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委员会

连点成线、以点带面 谱写党群关系新典范
——广西凌云县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11-0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内容提要】

 

今年全国政协把“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作为重点协商议题,切实发挥政协履职优势和职能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闫冰竹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广西百色凌云县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广西百色凌云县是国家认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通过区、市、县三级大力推动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挂点联系,创新打造了以沙里村弄怀屯、弄利屯和苦岭坳等为典型的扶贫示范点,累计扶贫开发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实现了整体脱贫,弄怀屯、弄利屯、苦岭坳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基础,形成了连点成线、以点带面的生动局面,谱写了党群关系的典范,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放大效应。闫冰竹委员建议,进一步总结凌云县扶贫开发的典型经验,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激发脱贫致富的动力,加快扶贫改革的探索,转变扶贫攻坚的思路,加大社会帮扶的力量,加强金融扶贫的力度。

 

2017年9月12-14日,我赴广西百色凌云县围绕脱贫攻坚进行实地调研,面对面听取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的意见,深入扶贫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调研中的很多场景感人至深,非常有收获、有感悟、有成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广西凌云县扶贫开发的基本情况

 

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县域面积205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3.3%,素有“九分山半分水半分地”之称,辖4镇4个瑶族乡,居住着汉、壮、瑶三个主体民族,全县总人口22.5万。凌云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为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致贫因素多元叠加,特困区特征十分显著。

 

凌云县在广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是一个很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县份。一是扶贫的历史长。早在1984年,凌云县就被国务院划定为特困县。2012年,国务院对国定贫困县进行重新调整,凌云继续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二是扶贫的条件差。凌云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山地占总面积的96.6%,大石山区占40%,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扶贫的任务重。凌云县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当时还有接近六成的人民群众、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线下。这种现实状况下,凌云县要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难度会更大,付出会更多,需要党中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的高度关注,需要凌云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也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凌云地区改革式扶贫工作,百色市委、市政府和凌云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层层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发展机遇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从2012年开始,凌云县以改革创新精神逐年滚动制定详细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指标涵盖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人口减少数量、产业扶贫项目数等,每年都超额完成指标。2016年,凌云县通过精准识别,全县有贫困村53个,建档立卡户11350户、贫困人口48516人,贫困发生率21.9%。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全县实现7个贫困村脱贫摘帽,4206户、18409贫困人口在国办系统中勾选脱贫,超出任务数6808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1.9%下降至13.7%,并通过了百色市、自治区两级脱贫摘帽核验组的核验,全面完成当年脱贫攻坚任务。特别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挂点联系,创新打造了以沙里村弄怀屯、弄利屯、苦岭坳等为典型的扶贫示范点,累计扶贫开发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实现了整体脱贫,并形成了连点成线、以点带面的生动局面,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放大效应。

 

沙里村弄怀屯示范点的典型经验

 

沙里村弄怀屯位于大山腰,是一个纯背陇瑶族屯,不通公路,肩挑马驮是村民的主要运输方式。2012年以前弄怀屯有居民30户156人,劳动力76人,正式党员3名。由于耕地少,主要经济来源靠传统的零星种养和劳务输出,2011年人均收入仅1200元,贫困状况十分严重。30户群众的住房均属危房,一部分还居住着茅草房,居住条件非常差,“无水无路无土地,木棚四面透寒气”是昔日弄怀瑶寨的真实写照;缺粮食、住房差、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求医难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2011年3月,由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新建亲自挂帅,明确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挂点联系帮扶沙里村并到弄怀屯调研后,决定把弄怀屯作为新农村核心屯建设。目前,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效,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形成了许多典型的经验和做法。

 

