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留住根与魂绽放新光彩
——全国政协“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与发展”专题组赴内蒙古青海调研综述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9-2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调研组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江什加村与民间藏戏团演职人员进行现场交流

 

色彩斑斓的舞台上,一匹神奇的团尾马———乌日苏勒图正在引领主人寻找美丽的爱情,长调、舞蹈、道白、说唱多重元素交织,原生态的乌珠穆沁草原生活场景生动呈现在眼前;

 

朴素干净的排练厅,年轻的松赞干布目睹父亲被奸臣设计毒害,临危受命,在悲痛中扛起统一吐蕃大业的重任,短短几分钟的排练,将藏戏以唱为主,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特点充分进行了展现。

 

蒙古剧《乌日苏勒图》、藏戏《松赞干布》,当这两部具有浓郁民族味道的大戏“或长或短”呈现在全国政协“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与发展”专题调研组成员面前的时候,大家无不交口称赞。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戏剧不仅以美轮美奂的表演方式和丰富厚重的内容令人激赏,更因其所承载的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哲学感悟和美学理念,成为标识民族文化、民族文明的符号和代码。

 

传承和发展好少数民族戏剧,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求、促进民族团结、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对此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十二届全国政协以来已就此专题进行了多次调研。今年,更是被列为全国政协年度重要协商议题,将于12月份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进行协商议政。

 

为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即将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做准备,9月15日至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率调研组赴内蒙古、青海两省区就此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五天时间里,调研组紧锣密鼓:三场座谈会,五场“立谈会”,充分了解两地在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戏剧上的做法和经验,认真倾听一线演职人员的呼声与期盼。参与调研的委员和专家一路走来一路感动,感动于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感动于从业人员的坚守创新。同时,还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这种感动化为了建言的力量,在座谈会上、在现场互动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保留民族文化的根脉,并让其在新的时代绽放奇异的光彩。

 

用文化自信带动文化自觉,有成绩、有经验

 

黑格尔说,戏剧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

 

拥有完整戏剧的民族一定是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

 

正因有了对自己民族文化历史的自信带来的自觉,才创造出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戏剧。

 

调研组在内蒙古开展调研时,正值首届内蒙古蒙古语戏剧节火热进行中,借此机会,调研组观看了由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创编的蒙古剧《乌日苏勒图》,虽然调研组大多数人听不懂蒙古语,虽然看到的只是排练中的两场戏,但意犹未尽是大家一致的心声,在随后与演职人员现场交流的“立谈会”上,每一位发言的委员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虽然我听不懂蒙古语,但是短短两幕,我已经大概了解这是两个青年男女在一匹马的牵引下寻找真挚爱情的故事,舞蹈和长调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点,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县级文艺团体能够创作出这样一出大戏,乌兰牧骑作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的确名不虚传。”全国政协委员侯露在现场真情流露。

 

以乌兰牧骑为核心载体,内蒙古在少数民族戏剧尤其是蒙古剧的传承与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剧团,不仅遍布全区的乌兰牧骑是重要力量,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还有专门设立的乌力格尔蒙古剧团;有作品,《满都海斯琴》荣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新剧目奖,《安代传奇》、《沙格德尔》、《蒙根阿依噶》等也荣获全国和自治区各项大奖;有载体,从2011年开始,内蒙古戏剧家协会组织策划实施了“蒙古剧振兴工程”,掀起了蒙古剧创作演出的新高潮,延续至今。

 

大美青海不仅美在自然风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这里的民族文化多元瑰丽,短短两天时间,调研组就感同身受。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团,调研组看到,这里还有一块更加闪亮的牌子:青海省藏剧团。作为全国三个省级藏剧团之一,继承和发扬黄南藏戏是它的宗旨。

 

一个仅有几十名演职人员的剧团,靠着他们的坚守与奉献,创作了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金奖的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在彩排现场,调研组成员逐一发言,感动和热泪将现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在高原的环境下、在物质待遇缺乏的境况下,你们一直坚守奉献,取得了这么辉煌的艺术成就,我向你们致敬,全国政协选择这个点来调研,真是太对了。”调研组特邀专家、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76岁高龄的谭志湘老人一直的愿望就是走遍全国的藏剧团,在这里实现愿望的她十分激动。

 

正是靠着这种坚守和奉献,青海省在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戏剧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除了一家省级藏戏专业剧团,还有53家民间藏戏团;除《松赞干布》外,《意乐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等优秀剧目也常演不衰;藏戏进农牧区、进学校、进部队,平均每年演出近千场次,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能够有这样的成绩,核心因素在于青海省委、省政府的站位:他们把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尊重和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载体,作为促进自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大省转变的有效手段,把这项工作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

