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党派工作

让海上丝绸之路迸发耀眼的光芒
——台盟中央2017年“构建开放合作平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党派大调研综述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11-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7年4月中旬,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杨健率台盟中央调研组,分别在浙江杭州、宁波、舟山和义乌开展大调研,围绕“构建开放合作平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主题开展调研探讨,为“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建言献策。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自此,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

 

伴随着我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正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而“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如何,面临什么困难,又该如何突破,成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关注重点。

 

2017年4月中旬,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杨健率台盟中央调研组,分别在浙江杭州、宁波、舟山和义乌开展大调研,围绕“构建开放合作平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主题开展调研探讨,为“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建言献策。

 

■“一带一路”的浙江元素

 

4月19日,杭州,金鳞戏水,紫萼飘香。随着林文漪率台盟中央调研组乘坐的航班在杭落地,台盟中央2017年度大调研就此展开。

 

在杭州期间,调研组走访了阿里巴巴、网易考拉等浙江有代表性的跨境电商企业,以及梦想小镇、之江文创园等创业园区,并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了解浙江经济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以及浙台经贸合作等情况。

 

“台盟中央今年的大调研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助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行动,希望通过参政党的渠道,促进浙江进一步开放发展、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服务国家战略。”林文漪在出席调研组与浙江省委、省政府举行的座谈会上如是表示。

 

为什么是浙江?

 

浙江地处南北海运大通道的交汇处,对外人文交流历史悠久,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一带一路”沿线尤其是中亚、中东欧国家对日用消费品的需求量极大而其自身生产供给能力较弱,浙江的日用工业品产业和市场发达,与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供需互补性。上述优势资源,昭示着“一带一路”实施和推进中,浙江元素必不可少。

 

“台盟中央选择在浙江的实地调研,就是按照习总书记历次讲话精神,重点聚焦融陆上、海上和网上于一体的开放合作体系建设情况。”台盟中央宣传部负责人表示。

 

在台盟中央看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拓展国际发展新空间、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而浙江作为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经济大省,具有独特的陆海一体优势,推进东西双向开放,实现双向融入,成为连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大通道。

 

为使调研取得实效,正式调研前,台盟中央先后于4月上旬和中旬,由杨健和台盟中央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宋焱分别带队开展两次预调研,与浙江省发改委、商务厅、海港委等省直部门座谈交流,研讨确定调研切入点和总体安排。

 

此后,台盟中央政研室在此基础上,先期深入杭州、宁波、舟山、义乌等地,调研了解初步情况,进一步聚焦调研重点,为正式调研摸底探路。与此同时,台盟中央还组织全盟15个地方组织参与课题,结合本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关情况,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切入点,开展自主调研,并专门制定了大调研课题总体实施安排,指导地方组织开展调研。

 

“台盟这次大调研重点聚焦沿海,希望能了解以浙江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在构建开放合作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做法与经验,分析共性问题,为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台盟中央宣传部负责人表示。

 

■亟待破除信息、人才瓶颈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缺少的战略支点,浙江的融入过程,为全国战略的推进提供了鲜活样本。

 

调研组看到,浙江立足地理区位的优势、创新开放的红利和民营经济的特色,着力推动自由贸易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平台建设,并进一步谋划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为主线,将各个开放平台有机地串连整合一体,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综合性、互联互通、开放合作的支撑体系,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经验。

 

向东行,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浙江以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为支点,联通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畅通内引外联的海运通道。同时,以保税燃料油供应带动油品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大宗商品交易体系。浙江在国内首个实现全省海港一体化,统一调配全省海港资源。

 

2016年,宁波港与舟山港整合第一年,货物吞吐量就达9.22亿吨,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突破9亿吨的大港。

 

值得一提的是,港口出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集装箱量占到总集装箱量的60%。依托港口贸易,宁波设立了“海上丝绸之路”航运经济指数,并已被国内外千余家航运企业采用,提升了港口影响力。

 

然而,调研组在实地走访期间发现,由于沿江沿海涉及省份众多,加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跨地区、跨行政层级协调难度较大,服务中心功能目前还很单一,在推动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江海直达船舶使用推广、沿海沿江口岸监管互认等方面还存在很大拓展空间。“比如,在信息平台接入方面,目前长江经济带沿线港口只有马鞍山港等几个少数港口接入。”

 

此外,航运人才特别是海员需求缺口较大。由于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缺乏,海员长时间在海上工作生活,待遇不具备比较优势等原因,舟山本地之前从事海员行业的渔民很多都已经转行。

 

浙江正在推进建设的义甬舟开放大通道,通过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种联运方式,实现沿海和内陆的联动,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引擎。基于此,其沿线的舟山、宁波、绍兴、金华、义乌等地,应该是浙江省开放平台能级最高、空间最为集中的区域。但调研组发现,囿于省级战略规划的空间不高,加之涉及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县级市等多层级,在项目立项、资金、土地利用等要素协调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调研组建议,国家尽快出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规划,在现有明确区域特色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明确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份以及港口、自由贸易区、国家级新区等重要开放合作平台的主要任务和支持政策,从而更好实现各个国家级乃至省级重大开放开发平台的协调一体。此外,国家相关部门还要通过定向订单培养、人才引进以及适当提高海员薪酬待遇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海运人才的教育培养,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市场贸易还需市场机制来调节

 

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进转型升级方面,浙江义乌先试啼音。

 

