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为生命筑就坚固的禁毒防线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推进禁毒工作社会化”调研综述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6-04-2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编者的话:

 

让毒品远离每一个生命体,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期待,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4月7日至15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孟学农,副主任陈学亨率专题组赴云南、广西两地,就“禁毒工作社会化”议题开展调研。期间,专题组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委员们不辞辛劳、积极建言。今天编发的稿件正是这次调研的成果之一,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全国政协常委、民盟广西区委主委刘慕仁撰写调研手记,敬请关注!

 

让毒品远离每一个生命体,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期待;让毒品远离人群,也是全国各级禁毒部门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让人人拒绝毒品,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焦点和努力方向。

 

4月7日至15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孟学农,副主任陈学亨率专题组一行,来到云南、广西两地,就“禁毒工作社会化”这个议题开展实地调研。专题组不辞辛苦,深入一线,行程千余公里。大家普遍认为:禁毒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禁毒宣传教育、戒毒康复、易制毒化学品行业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国家应调整相关政策,修订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发挥好组织、协调、指导作用,督促相关部门落实责任制,大力支持禁毒社会组织的发展,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广泛参与,提高禁毒工作社会化水平,形成禁毒工作强大合力。

 

堵截毒源,拒危于国门之外

 

实现全面禁毒,必然先从毒源截流入手。

 

世界上三大毒源分别是位于东南亚的“金三角”,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国交界地带的“金新月”,以及位于拉丁美洲的“银三角”地区,其中,“金三角”是危害我国的最大毒源地带。而云南和广西毗邻“金三角”地带,是境外毒品向我国走私内流的主要通道,处于全国禁毒斗争最前沿。

 

近年来,随着国际毒情形势严峻,云南、广西等地连续组织开展了多次禁毒行动。2015年,仅云南省就查破毒品违法犯罪案件2.26万起,缴获毒品23.3吨,其中海洛因7.6吨,占据全国缴获总数的79%。

 

“逢吸毒必查毒源,逢贩毒必查上下线”,这是来自云南、广西一线缉毒工作者的禁毒实况真实写照,也是专题组对我国边境禁毒工作的殷切期望。专题组希望,最大限度地斩断境外毒品的供给链和利益网,将毒源堵在国门之外。

 

但事实上,禁毒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一方面,国际毒品问题正处于加速扩散期,国际毒潮持续泛滥,境外毒品向我国境内走私渗透不断加剧,我国已进入毒品问题加速蔓延期。另一方面,我国吸毒人群不断增加,零星贩毒活动猖獗,毒品消费市场有扩大之势。

 

调研中,专题组明显感受到,建立国家层面的司法合作,尤其是与东南亚金三角区域缅甸、老挝等国家,签署司法合作协议,共同打击制毒、贩毒,是最直接的堵截堵流入境的途径。

 

“经过多次与缅方会谈会晤,2012年,我们在瑞丽建立了中缅禁毒警务联络官办公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长龚敬政向专题组介绍,2012年以来,德宏州先后与缅甸军、政、警开展禁毒合作,组织开展了129次中缅边境联合扫毒行动,有力地打击了跨国境毒品犯罪。

 

专题组认为,要从根本上堵截毒源,必须根除毒品种植,而完全根除种植,需要国家层面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在替代种植、经济贸易、司法往来等多方面深度合作。同时,对国际国内贩毒保持高压、严打严控态势,从毒源上禁绝贩毒、吸毒,进而净化禁毒环境。

 

此外,在调研期间,专题组还发现,在我国广袤的边境线上面临警力不足、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专题组认为,云南、广西禁毒工作者处于我国边境地区,肩负着边防、禁毒等多重任务,应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倾斜政策,以保障我国数千公里的国门线更牢靠、更安全。

 

加强宣传,唤起全民对毒品说不

 

拒绝毒品,关爱生命,要从宣传教育抓起。

 

