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全国政协文史学习委“长城保护”监督性调研报道
莫让“月亮门”之殇重演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7-1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

 

蜿蜒的长城,不只是以长城的名义存在,还以血脉的名义,出现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传承中。面对这一中国乃至世界珍贵的古代文明遗址,如何尽可能地保护它,延长它的生命,这样的努力从未停止过。

 

10日至14日,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长城保护监督性调研组来到长城资源大省山西,5天行程2000多公里,马不停蹄,实地考察了忻州、朔州和大同市境内的多段长城遗址,为推动当地科学保护长城建言献策。

 

对大多数人而言,雄伟挺拔、游人如织的八达岭和山海关等长城才是心目中长城的样子,“但事实上,这并不是长城的全部。”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说,两千年的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大多数长城已经成为一个缓坡或者一道土垒。一部分已成为遗址的现存长城,墙体坍塌,烽火台的砖瓦脱落,有些经风雨侵蚀已被掏空,留下数个大洞。这些都是亟须保护的长城。

 

巨石砌边,中间填满碎石,有些段落保留着30厘米左右的女墙,有的地段还有炮台遗迹……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经历了沧桑巨变的北齐长城仍有几处保存完整,蜿蜒曲折,巍然耸立。更为可贵的是,上个世纪末,经过考古学家论证,从岢岚县城东山至王家岔村有38公里的长城遗址被确定为是宋朝在北齐和隋朝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在此之前,学术界一直都认为宋朝没有修筑过长城,岢岚境内的这一段宋长城填补了中国长城史上的空白。

 

然而,调研组了解到,王家岔长城是就地取材用石片砌筑和石块垒筑,周边茂盛植物根系生长很容易导致墙体松动垮塌。此外,近年来野长城攀爬屡禁不止,人们对长城的踩踏也极易造成石片长城的坍塌。在现场,调研组看到,许多地方墙体顶部石片经过踩踏已经变为碎石,随时可能滑落。

 

为保护这段宝贵的宋长城,当地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2016年,岢岚县财政拨了31万元专款对荷叶坪-王家岔乡9段长城进行勘验,编制修复方案。但由于岢岚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力有限,对长城的修缮保护只能停留在“缝缝补补”的水平,根本无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测绘等技术平台对长城进行更为先进的保护。

 

缺钱、缺技术,这绝不仅仅是岢岚遇到的难题。显然,与长城巨大的体量保护需求相比,各地的保护工作几乎是“杯水车薪”。

 

目前,长城保护大工程的钱由中央财政负担,日常维护的钱则由地方政府出。但是,调研组在山西看到,很多长城段落分布区域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属于“吃饭财政”,在财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很难拿出这笔长城日常维护的钱。

 

“长城的修缮和维护都需要资金投入,这恰恰也是当前长城保护的一大短板。”参加调研的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励小捷告诉记者,目前国家财政投入的长城保护经费,主要是投放在大型修缮工程上,而一些日常维护、急需修补的小问题,因为缺乏资金而变得愈加严重。此外,对于长城保护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去年10月,被当地人和广大旅游爱好者称为“月亮门”的广武长城10号敌台“穿心楼”在历经几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后,最终被一阵大风吹塌。事后,广武长城所在的山阴县县长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道歉,县文物局也在省文物局指导下制定了抢险加固修缮方案。

 

“如果长城本身的险情能提前排除的话,垮塌或许可以避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的话引发了调研组其他成员的共鸣。

 

“就好像人要强身健体一样,不能得病以后去做手术去开刀。对长城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来说,要加强日常养护,不能把小病养成大病,要重视岁修,减少大修。”励小捷说。

 

过去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指引下,长城保护着重的是抢救。抢救性保护固然重要,但效率却往往滞后于长城被破坏的速度。为此,调研组指出,长城保护要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应该要实时观察和监控,什么时候看到有危险,要及时修复,不能再让‘月亮门’的悲剧重演!”

 

“预防性保护应该成为长城保护的常态。”在张廷皓看来,长城保护的最突出问题不是技术,而是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长城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区的404个县,体量大、维保难、缺资金、缺人手,这些现实问题不是哪一个省市单凭自身的力量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国家进行顶层设计。

 

长城不只是一道墙。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保护长城,绝不仅仅是在抢救我们的过去,同时也是在抢救我们的未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