(一)弄怀屯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春,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全力推动下,市、县、乡党委政府和本屯百姓一道同心协力新建弄怀屯。此项工作得到了驻桂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与慷慨解囊,投入资金543万元,工程耗时一年,新盖村民住宅楼,新修公路巷道,新建文化休闲操场、人畜分离养殖小区、产业发展基地、村民活动楼、红军亭、感恩亭、水柜、路灯、宣传栏、瑶山美崖刻以及寨门石刻等公共设施。如今,屯内道坦池清,屋新楼靓,格局井然。群众勤劳上进,文明而有为,弄怀焕然一新。一是新。新房子,新学校,新道路,新操场,从村容村貌到大人孩子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二是美。每一栋房子既有统一规划又各具特色,再加上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大石山里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是净。村里建好了排污沟、沼气池、蓄水池,配备了环卫设备,开展了环境整治,每一个地方都干干净净,完全可以作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一个样板。现在村民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原来靠雨水露水囤积的饮水处依然保留,并刻上“思源”,以铭记贫穷历史,感恩党的领导。弄怀屯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

 

(二)弄怀屯的经济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基础。水利方面,建设完成水柜9座,总容水量为2700立方米,过滤沉砂池4座,集雨场500平方米;安装管网4487米,安装中央滤芯器30台,水龙头60个,完成投资95万元。解决了弄怀屯饮水难的问题,为弄怀屯人畜以及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用水保障。产业方面,一是弄怀屯豚狸养殖点2012年11月引进种苗300组900只进行饲养,到2013年年底,发展到9000只,新增出栏1000组,销售收入16万元左右。养殖户均收入2.3万元,人均增加收入6000元。二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有13户通过沙里大坝水田麻鸭养殖和2户通过豚狸养殖、山羊养殖来发展农家乐。学生就学方面,2011年,弄怀屯因为贫困,当时仅有的28名学龄儿童面临着失学、辍学的现象,区党委组织部扶贫后,对这28名小学生进行一对一贫困资助,并将他们从山上接到山下镇中心校舍免费就读,28名学生成绩优良,品德优秀。目前全屯有居民31户145人,劳动力82人,正式党员6名。在校学生42人,智力脱贫保障了弄怀人民真正脱贫发展。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养殖,有技术外出务工人员68人,有2人通过创办公司年收入近30万元,该屯就务工纯收入年均超300万元;结合新一轮“美丽广西·宜居乡村”活动,养殖业、种植业得到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弄怀屯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1200元提升到2016年的6088元,茅草房、树皮房全部变成了楼房。群众思想观念明显提升,有一名广西民族大学在读大学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三)弄怀屯的模式产生了以点连线带面的效果。在区党委组织部全力推动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弄怀屯成为新村建设、产业开发、教育扶贫、党建引领“四位一体”扶贫开发新模式的典型代表,产业扶贫到村、技能扶贫到户、基础设施建设到点、党建扶贫到屯。村里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基本摆脱了贫困。自治区党委原常委、党委组织部原部长周新建带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通过积极整合组织资源、调动社会资源,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把扶贫点打造成示范点,建成一个、见效一个、惠及一片,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特别是,示范点非常注重屯级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出对大的自然屯和山门、商店、活动中心等都要统筹考虑,既有利于方便群众、普惠群众,也有利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社会帮扶资金要集中用于贫困村公共设施建设,在风格上既要与农民群众的自建房相协调,又要凸显自身特色。村屯文化活动室要力求美观实用,档次上可以比民房高一些,但不能盲目求大求好。沼气池建设要与养殖业发展统筹考虑,不能不顾现实条件、硬性推广,并提出在建设过程中,县乡村都要加强组织指导和质量监管,确保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这些统筹规划和细节管理,切实推动和保障了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四)弄怀屯的实例谱写了党群关系的典范。在调研中,我们切身感受到凌云县的老百姓是发自内心地感激党和政府。特别是,听说自治区党委原常委、党委组织部原部长周新建到凌云县来,弄怀屯的党支部书记带着两个10多岁的孩子当面汇报家乡的变化。他们动情地谈到当年弄怀屯生活的艰难,30户居民大部分住在山上的茅草房里,没有路、孩子没法上学、饮水困难,由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见识少,大部分居民思想封闭,不愿意从山上搬下来。为此,党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就地改造或盖好了漂亮的住宅,新修了公路,方便了与外地的沟通。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教育,扩建了镇中心校,并把28个孩子接下来读书受教育,村民的观念一点点发生了变化。同时,党和政府还下了很大的力气,建好了蓄水池,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彻底改变了原来靠囤积雨水生活的状况,环境卫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点一滴的变化,凝结着党和政府的关怀,让百姓感恩感念。在现场,两个10多岁的孩子朗读了自己写的对党和政府的感谢信,质朴情深、令人动容。临别之际,两个孩子眼泪汪汪、依依不舍,场面感人至深,老百姓是在发自内心地感激组织,感恩党和政府。可以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联系帮扶的弄怀屯的真实事例,是贯彻落实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的精彩缩影,是新时期党群关系的真实写照,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意义。