委员们认为,只有全民参与,全社会重视,对毒品坚决说“不”,毒品才无处藏身,才能守护一方净土,洁净一片天空。

 

为提高群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禁毒斗争的浓厚氛围,云南、广西两地推进社区、学校、群团组织采取集中宣传、日常宣传、重点宣传等方式,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活动。其中,广西南宁、崇左等地还探索着网格化管理、志愿者宣传加服务的多种模式,逐步筑起了全民防毒、禁毒的思想防线。

 

专题组在肯定两地宣传工作的同时,建议继续强力推进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建立社会化的禁毒预防、宣传管理网络体系,激发放大禁绝毒品的正能量,引导戒毒舆论导向,营造“非处罚”的社会氛围。

 

调研中,委员们发现,我国吸毒人员出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已成为易染毒的最高风险群体。据介绍,云南省曾对1200名滥用合成毒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初次滥用合成毒品中最小的吸毒者仅为7岁,平均为20.08岁。而在2015年全国抓获的19.4万名毒品犯罪嫌疑人中,未成年人有3588人,18~35岁人员有11.5万人。

 

“这说明我国毒品预防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没有深入到青少年心里去。”云南省团委副书记赵国良向专题组直言,“尽管各地都广泛开展了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但宣传教育方式和内容太传统、死板,比如反复劝诫‘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但对于什么是毒品却很少介绍,青少年很难从中真正了解毒品的种类、成瘾机理和识毒方法”。

 

专题组同样认为,各地在禁毒宣传工作中,应改变生硬、呆板的恐吓宣传方式,更多地介绍毒品知识及其危害性。此外,还应加强有关毒品理论和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宣传涉毒、吸毒人员的心理问题,以利于更有效地开展禁毒工作。

 

戒毒禁吸:社会力量不可少

 

强制戒毒,预防复吸是禁毒工作中一个重点。

 

调研时,专题组先后走访了云南、广西等地一些医院等康复机构,了解美沙酮门诊禁毒实效,也走访了一些戒毒所和基层社区,调研基层组织帮助吸毒人员预防复吸、回归社会的情况。

 

南宁市西乡塘区北湖街道办利用网格化管理优势,协调联动公安、司法、教育、计生等29个单位部门成立了专业服务队伍,针对涉毒人员开展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与服务。云南一些还创办无毒社区,鼓励和发动基层社区、社会力量参与帮助吸毒人员戒毒,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这种变过去禁毒工作由专职人员独立管理为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禁毒工作常态化的模式,得到了专题组的肯定和表扬。

 

专题组也发现,强制隔离戒毒及社区戒毒处于法律监督空白状态,社区戒毒和强制戒毒隔离存在衔接不畅等问题。

 

“基层社区普遍存在专业执行机构,戒毒依托困难,社区执行力不强,对戒毒人员违反协议和再次吸毒受到的强戒两年处罚,致使复吸率居高不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幸福家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付培智告诉专题组,我国《禁毒法》中对于单位和基层社区禁毒失控的约束力,尚处于空白。

 

此外,在调研期间,委员们还发现戒毒场所医患比例严重失衡。“技术好的医生不愿意来戒毒所,技术差的医生也不想留。”云南省司法厅戒毒管理局局长施胜中说。他的建议获得了专题组成员一致认同: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解决戒毒场所医疗专业人才不足和工作水平不高等问题。

 

委员们认为,应进一步完善禁毒工作社会化法律监督体系,探索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将戒毒所管理、戒毒人员服务中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禁毒公益事业,形成禁毒工作社会化大格局。

 

一场场深入基层的走访座谈,一次次面对面的交流对话,让专题组在获得许多一手资料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孟学农表示:“面临毒情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社会化,努力在不断推进禁毒宣传教育全民化、禁吸戒毒工作多元化、禁毒执法规范化、禁毒管理服务信息化和禁毒工作法治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为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作出更大努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