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走进散裂中子源项目
大科学装置建设需有大视野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5-27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5日上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到达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参观考察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项目。

 

“该项目建设周期6年半,总投资约22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和美国散裂中子源、日本散裂中子源、英国散裂中子源一起,构成世界四大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将为我国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新型核能开发等提供先进、强大的科研平台。”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分部主任陈元柏介绍道。

 

从2011年10月奠基到2012年5月土建工程动工,该项目已完成投资约6.8亿元。如今,辅助设备区已交付使用,主装置区除了靶站设备楼正处于收尾阶段外,其余各单体已交付使用。“工程计划于2017年9月输出第一束实验中子束,2018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副主任、CSNS工程副经理奚基伟告诉调研组。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困难?”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玉台关切地问道。

 

“建设过程中还好,建设完成后的愁事倒是有两件。”陈元柏告诉调研组,根据规划,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可安装20台谱仪,目前只有3台在建,其余17个孔道都是空的。“这对散裂中子源是个巨大的浪费。我们希望能够多渠道争取中子谱仪的建设,积极培养用户,最大的发挥散裂中子源的作用。”

 

“还有一个问题。在国外,中子源都是和光源建在一起的,光源的用户广,可以与中子源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大装置的作用,但中国的散裂中子源却是孤零零的。”陈元柏认为,国家应在大科学工程的科学布局上多动脑筋,让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集群效应。“集群有利于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协同开展交叉前沿性研究。如果布局分散,设施间的协同效益和综合优势就无法充分发挥,对国家相关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都将是有限的。”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也很有同感。”调研组副组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津培表示,基础研究今后要更多地依靠大的科学装置,因此,基础科学研究的布局要更加多元化。“要认识到基础研究具有偶然性,不能因为有了一个引力波,所有的资金就都要投到引力波上。在基础科学研究的布局方面要充分考虑国家的战略需求与科研机构的自身需求相结合,要有一个均衡的布局。”

 

“这个布局应该是注重科学研究价值链的整体布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表示,在整个科学研究的价值链上,不仅有基础研究,也有应用研究,还有将来促进整个科技产业,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所以,对这一系列的价值链条都需要进行布局。“这个布局是需要有科学的、严格的评审程序,去发现哪些符合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刘建认为,在科学布局大科学装置的过程中,应加强协同,打破部门封锁和利益格局,加强军民结合,加强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区域科学中心建设紧密结合。“在项目建设中,不仅要关注建设数量,更要关注建设的质量和应用的效果。”刘建表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