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选登

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895号


案    由:关于加快培养高级技工人才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研究办理
提 案 人:崔琳
主 题 词:
提案形式:
内    容:
     近年来,在人才供求关系链条中出现了一个薄弱环节,即高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许多企业因为缺乏高级技工人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必将对我们的技工队伍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级技工人才队伍事关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大局,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为此,建议:    

    一、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技术工人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组织"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优秀技术工人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学技术成才光荣"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尚,使高技能人才同科学家、工程师一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

    二、重视加强高级技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到人才发展规划之中,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纳入工作考核指标,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确保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三、切实加大高级技工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学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作用,依托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职业学校或企业集团,同时,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积极参与,有计划地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高级技师培养基地。加大与国外职业培训机构的交往与合作,引进外国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各方面培训机构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训,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新格局。

    四、努力提高级技工人才的待遇。指导企业制定与技能水平挂钩的企业工资制度以及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高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受聘在相应技术岗位上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中级技工可分别享受本单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人员同等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对有特殊贡献的技能人才给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企业可把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坚和技术改造中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提取一定比例奖励个人,将技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逐步增加技能人才的工资收入。

    五、逐步建立高级技工人才库。按照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要求,建立高技能人才库。面向社会搜集高技能人才信息,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中的突出作用,做好高技能人才资源的储备与综合开发。建立市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流动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合理配置。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都要开设高技能人才服务窗口,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交流搭设服务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提出了"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决策,因此,我国亟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一大批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人的创造潜能的关键期。但是,我国在创新型人才体系构建上对基础教育关注不够,表现在:

    1.对创新体系与基础教育的关联认识不够

    目前,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高端,即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联,至于与基础教育的关联则尚未引起充分关注。实际上,一个人的创新潜能,包括知识、能力、思维、心理,意志,人格早在青少年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在开发学生创新潜质与实践能力方面基础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亟待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质开发的基础教育系统。

    2.在教育过程中对具有优秀资质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不够

    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优秀资质学生将是未来各类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但现有教育过程不利于资优生早期创新潜能开发,主要表现在智育上,仅以学科竞赛成绩作为判断资优生的关键标准,关注他们的创造潜能不够;在德育上,仅以行为规范作为主要标准,重视他们的人格品质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不够;在学科设计上,切合资优生创造潜能发展需要的课程支撑不够,在教师方面,教育观念、知识与方法陈旧,教育评价落后;在环境上,缺少对创新潜质开发的支持政策与措施。

    尽管我国新教改方案已经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但相应的操作体系还远未跟上。如创新人才的分类还不清晰,相应的创新素养要求与指标研究还不够,使得基础教育在操作过程中很难科学地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创新潜质。此外,现行的高考制度,对于如何有效选拔具有创新潜质学生的导向性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

    为此提出下述建议:

    1.建议国家确立一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验基地

    经验证明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建议在教育资源和资优生相对集聚的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验基地,围绕"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早期基础"这一课题构建学校自身的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进行多方面的探索。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从多视角开发资优生的创新潜质。同时,重视学生的道德与意志品质的培养,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为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培养做出示范,为培养我国精英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2.建立对具有不同创新潜质学生的激励机制

    要创建政府、学校、社会、家长等多方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基础教育能切实成为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基础。不同类型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创设培养学生创造潜能与创新精神的各具特色的载体;建立对具有不同创新潜质学生的激励机制,将各种创新性指标融于高考制度改革当中,让高考制度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关注学生创新潜质开发等方面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3.制定有力、可行的配套措施。

    建议制定有力、可行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为实验学校,实验学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比如,师资配置、课程设置、教材设置、升学考试、大学录取、奖励和激励等。

    4.建议成立由大学、中学、教育研究、科学研究机构,教育部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共同研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5.建议设立国家创新人才基金,吸纳各方面资源,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来源:大会提案组
备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