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叶小文:破除改革“中梗阻”顽症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12-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的决心无比坚定,目标非常明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改革决心大,思想上就要同心同德。改革方向明,目标上就要同心同向。改革要抓实,行动上就要同心同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要害在能否破除“中梗阻”。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敢于涉险滩,敢于破藩篱,敢于担责任。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之后又强调,对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要抓紧出台细化实施方案,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可谓抓住要害,一针见血,警钟长鸣!

 

“中梗阻”之为顽症,“顽”在屡发屡犯。尽管习总书记已经多次警示,竟有人还在“言之谆谆,闻之藐藐”。一些干部对全面深化改革存在观望心态,甚至出现“为官不为”情况;一些部门和地方在落实中央有关改革的决策部署中,囿于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大局,向内部“利益捍卫者”妥协,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有的对落实中央部署要求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制定实施细则脱离实际和群众需求,发份文件了之,使基层找不到改革的抓手和方法;有的改革压力向下传导不畅,存在“两头热中间冷”、决策部门紧执行部门松、牵头部门急配合部门拖的现象。还有一种当前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庸政与懒政,即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有人号称“不拿也不干”———不能吃请了、不敢收礼了,什么“好处”也没有了,于是有些官员“精神状态”就不好了,情绪低迷,心态暗淡,甚至满腹牢骚,更遑论“热情”与“干劲”。这种“中梗阻”,与其说是官僚主义的沉渣泛起,不如说是反“四风”斗争中显现的新动向、新反弹。

 

“中梗阻”之为顽症,“顽”在由来已久。历史上,就有人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所谓“黄宗羲定律”,内容就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而陷入“中梗阻”的怪圈。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皆因为中间的官员们认为改革不利于他们的自我保护。改革是给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做加法”,但那些在改革中被“做减法”的既得利益者,很容易成为改革掣肘因素。说到底,藩篱在利益阻隔,梗阻因有人作祟,改革是人的改革。

 

“中梗阻”之为顽症,“顽”在量大面广。但无论其面有多宽,根有多深,涉及的人是谁,都必须解决破除。共产党员必须守纪律,讲规矩。在推进改革的问题上,“中梗阻”就是不守纪律不讲规矩。我们要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地各部门对任何不利于增进百姓“获得感”的“中梗阻”,都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猛药去疴。

 

“道虽迩,不行不至”。改革大政方针已经确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明确,要以巨大的改革锐气勇敢地实施起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跑出改革的“最先一公里”。而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步,就是改革者历尽千难万苦、经过长途跋涉需要跑完的“最后一公里”。这个阶段往往也是改革阻力最大的地方,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最后瓶颈,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最后一环。如果不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如果不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改革方案和政策意图的实现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最终让老百姓望洋兴叹,对政府改革的决心、诚意和执政公信力丧失信心。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是对承担改革任务的各级政府执政能力、改革决心、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最大考验,也是对改革者改革韧劲的最后检验。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