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全国政协“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调研报道
非遗,让“海丝”一脉相承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4-2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笔架山上,保存完好的宋代龙窑遗址,如同一条“神龙”掩映在草木间。一眼望不到头的窑口,瞬间令人浮想起古时陶瓷生产的火热场面;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一款款造型精美的陶瓷作品,展现着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引来的赞叹声不绝于耳……

 

近日,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调研组来到广东潮州,一赏潮州窑传承的魅力。千年窑火得以生生不息,正是陶瓷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劳。

 

非遗,或以具象的载体呈现,或是无形的民间艺术。在福建至广东的考察期间,它们一直若隐若现地出现在委员、专家的眼前。

 

“福船‘水密隔舱’的制造技艺是非遗,广绣的技艺是非遗,古港村代代相传的家训族谱是非遗,南音、粤剧等戏曲、舞蹈、表演艺术是非遗,口头、故事、传说和祭海、祭拜妈祖等民间风俗也是非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周小璞说,“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非遗作为无形的‘活’的遗产,展示着海洋文明一脉相承的特性,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忽视、小视、无视它。”

 

“在广东、福建,从古代就有向海外发展的传统,不但是中国茶叶、瓷器、丝绸走出去,实际上文化也在输出。尤其是华人出海在外国定居,形成华人社区,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说。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长翟卫华也曾在东南亚的考察中有所发现。“在很多国家,我们都会看到起源中国的妈祖文化、关公神像和族谱等,这里面绵延着中华文化的民族记忆,这些活生生的载体,都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丰富了资源。”

 

“特别是国内沿海城市的一些民俗节日和民间信仰习俗,东南亚的海外华人也在过,有些民俗学家还特意考察了马来西亚与我们民间习俗之间相近的地方。在文化的交流共融中,非遗是海内外联系互通的很好途径。”周小璞说。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宣传部部长张皎也认为:“这种文化的共享、交融,更容易引起被传播者的心灵共鸣和情感共鸣,也更能提高国内外对‘海丝’的共识度。”他说,“同时,非遗也在以文化人,人们的文化品位高了,文化底蕴深了,还可以起到信仰的作用,成为人们自觉约束行为的准则。所以,对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非遗,要从整体上看它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非遗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乡愁、承载梦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人们的脑海里生根发芽,更能增强心中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