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委员和专家们从各个方向谈“推进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改革”,却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重要前提。
“保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底线。”来自河南农业大学的张全国委员在提到价格支持政策改革建议时,首先明确了“底线”,“调整优化主粮品种结构,要大力选育适宜机械化耕作、水肥高效利用的高产稳产品种。”他认为,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才是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优质、专用、特色品种,满足人民群众营养健康、质量安全、风味多元的消费需求。”
这种对于粮食安全的认识,也是李成贵委员的发言重点。他建议提高对粮食安全的认识水平,“现在粮食问题的逻辑起点,是因为多了,出现了显而易见的结构性过剩。”他建议,解决粮食运行中的问题,“应遵循动态的辩证逻辑,而非静态的形式逻辑”。
“科技是改变农业最重要的力量。”他进一步阐明观点,作为一个完整的现在经济体,要想办法应对好过剩,解决好结构性难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利用,统筹配置保育利用山水林田湖草,实现农林牧渔均衡发展,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树立正确的粮食安全观,还要为粮食安全做好预警和判断。在李世杰委员看来,健全粮情监测预警机制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实施“粮安工程”的重要内容、确保粮食市场稳定的重要举措。
如何打造粮食市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李世杰建议,完善部门协调机制,成立粮食监测协调小组;建立粮情分析专家会商机制,提高粮情分析质量。
此外,“还要综合利用新兴技术,建立快速通畅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与应急保障体系的衔接。”在李世杰的粮食安全预警构想中,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流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智慧粮食”建设,无疑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