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下好“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这盘大棋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考察综述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12-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三楼的危重病房,陈设和普通的病房没什么两样,唯一特别的是,病床前摆放着两个电子屏幕。

 

11月15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率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考察组走进这里的病房时,一位因肺炎引发心肌损伤的小朋友正坐在病床上接受治疗。

 

“通过这个视频系统,能连线北京儿童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办公室,请那边的专家就诊。”病房里,医院负责人一边操作一边介绍,很快,考察组就看到北京的几位医生出现在屏幕上。

 

2015年,北京儿童医院正式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两者在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这让许多患者免去了进京求医的奔波辛苦。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级的医疗服务,正是近年来京津冀开展众多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医疗服务合作的初衷。

 

11月14日至16日,王正伟率“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考察组先后赴北京、河北、天津考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从重大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努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从此驶入快车道,从制定规划、统筹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到全面推开区域内医疗协作,如今都有了显著的成果,考察组每位成员都能感受到这三个“近邻”携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对照中央的要求,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还面临哪些瓶颈?怎样解决?这是考察组特别关心的问题。一路走来,大家一直在思索和探讨,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互利合作、培养内生动力……委员们提出的建议饱含着温度,凝聚着他们对下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盘大棋的期盼。

 

把握准确定位

 

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在考察组与国家相关部委及北京市政府座谈时,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刘宇南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北京市71%的三级医院集中在五环内,部分专科医院外地患者比例高达70%以上,由此形成的就医流动人口日均估算约达70万人,加剧了北京中心城区人口、交通、环境资源承载压力,也使患者就医负担更加沉重。而在河北,每百万人口拥有三级医院数只有北京的1/5,医师数、床位数也都相距甚远。”

 

差距催生了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部署。

 

考察中委员们看到,北京和天津的优质医疗资源正在向河北一些资源薄弱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我们严控北京市区中心城区及五环内的新增医疗资源,对有关医院扩建项目和床位增加予以严格把关,并创新机制,全面推开区域内医疗协作工作,有300余家河北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京津医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副司长齐贵新介绍说。

 

让考察组感到欣慰的是,京津冀在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卫生监督、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采供血保障等公共卫生领域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协同发展,而且,三地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从天安门向东直线距离约30公里,就是河北省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城镇之一——燕郊,这里聚集着数十万在北京工作、被称为“城市候鸟”的人。2015年,为了提升北京周边节点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北京—河北燕达医疗合作项目”在位于燕郊的燕达医院落地。

 

显然,在距离北京最近的燕郊布局医疗资源,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缓解北京大医院就医压力的举措之一。

 

11月14日下午,考察组来到这里,看到了燕达医院现代化的大楼和宽敞舒适的病房。“我好几年前就来过燕达医院,那时候就希望这里能引进北京优质医疗资源,解决医保异地报销的问题,如今都实现了。”吴明江委员颇为感慨。

 

今年,北京居民在燕达医院就医,已经可以直接刷北京医保卡结算,医院大厅为北京患者开通了专门的挂号窗口。现在,燕达医院通过与北京市合作,定期邀请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专家来坐诊、会诊,并邀请朝阳医院的管理层和医疗团队参与医院团队建设。以前做不了的大型手术现在可以做了,三年前“门可罗雀”的燕达医院,如今日均门诊量大幅增加。

 

在这里,医疗资源的充分“激活”与利用还带动了养老产业的发展,依托燕达医院和养护中心,燕郊一带的养老产业开始发力。

 

从燕达医院出发,走过景观河上的小桥,便进入了养护中心,在这里,考察组看到一幢幢漂亮的花园式洋房。据了解,里面设有医疗护理站,可以就常见的慢性疾病,为中心内的老年人提供诊疗服务,旁边的燕达医院还设有专门的老年病科,老人在这里住,看病就医很方便,目前已经有1000多位老人在此居住,大部分来自北京。

 

考察组了解到,除了北京—河北燕达医疗合作项目,北京和河北两地卫生计生委还确定了北京和张家口、曹妃甸、承德、保定等其他4个医疗合作项目,旨在促进北京周边部分城市和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实现就近就医,合理分流河北、内蒙古等地的病人,缓解北京城区医疗机构的压力。

 

现在,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局限,从区域发展全局中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这是三地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共同面临的思考题。“三地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准确定位”,曹洪欣委员认为,应尊重市场规律,立足各自资源优势进行协同整合,加强顶层设计。

 

“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要注重提质增效,不能削弱首都的核心功能”,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秋俭认为,当前,北京辖区内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也并不平衡,“看病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她呼吁通过“一核两翼”的协同互动发展,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核心功能,让北京居民更好地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看来,京津冀也存在群众的就医需求与医疗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布局,尤其要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和薄弱地区。“我们要好好想想,落实十九大精神,自己能做什么?”赵平委员认为,北京、天津、河北就要“大手牵小手”携手前行,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

