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委员会

让现代科技成为文物“保护神”
——全国政协“加快推进文物保护科技创新”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综述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8-2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宽阔的雅鲁藏布江如一条光洁的哈达,在巍峨的高原和苍凉的戈壁间蜿蜒,湛蓝的天空下,不时可见成群的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踱着步子。8月3日至10日,当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加快推进文物保护科技创新”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的中巴车在川藏高速上行驶,眼前的雪域高原美得让人窒息。

 

不过,比美景更让委员们牵挂的,是这块土地上丰富的文物资源。

 

去年8月,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曾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科技工作”赴甘肃进行重点提案督办调研,一年后,提案委员会又组织调研组,就“加快推进文物保护科技创新”重点提案来到西藏自治区督办调研。

 

两份事关文物保护科技的重点提案,两次深入文物重要省区的督办调研,背后映射的是全国政协委员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关切与期盼。

 

在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中引入科技的力量,是让文物“活”起来、重新焕发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去年全国两会上,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联合39位委员递交联名提案,呼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科技工作,被全国政协主席会议确定为重点提案。同年8月,提案委员会联合科技部、国家文物局在甘肃省敦煌研究院召开提案办理协商现场会进行协商督办。经过办理,提案中的意见建议在去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科技部等印发的《国家“十三五”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中得到了体现。

 

为了再接再厉推动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今年全国两会上,樊锦诗等82位委员又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文物科技创新的提案,提出尽快启动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科技创新专项,设立文物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促进规划任务落地。提案再次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由提案委员会负责督办。此次西藏之行,既是对今年提案的督办,也是对去年提案办理情况的跟踪督办,“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突出重点,共同推进解决。”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孙淦的这番话,代表了调研组共同的心声。

 

“不能再用头疼医头的文物保护方式”

 

西藏8天,走访林芝市、山南市、日喀则市、拉萨市的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海拔的环境,忽晴忽雨的天气,让调研组成员或多或少受到高原反应的困扰。对部分常参加调研的委员来说,边吸氧边调研,这还是第一次。

 

尽管身体不适,大家仍不辞劳苦,因为,每位委员都深深明白此行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在樊锦诗等委员看来,国际国内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先进适用的科技手段是实现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保障。

 

然而,保护的现状并不让人乐观。

 

樊锦诗在提案中反映:“我国在文物认知与保护领域和国际社会的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文物腐蚀、损失的现状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行业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匮乏等等。”她认为,“整个行业仍处于从手工作坊模式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变的关键时期。”樊锦诗还在提案中如是强调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意义:“当文物与科技相融合,所能创造的价值和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将更加巨大。”

 

这是事关文物能否“活”起来的大事,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事。

 

从甘肃赶来参加此次调研的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讲了一个让调研组印象深刻的例子:“我们敦煌研究院曾和某大学科研团队一起合作,对方说能帮我们解决莫高窟照明问题,有现成的技术,很简单。但他们做了不到一半就离开了,因为大家发现,拿了现成研究成果放在洞窟里行不通,文物照明有特殊性。”

 

文物保护是一项多学科融合的工作,涉及分析化学、环境学、材料学、核物理等等多个领域,作为从事文物保护科技工作20多年的业内人士,王旭东形容自己是“越做问题越多”,因为做得越久,对文物的价值、保护的复杂性、保护理念的认识就越深入。他说,不能再用过去抢救性、头疼医头的保护方式,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文物预防性保护是大势所趋。

 

其实,对于文物科技创新需求的紧迫性,提案承办单位有同样的感受。

 

去年8月,提案委员会赴甘肃进行重点提案督办调研,就有科技部、国家文物局这两家提案承办单位代表参加,79岁的樊锦诗也是调研组的一名成员,她告诉记者,这次督办调研很细致,科技部、国家文物局的代表还与她进行细致、诚恳的沟通协商,并对办理作出了积极回应。上述政策文件的出台,是提办双方取得共识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全国政协的提案和调研活动抓住了中央和地方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关键点,可谓恰逢其时,这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相关规划的形成和落地打下了基础。

 

规划落地是更重要的事

 

去年的提案督办取得良好效果,提案建议转化为白底黑字的政策文件,督办是不是可以告一段落?事实上,提案委员会此次西藏之行已经用行动作出了回答,他们不满足于写在纸面上的答复,更加重视答复后的监督落实,这也是近年来提案督办的一大特点。按胡凌云委员的说法,“规划还必须有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不然可能束之高阁。”

 

锲而不舍,方得始终。规划具体要怎么落地?还有什么问题要解决?这都需要坚持不懈的督办来进一步推动。在接受采访时,樊锦诗曾对记者说:“我们的文物珍贵又脆弱,保护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停下来。”

 

让调研组欣慰的是,在西藏这个文物大省,珍贵又脆弱的文物得到了各方高度重视,一路上,大家看到了各种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这个壁画修复过吗?”

