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品牌特色与价值效应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10-1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从2013年10月22日召开第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至2017年9月21日围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主题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已先后举行了74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这是十二届全国政协在履职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创建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民政协履职制度化平台的品牌。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继承与创新的结晶

 

履职常态化是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基本要求。协商民主的实施过程需要有制度的保障,也需要有协商主体、客体与中介的互动机制。这就涉及到包括协商内容、形式和运行载体在内的制度化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政协履职的制度化平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二届全国政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要求,积极探索人民政协履职常态化及其制度化平台建设。2013年9月18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六次主席会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试行)》,意味着人民政协履职常态化开启了一个新的模式。俞正声主席在首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指出,全国政协建立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通过定期邀请各界别委员主要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使双周协商座谈会成为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协商平台。

 

作为人民政协履职的制度化平台,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灵感和传统可追溯到一届全国政协的“双周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在双周座谈会这一历史传统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时代特征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它是以“双周”为时间间隔,融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为一体,实现以界别为基础、专题为内容、对口为纽带、座谈为主要方法的特殊会议协商形式。从双周座谈会到双周协商座谈会,名称中增加了“协商”两个字。这不是简单的名称调整,除了区别于历史上的双周座谈会之外,更是强化了协商民主的意味。现在,每年20次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嵌入了十二届全国政协的整体议政活动,与全会、常委会构成了人民政协的议政体系。这是人民政协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尝试。

 

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品牌特色

 

双周协商座谈会既贯通了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政协四种重要的协商形式,又蕴含着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要素,为人民政协履职提供了一个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制度化平台。“双周协商座谈会”品牌特色体现在制度化平台运行中的协商选题的提出、协商环境的营造、运行机制的构建等环节。

 

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灵魂:协商选题的特色与价值。依据十二届全国政协的实践经验,大会大题目、中会中题目、小会小题目,量体裁衣、会题相宜是一个基本规律。俞正声主席曾对双周协商座谈会提出明确要求,要善于从关系全局的小问题入手,选准一个切入点,真正把它研究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74次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主题选择除了紧扣“党和国家的重大关键性课题、研究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一要求之外,所协商的选题十分有特色,都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而又解决得不是很好的、切口比较小的问题。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协商选题小中见大;协商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

 

制度化平台运行的环境氛围:民主、理性、真诚。参加双周协商座谈会人员的构成体现了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特色。在74次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参加人员中,政协委员中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七成左右,中共委员占三成左右。注重人员的多元性、代表性,包括邀请党政部门和专家学者、各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面对面交流。

 

人民政协的统战功能是以团结和民主为主题,既要注重维护同盟者的利益,又要注重尊重同盟者的平等。在制度化平台的运行上,双周协商座谈会倡导与会者做到言之有据,不道听途说;言之有理,不主观臆断;言之有度,不偏激偏执;言之有物,不大而化之。这样就营造了“热烈而不对立、交流真诚而不敷衍、批评尖锐而不极端”的宽松、理性、有序氛围。除了相关部委官员就座谈会的主题做一个现状介绍外,委员的发言都是直奔主题,而且发言时“可以打断,可以质疑,不准念稿”,每一场座谈会都会上演针对不同观点的热烈交锋。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与党政部门负责人你来我往、有的放矢地答问互动,真正实现协商交流、增进共识的目的。

 

制度化平台的运行机制:规范有序、协商议政与促进问题解决。在很长一段时期,政协协商的随意性困扰着协商平台的规范化运作。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办法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双周协商座谈会定期举行,全国政协年度协商计划都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会前,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开展大量深入的调研;会中,大家畅所欲言,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反复协商,寻求共识,形成的成果会后还要书面报送党中央、国务院,供决策参考。这是一种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灵活有效的协商形式。

 

选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问题”,研究突破后促进“大问题”得到解决,是“双周协商座谈会”选题的一个成功经验。十二届全国政协以来,双周协商座谈会成为全国政协协商咨政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利用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位置超脱、联系广泛的优势,综合性、跨领域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方针、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许多高质量、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决策时采纳,发挥了重要的咨政作用。客观地分析,“双周协商座谈会”产出的成果,是与会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座谈会承办单位把会上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准确地整理出来,通过《政协信息》的反映和新闻媒体的传播,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不仅如此,“双周协商座谈会”还形成了党政部门与政协的互动,强化

 

了追踪反馈、促进问题解决的环节。

 

双周协商座谈会品牌的

 

价值效应与新课题

 

“协商”者,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就要真协商,真协商就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好顺民意、合乎实际。双周协商座谈会所取得的实效和成果体现了这一目标要求。随着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双周协商座谈会这种民主形式将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为一个制度化平台的品牌,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示范效应不断凸显。一方面,双周协商座谈会品牌强化了人民政协协商议政,推进党委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正向效应。双周协商座谈会不仅秉承并强化了协商议政这一与生俱来的基因,而且拓展并深化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内容与途径。在社会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人民政协制度化平台的运行,能够架构起一座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桥梁。

 

另一方面,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人民政协工作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政协工作如何拿出新举措、做出新作为、实现新发展是各级人民政协面临的新任务。在十二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品牌的影响下,不少地方政协结合地方实际和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类似于双周协商座谈会那样的“大而实”、“小而精”的协商平台,激发了委员履职活力。

 

从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关键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与创新,进一步深化人民政协履职制度化平台建设。这里所说的整合与创新,主要是基于人民政协制度化平台运行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其他制度化平台探索的实践成果,需要对以往经验和其他平台的先进成果加以吸纳和综合创造,在制度化平台建设中形成新的要素、新的机制和新的运行模式,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

 

(作者姚俭建系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