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推进区域发展和精准扶贫双轮驱动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推进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专题调研综述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4-10-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79年前,红军长征在这里留下“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千古绝唱,今天一场没有硝烟的扶贫攻坚战在这里打响——这里,就是地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乌蒙山片区。

 

早在去年4月,全国政协民宗委调研组就远赴乌蒙山片区,就扶贫开发工作开展调研,并向中央提出意见和建议。牵挂不止,思考不断,今年9月17日至24日,调研组重返乌蒙山片区这片土地,深入工厂车间,走进农户校园,用8天时间重温这片热土,继续为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建真言、献良策。

 

扶贫“供给”把准需求“脉搏”

 

“加快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不仅是增进当地人民福祉的迫切需要,对实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出发前,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如是说。

 

乌蒙山片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贫困类型综合,是扶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可喜的是,《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和《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以来,乌蒙山片区减贫脱贫步伐加快:2011至2013年两年间,乌蒙山片区贫困人口由765万人减少至507万人,减少了25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8.2%降至25.2%。

 

穷!仍是成绩背后不可回避的现状。杜鹰建议,要加快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将扶贫资金真正花在刀刃上。

 

在调研中委员们发现,部分地方对民生改善与精准扶贫重视不够。调研组建议,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明确扶贫思路,完善相关考核约束机制,切实引导乌蒙山片区同步推进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加强监管,实现扶贫资金、项目安排、扶贫对象户、扶贫工作队及扶贫效果等工作的信息化和公开化。

 

国土资源部作为乌蒙山片区的联系单位,在片区启动后就派出多人深入当地开展挂职帮扶工作,并专门发了相关工作文件。“片区虽已基本划定,但一个片区横跨几个省,光靠‘片长’一家力量十分有限,需要相关单位形成合力。”调研组成员、国土资源部扶贫办主任刘苿的困惑引起调研组成员的广泛共鸣。

 

“可以从国家层面,由片区联系单位牵头,相关省区合作,建立完善片区跨省协调机制,成立乌蒙山片区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推动片区经济社会建设深度合作。”全国政协委员王伟建议。

 

啃下交通这块“硬骨头”

 

近段时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大坪乡底古村的蚕农李龙华经常到村口瞧一瞧修路的进展。再过两个月,他家门口那条羊肠小道终将变成几公里长的平坦大道。

 

乌蒙山片区交通闭塞之痛,调研组一路体会最深。委员们看到,近年来乌蒙山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空前加大,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差距仍然较大。片区交通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县、乡、村公路等级低,部分自然村不通公路。

 

值得欣慰的是,按照片区规划,一批重大铁路、公路、机场、航运项目如今正在加快建设,未来将形成“四纵两横”综合交通网络。“路通了,区域发展这盘棋才能活,这里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特色产业才能真正走出大山”。杜鹰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对乌蒙山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通省、县际断头路,实现区内县(市、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努力把乌蒙山片区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大通道。

 

让教育阻断贫困延续

 

“为供子女读书,很多村民迁到县城或者更远的地方打工;有的小学一个班六七十个学生,两个人的课桌挤三个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缺乏,生活非常不便……”所到之处,当地干部无不忧虑地表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制约了贫困山区教育水平发展。

 

“扶贫开发,产业是重点,交通是关键,教育是根本。”杜鹰一再表示,要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重视“硬件”开发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教育发展。他建议,因地制宜扩大寄宿制办学规模,进一步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保障贫困山区青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乌蒙山片区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全国政协委员朴英关注的重点。结合调研感受,她建议针对乌蒙山片区实际,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调整,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加快建设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

 

22日下午,凉山州喜德县拉克乡幸福村的一户农家院里,几位青年正拿着电焊枪操练得不亦乐乎,30多位村民坐在后面,边看边做笔记。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喜德县以各个行政村为单位,把培训用的设备、技师“请进”农村,采取“打游击”的形式,方便村民就近学习技能。这种创新的培训模式得到调研组的一致赞同。委员们纷纷表示,乌蒙山片区不仅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宽贫困群众的就业门路。

 

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一直十分关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他认为,乌蒙山片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加强民间文化、民族手工业、民族建筑等特色专业建设,培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

 

以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扶贫开发

 

毕节核桃、昭通苹果、凉山马铃薯……一路走来,调研组欣喜地看到,乌蒙山片区利用自身条件,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转变传统耕作物种和耕作方式,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虽然目前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已有基础,但尚未形成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地方领导干部的困惑正是调研组不断思考的问题。委员们一致认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应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驻会副主任晓敏说,乌蒙山片区要立足资源优势,整体、系统地规划设计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特色产品生产、产业上下游延伸、品牌化建设为重点,形成产业链条。

 

“可以积极扶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特色种植养殖业生产基地,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全国政协委员李玉玲认为,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加快推动科技对特色农产品的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畅通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金融扶贫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也许是乌蒙山片区脱贫致富的‘灵丹妙药’。”杜鹰认为,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和贴息范围,提高贴息比例,延长贴息期限。

 

一路走来,让调研组深受感动的是,乌蒙山片区百姓在逆境中的乐观和坚强。“随着乌蒙山片区扶贫整体攻坚战的打响,到2020年能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这是这片贫瘠土地的希望,也是委员们共同的心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