 

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自然条件差,任务艰巨。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3%,素有“九分山半分水半分地”之称,土地容量小,石漠化程度深、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环境差,环境改善建设成本高、实施难度大。

 

(二)贫困面广,文化水平低。2016年底全县还有4.8万贫困人口,其中四分之三居住在石漠化程度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的石山区,具有典型深度贫困地区特征。其中,蓝靛瑶、背陇瑶等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2万余人、占全县贫困人口42%,且世代居住在偏僻大石山区,生存环境恶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改善贫困生活意愿不够强。

 

(三)基础设施滞后,产业支撑水平低。全县仍有较多未通公路的自然屯,并存在季节性严重缺水、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的情况。饮水安全隐患、危房、无卫生室等民生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存在诸多困难,加深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发展潜力不足。

 

(四)扶贫专项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中央和自治区每年拨付给凌云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量规模不低,但人均份额仍偏低,各项资金使用均有特定的用途和要求,县级很难统筹整合,资金缺口仍较大,同时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金融基础设施投入及建设方面仍显落后。

 

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充分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这两年,凌云县出现了一个好势头,就是劳动力回流,这说明群众看到了家乡的变化,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在因地制宜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因势利导,扩大推行扶贫项目村民自建模式,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实行多干多补助、少干少补助、不干不补助,更加充分地激发群众参与扶贫的主观能动性。

 

(二)进一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积极探索试点模式,充分释放扶贫政策的改革红利。无论是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还是教育扶贫,都必须把改革贯穿始终。凌云县在探索改革式扶贫方面,已经迈出了新步子,要把这样的好势头保持下去,必须进一步加大探索创新力度。比如,可以进一步加大力度,把沙里乡或者其他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作为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单位,探索集土地、产业、金融乃至行政审批、社会服务等多领域改革于一体的立体化改革模式,在改革扶贫上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更全面、更充分地释放改革红利。

 

(三)进一步加快转变工作方式,更加重视项目扶贫,有效放大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不小,但不少地方直接把资金分到贫困户手上,这样做往往效果并不好。因为单靠农民自己,很难找到合适的产业项目,如果没有项目,这些钱就会捂在手里,不可能由少变多、以钱生钱,有的农民甚至拿来吃了、喝了,结果“年年扶贫年年贫”。而股份合作改变了这种状况,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政府扶贫资金由过去的直接到户,变为现在的项目到户、资本权益到户,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年底统一分红,这样既保证了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也保证了贫困群众增收持久化。

 

(四)进一步重视加大社会帮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形成扶贫攻坚的社会合力。目前,凌云县探索形成了新村建设、产业开发、教育扶贫、党建引领“四位一体”的扶贫工作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建议进一步加大社会帮扶的力量。虽然社会帮扶的资金不一定很多,但撬动力很大,有的甚至是推动扶贫工作向好发展的启动力量。推进扶贫工作既要坚持党和政府主导,又要善于把全社会都动员起来,把方方面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这样就能够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立体式扶贫工作格局,力量就会更大,效果就会更好。

 

(五)进一步精准对接金融需求,有效实现良性互动,持续注入扶贫开发的金融活水。着力做到金融资金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相结合,与贫困人口就业、就学等核心需求相结合,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结合,与扶贫搬迁过程中金融需求相结合,精准对接金融需求,精准完善支持措施,实现金融资金与精准扶贫的良性循环、有效互动。鼓励管理能力强、服务有特色的中型金融机构在贫困县延伸服务网点,设立不受指标限制的分支机构,适度调整贫困地区信贷考核管理政策,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引来更多金融活水。

 

作者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闫冰竹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