 

“三地的协同发展一定要分层次”,林嘉滨委员认为,不是每个地方都需要建那么多的三甲医院,要依据各地人口情况布局,科学做好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实施与考核,医疗资源的布局主要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来实现。

 

培养内生动力

 

自2015年5月被北京儿童医院托管后,保定市儿童医院门口加挂了一块“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标牌,吸引了很多关注的目光。

 

这种医院托管模式到底能不能打破地域藩篱,更好地服务三地患者?11月15日,考察组走进保定儿童医院宽敞的门诊大厅时,心里是有着问号的。

 

好在,眼前的一切并没有让大家失望。

 

北京儿童医院派到保定儿童医院的负责人介绍,托管工作开展以后,北京专家到保定出诊、会诊、查房、开展手术和讲课已成常态,考察组看到的视频诊断系统也是其中一项合作内容。“每年来这里的北京专家达800多人次,托管后,有20多种以前难以诊断的疑难病种也可以在本地处理了。”医院负责人说。

 

“请专家团队来一趟,成本不低,成本和产生的效用之间是不是成正比,这需要好好考量。”刘迎龙常委如是说。“最重要的是能帮助当地培养中青年医疗骨干和医疗团队。”对此,范利委员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什么是好的合作模式?在黄洁夫看来,两家之间要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师生关系”。

 

简单地派专家过来看几个病人,做几台手术,这种合作早已被证明意义不大,对此,保定儿童医院也有清醒的认识。医院负责人介绍,北京来的专家团队主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传帮带”带动医院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医院将2017年定位“培训年”,通过强化训练等多种方式对医生进行带教。而对于合作的大医院而言,他们也能从中获益,因为,让疑难重症患者能有更方便的途径就诊,有利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合理分流患儿。同时,异地院区也有利于多中心科研项目的合作与开展。

 

“好医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林嘉滨认为,医院应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更需要形成相应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一个好医生的成长至少要10到15年。

 

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有一个成立刚刚一年的京津冀(环渤海)甲状腺癌诊治联盟,这一联盟的成立旨在改善目前国内甲状腺癌诊疗水平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通过定期向周边地区提供远程会诊、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等方式,把优质诊疗资源、临床技术辐射到基层,由点带面地推动环渤海地区诊疗水平实现“高原”式发展。

 

11月16日,在这家医院的一间病房内,考察组见到了来自河北唐山的女患者小方。“我听人家介绍说这里的水平挺好就来了,医保报销也很方便,在老家备个案,在这里住院就可以直接结算了,不用等着回去报销。”跟考察组说话时,刚做完手术的小方脸上露出了微笑。

 

去年成立之初,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牵头,参与的有京津冀10余家医院,短短一年,联盟成员已扩大到57家,作为国内首个甲状腺癌区域化协作团体,它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专科联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因为专科发展难度高。”张澍委员说,“这有利于填平河北的医疗‘洼地’”。

 

人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池慧委员的看法,“短期发展靠项目,长期发展要靠人才”,池慧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最重要的是激发内生动力。吴明江建议在业务领域实现组团式对口协作,“三地可持续发展需要互相取长补短,对口支援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促进。”吴明江说。

 

一路上,考察组总听人提及“虹吸效应”这个词,由于京津冀内部差别大,北京凭借首都的区位优势汇聚高端资源,使得相邻的城市人才流失和产业转型受困,医疗卫生领域也是如此。对此,张勉之委员认为,出现“虹吸效应”是正常现象,最重要的是提升医学教育水平,并有相应的政策留住优秀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中包括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考察中,雄安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路径也是委员们特别关心的话题。11月15日下午,考察组来到雄安新区的安新县,眼前的湖泊和沃野让人心旷神怡,这张白纸上将绘就一幅怎样的雄伟蓝图,大家都满怀期待。

 

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医疗卫生功能外迁的重要承载地,10月,北京已有4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支援单位赴雄安新区实地开展对口支持。齐贵新告诉考察组,雄安还计划建设一个国家级医疗中心项目,这个平台将集聚方方面面的优质医疗资源,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上作出新探索。

 

赵平认为,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雄安也应该“复制”这一优势,“像美国休斯敦一样,并非经济重镇,却聚集了全世界顶级的医疗资源。”黄洁夫则建议,雄安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规划一定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引进医疗资源带来的水土不服。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有着光辉而美丽的前景。在雄安,考察组特意照了一张合影,委员们期待着若干年后在这里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新城,也看到京津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气象。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