清秘密组织岳王会会长。

朱德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吴玉章

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树人,1878年12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桥蔡家堰。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而成为跨世纪的革命老人,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

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 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任弼时

任弼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1935),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恽代英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原籍江苏武进人,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1922年8月,中共负责人李大钊等到上海拜访了孙中山,讨论振兴中国的问题。

越飞

  1923年1月,孙中山和苏俄代表越飞经过谈判,联合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

孙文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邓小平

孙中山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主张。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讲话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振兴中华在神州大地上正在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指示:“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真正实现了令无数辛亥革命先辈们魂牵梦萦的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民生幸福的美好理想,完成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志士们未竟的事业,而且把它更加地发扬光大。”

胡锦涛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1919年,孙中山完成了《实业计划》,和《孙文学说》、《民权初步》两书合称《建国方略》。在《建国方略》,尤其《实业计划》中,一份激动人心的大国崛起方案昭告天下:火车进藏、建三大港口、三峡建坝、利用外资、快速崛起、国强民富、渐进民主……

  起初,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无法将这些梦想实现,并被国内外斥为“空想”。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孙中山当年的远见,正陆续变成中国今日的现实。

“火车进西藏”变成现实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至此,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预言的“火车进西藏”变成现实。

从“三大港口”构想到港口大国



  孙中山规划“于中国中部、北部、南部各建一大洋港口,如纽约港者”,形成以港口为点,以铁路、水路、公路为轴线的发展模式。当年孙中山三大港口的选址,都是今天开发的热土,主要港口的基础设施已步入世界一流水平,忙碌景象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年设想。

  图为2011年9月18日,上海洋山海事处的职员正在集装箱码头巡视

三峡大坝圆了“高峡出平湖”之梦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提出“三峡建坝”的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2006年5月20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毕,“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三峡大坝全线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