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选登

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327号


案    由:关于治理淮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水利部研究办理
提 案 人:李卫华 吴春梅 穆可发 慧深 尹卓 夏涛 侯露 后力 李宏塔
主 题 词:水利
提案形式:联名
内    容:
    1991年加快治淮工程进展以来,尤其是19项骨干工程的实施,对2007年防洪所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问题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灾害依然频仍,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于淮河流域的人口约占全国的1/8,人口压力不断增加,人与水争地矛盾突出,对流域的过度开垦导致湖泊、湿地不断缩小,森林覆盖率逐渐降低,生态环境曰趋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流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二、水土流失严重。从各地监测资料分析,每年全流域上游因泥沙淤积造成100~150口山塘报废,山区河道每年河床抬高5~10cm;近十年来,有200座小型水库变成了沙库。1982年、1991年与1956年相比,同一水位王家坝站淮干河道泄洪流量下降约16~20%。沂河每年有200-500万吨泥沙进入主河道。北汝河汝阳大桥1964年建成时泄洪流量5000m3/s,后来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目前泄洪流量不到2000m3/s,泄洪能力减少60%以上。目前淮河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潜在的威胁越来越大。
    三、淮河流域内涝严重。从目前情况看,相比于蓄洪,内涝所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而这往往不被注意。淮河流域的平原洼地涝灾依然严重,局部涝灾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关门淹”现象非常严重。沿淮洼地和分洪河道蓄洪、内涝长期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成为流域民众挥之不去的苦涩记忆。此外,受季节的影响,淮河流域降雨大多集中在六七月份,其他时间降水很少,与防洪一样,抗旱任务同样十分艰巨。
    四、淮河支流的治理相对薄弱。淮河支流众多,支流的治理严重滞后,造成流域水系不能畅通,难以解决旱、涝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防洪、灌溉、航运等诸多问题。
    2008年1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工作结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到淮河治理时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淮河治理取得了显著成就。要坚持把淮河治理摆在重要位置,贯彻蓄泄兼并的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实施治淮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淮河流经豫、鲁、皖、苏四省,淮河流域的人口与耕地面积约均占全国的1/8,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地和粮食主产区。淮河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抓出成效。我们恳请国家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切实把淮河综合治理摆在重要位置,全面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为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为此,我们建议:
    一、重视加强淮河流域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增加淮河上游森林植被覆盖率,有效地防止泥沙流失淤积河道,以保障泄洪时河水畅流和增加河体容量。要认真解决围垦湖泊的问题,缓解人与水争地的矛盾。
    二、把淮河支流的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淮河支流众多,是淮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来,国家治淮的重点是干流,对支流的治理重视不够。根治淮河,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继续抓好淮河干流治理的同时,有计划地治理好淮河支流。这样不仅能大大减少汛期因大面积内涝造成严重损失,也能有效解决流域农田灌溉和航运等诸多问题。
    三、抓紧实施淮河流域低洼地改造工程。据统计,仅安徽沿淮就有常受涝灾的低洼地约34.5万公顷。淮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大区,沿淮的县由于常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多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面对频繁的旱涝灾害,排灌不畅,交通不便,加剧了灾害的程度。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把淮河流域低洼地排涝和改造作为淮河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尽早规划立项,投资建设排涝设施,支持沿淮各地有序实施低洼地改造,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宜耕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发展适应性农业,以有效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尽快使沿淮人民脱贫致富。

来源:大会提案组
备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