3年前,一条名为“义新欧”的铁路连接起中国与西班牙,延绵上万公里。它满载着“中国制造”,吹响了义乌融入国家战略规划、打造“新丝绸之路新起点”的号角。

 

实际上,自从2013年底“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义乌就开始谋划“一带一路”的落地。调研组驱车由义乌火车站至义乌国际商贸城,随处可见“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标语,以及义乌的新名片——“新丝路新起点”。

 

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拥有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经济外向度达65%以上。有1.3万名外商常驻义乌,日客流量20万余人次,年出口65万个标箱、170多万种小商品。没有自然资源和交通便利优势的义乌,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小商品集散地,靠的就是积极投身改革,“先人一步”兴商建市。义乌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中欧班列是对接国家西进战略,打通亚欧物流贸易大通道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内开行城市已达28个,线路51条,到达欧洲11个国家的29个城市,2016年开行列数达到1702列,包括浙江的义新欧,以及蓉新欧、渝新欧、汉新欧等知名品牌。

 

在向西联通陆上丝绸之路方面,浙江以“义新欧”班列为平台,突出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特色,大力推动陆上贸易畅通。班列集聚苏、沪、浙、闽、粤等8个东部沿海省份货源,将近2000种“中国制造”商品出口至沿线国家。据统计,全球3个玩具中就有1个从义乌卖出。

 

但在闪耀的光环之下,仍掩盖不了短板的尴尬。调研组在走访中了解到,中欧班列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一直存在为争抢货源竞相压低运价,无序竞争导致运营成本高、境外线路重合使得运力浪费等问题,仅仅依靠政府补贴不易长期维持。同时,出口货物满载,但回程货源少的矛盾比较突出。

 

去年4月,乌鲁木齐作为西部方向的集结中心,开始对全国各地“中欧班列”及其返程班列集结班组作业。“乌鲁木齐集结中心的运营经验可以为整个‘中欧班列’的国内统筹优化提供借鉴,推动‘中欧班列’进一步优化发展。”为此,调研组建议,切实发挥最新成立的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统筹整合国内已开通的各条中欧班列,减少并规范地方政府补贴行为,更多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探索提供贸易规则的中国方案

 

建设网上丝绸之路,有助于缩小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间的数字鸿沟,释放数据红利,全面助力“一带一路”深入推进。

 

调研组看到,浙江省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平台,培育了较为完善的电商产业链和生态链,将中国制造产品推广至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据统计,2016年,仅杭州就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近500亿元,其中出口400亿元,占杭州外贸总出口达到13.2%。比如,阿里巴巴国际站贸易电子平台,通过向海外企业推广国内供应商的产品,每天有近30万笔的询盘订单在平台上产生,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成为国内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全球贸易的有效途径。

 

调研组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浙江一些电子商务公司自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平台,实现销售额数几十亿元的同时,还带动了全国千余家产品供应商实现转型。

 

“通过调研,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习总书记指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正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调研组表示,以浙江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立足自身特色,探索出一系列有益做法,很多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不过,调研组仍希望地方政府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的立法规范。“比如,在杭州部分基层法院开设电子商务网上法庭的有益实践基础上,切实推进新设立的杭州互联网法院建设,探索领先于国际的互联网审判方式与司法运行体系。”

 

调研组认为,跨境电商以“互联网+跨境贸易+中国制造”的新模式,成为外贸出口增长以及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国家可从政策上继续大力引导与推广这种有利于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的模式,将制造企业优秀的生产工艺,与品牌电商的互联网优势和大数据资源有机结合,助推制造业互联网+的转型升级,实现更多优秀的中国制造直接面向国内外消费者。“应该鼓励国内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模式等海外输出,实现在监管服务、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作,使我国能够成为全球贸易规则、特别是跨境电商规则制定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调研组在其调研报告中如是表示。

 

■让台资企业共享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赋予浙江等沿海省份的机遇和历史使命,在明确自身定位和角色的前提下,台资企业将如何依托沿海区域优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台盟中央认为,浙江以浙台经贸合作为平台,走出了一条“台湾元素助推浙江转型发展,浙江市场拓展两岸合作空间”的开放发展之路。在中央对台大政方针指引下,浙江充分发挥浙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着眼台湾信息科技、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产业与浙江“八大万亿产业”的契合点,构建了“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浙台经贸合作区”的平台体系,为台资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祖国大陆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但调研组了解到,大陆台资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意愿高但路径少。原因在于台企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多,也缺乏相应渠道获得有效的信息。况且,目前参与“一带一路”的大陆台资企业数量较少、层次较低。“浙江是台商在大陆投资兴业的热选地域,也是台商聚集区。”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张宁认为,在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站在国家和全局的高度,重视台资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使其能分享这块“蛋糕”,分享带来的福利和荣耀。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也接触了一些台资企业,他们十分愿意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青年台商、二代台商,很多是毕业于大陆院校并扎根大陆的,对国家战略的认知度和投入积极性较高,可以进一步支持他们共享‘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台盟中央政研室负责人表示。

 

调研组建议,结合大陆台资企业产业特点和转型升级需求,有针对性地编制、梳理投资指导目录,进一步细化对投资项目、园区和平台的指导。“还可进一步发挥大陆台资企业协会的作用,通过举办台资企业参与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支持台资企业了解国家‘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台盟中央政研室表示。

 

调研组也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台资企业由东部沿海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助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根植大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