 

8月6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昌珠寺内,孙淦对着进门处回廊上一副略显破损的壁画,问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博处副处长高峰。

 

“长期以来我们都会进行局部的、阶段性的保护维修加固,包括激光清洗等科技手段。”高峰回答。

 

在西藏,壁画病害表现为空鼓、裂隙、烟熏等,空鼓严重时有脱落的危险,对这方面的问题,王旭东最为熟悉,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调研时,他指着宫内的墙壁告诉记者:“这个壁画就是我们修复的。”

 

文物修复是非常繁琐的工程,参加调研的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石镇山告诉记者,不同的材质和环境有不同的保护方式,无法适用统一的标准,这都需要大量科技手段的参与。

 

委员们看到,布达拉宫建筑的不同角落悬挂着一个个小小的传感器,如参观人数过多、超出建筑的承载力,传感器会发出警示。在布达拉宫珍宝馆楼上一个小房间里,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上的综合管理平台随时监控文物柜的光线、温度、湿度等各项数据的变化,并进行远程调试,以保障文物安全。

 

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创新,以新型传感器为代表的装备产业的发展,让文物“活”了起来,调研中,大家已感受到了这些令人兴奋的科技应用成果。

 

布达拉宫文保科的边巴洛桑告诉记者,他们从2014年开始与相关公司合作做壁画的数据采集,这也是布达拉宫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宫内的壁画进行系统、完整的数据采集,采集过程采用1∶1高精还原技术,不错过任何微小的细节,这些珍贵的壁画数据将为今后对藏民族壁画艺术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价值资料。现在,拉萨的大昭寺也引入了最先进的技术,对全部文物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数据库,通过高端数据采集,整理得出需要修复的壁画的裂缝长度、面积及变化等情况。

 

现在,除了打造“数字文保”体系,西藏还建立了高原区壁画和佛像保护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不过,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刘世忠反映,虽然西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大家在调研中也发现,我国在文物认知与保护领域还面临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存在人才、经费、体制机制等等制约因素,这些都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解决。

 

“当务之急是把国家已出台的上述规划落实好,而且要尽快启动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科技创新专项。”孙淦认为,后续专项的跟进至关重要,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通过专项给文物保护工作中最急迫、最需要办的事提供保障。

 

思于心践于行

 

“今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文物科技专项尚未列入优先启动的专项序列,这可能会让文物科技研究队伍流失。”8月9日,调研组与西藏自治区政协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发言中流露了他对尽快启动新专项的急迫心情。

 

在参加此次调研前一个月,科技部刚召开了提案办理座谈会,就该提案的办理展开了充分探讨,并邀请樊锦诗委员参加。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巡视员孙成永在8月9日的座谈会上说,科技部对此非常重视,下一步将与文物局一起和有关方面进一步沟通,寻找解决办法,尽快启动专项。

 

承办单位的积极表态给委员们增添了信心。此次会上,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诸多建议。

 

缺文物保护科技方面的人才,这是西藏和不少文物重要省区共同的烦恼。“文物是文化自信的脊梁,加强文物保护科技人才的培养交流至关重要。”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傅克诚说,技术人才的交流培训力度还要加大。王小兰委员认为,应鼓励全国文物重要省区的大学、职业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并和师范专业学校一样给予入学及对口入职的政策,建立起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当前,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六家文物保护行业重点科研基地联合组建的“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已落地拉萨,钟攸平委员建议联合工作站升级为联合研究院,为文物科技援藏工作添加助力。他还建议加大对西藏文化的宣传,这种宣传既要面对专业人士,还要面对全国游客,在宣传中突出爱国主义情怀。

 

“文物保护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是长期工程。”黄文平委员认为,理顺体制机制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各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协调,为专项的发布和实施打好基础。

 

除了尽快推动相关专项,提案中设立文物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也得到委员们一致赞成。

 

“我曾经推动过两个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胡凌云委员表示,平台建设非常重要,没有实验室这个平台就难以集聚人才队伍,特别是西部地区人才会流失更快,“如果没有平台、没有专项,所谓科研就可能是一阵风。”

 

在张宝书委员看来,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应该并重,他建议加大对文物的研究和发掘,做好文物场所周边环境治理,并进一步发掘新的有时代感的文物。

 

一路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田杰都在思考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意义。他认为,西藏的文物具有唯一性、稀缺性、珍贵性、系统性和关联性,可以起到推动文化传承、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田杰建议西藏首先做好文物的普查,明确哪些需要保护,哪些需要用科技手段进行保护,还要在普查基础上做好规划,这个规划要与国家相关规划相衔接。同时,要建立科研机构,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投入资金购置科研设备,并借鉴敦煌“数字莫高窟”的经验,进一步推广数字化技术应用。此外,田杰还建议注重人才培养,加大重点技术攻关力度。

 

其实,委员们对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已不仅满足于“思于心”,更希望“践于行”。

 

在离开西藏的第二天,胡凌云委员就给自治区文物局相关人士发了一条微信:“关于全景3D技术应用于布达拉宫,我们北航的虚拟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做过类似项目,对此有兴趣,并自认为一定能做好,如何?”他的微信很快得到了积极回应,对方表示将向相关部门汇报此事。

 

“看到布达拉宫等景点游客爆满,我深感文物数字化的必要性。”胡凌云告诉记者,此举有助于记录和传承文物历史文化,还能增进游客对文物的了解,压缩游客停留时间,他希望这项技术能够更多用于文物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让现代科技真正成为文物“保护神”。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