 

“我国的少数民族戏剧源远流长,受众广、根基深,在内蒙古、青海两地我们也看到,当地党委、政府长袖善舞,尽心尽力推动其发展,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少数民族戏剧的未来一定鹏程万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作出更大贡献。”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全书一番话代表了委员们的心声。

 

面对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困难、有期盼

 

以文化人,自古以来,戏剧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戏中,我们看到了仁义礼智信,在戏里,我们学习了温良恭俭让,润物无声中,高台教化入心入脑。

 

然而,受当前文化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和群众文化消费需求、观念变化的影响,戏剧的发展受到冲击,而其中少数民族戏剧受到的冲击尤甚。

 

少数民族戏剧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内蒙古、青海两地,调研组也看到了少数民族戏剧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多次参加该主题调研的曹育民委员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少数民族戏剧传承发展有成绩、有经验、有坚守、有奋斗、有创新、有创造、有欢欣鼓舞;同时也有困难、有忧虑、有埋怨、有眼泪、有辛酸、有期盼、有无可奈何。

 

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短缺是老问题。

 

少数民族戏剧多广泛流传在边疆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发展民族戏剧上就更显得“捉襟见肘”。

 

内蒙古的乌兰牧骑曾以一专多能,成为为广大牧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主力军,但现在也面临着规模小、基础设施较差等现实困境;青海的民间藏戏团每年能够得到的资金扶持支撑不了几场演出,更谈不上创作。

 

戏剧是角的艺术,人才至为关键。

 

在内蒙古,至今没有专门培养蒙古剧人才的专业和院校,很多演员都来自艺术院校和各种培训班,虽然有一定成效,但尖端艺术人才短缺严重;在青海,由于青海藏戏各个流派的老艺人绝大多数年事已高,又缺乏专门挖掘少数民族戏剧的人员,搜集传承难度日渐加大。

 

理论研究不系统和适应市场能力是新困难。

 

理论引领对做好一件事情至关重要。

 

在内蒙古,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引领,蒙古剧的意义和价值往往被社会忽视,导致其存在的空间日益狭窄;在青海,从事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机构较少,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就更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品剧目的创作。

 

无论是传统藏戏还是蒙古剧,都有一个适应市场化发展环境的问题。剧种建设、受众群体、如何让本民族以外的民族看懂、喜爱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虽然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在中央出台一系列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针政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加强研究,充满信心,做好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在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看来,道虽阻且长,但光明就在前方。

 

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未来,献诤言、谋良策

 

人民政协不是权力机关,不检查指导工作,与地方同志座谈,是共同研究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人民政协坚持委员主体,坚持务求实效,而实效的最大体现就是建言献策的质量。

 

调研中,卢展工副主席在多次座谈会上阐述了他对人民政协的认识,并践行到了调研的每一处。

 

在这次调研所召开的三次座谈会和五次“立谈会”上,调研组的每一位委员和专家都逐一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短短五天,大家对少数民族戏剧传承与发展的意义、现状、举措,认识更加清晰,建言也更加集中精准。

 

不能丢掉传统和特色。在黄南州同仁县江什加村看到很多上了岁数的藏民在专注观看藏戏演出,让吴玉霞委员深有感触,她说,少数民族戏剧有古老的传统、表演特色和群众基础,无论怎样传承与发展,这些传统特色都不能丢。田青委员则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建议避免同质化的危险,“小戏学大戏、大戏学京剧、京剧学歌剧”这种倾向要认真研究,少数民族戏剧一定要保持特点,因为这才是根和魂。

 

要多出作品培养人才。戏种要落实到剧目上,要在精品创作上下功夫。张建国委员建议要在传承传统剧目的前提下,多培养编剧人才,创作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剧目,同时在新剧目的排演过程中培养人才。吴江常委也建议要在观念上更加自信,盘活存量资源,不能让子孙后代到博物馆去才能看到。

 

要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艺繁荣发展的政策,政策中有很多真金白银,要用好用足。李羚常委建议要把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这项政策用在少数民族戏剧上,让少数民族戏剧进乡村、进课堂,培养更多的观众。在院团改革上不要一刀切。杨承志委员则建议要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问题,要认真研究分析解读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落实举措。

 

要做好理论研究工作。一个剧种的繁荣,不仅要有载体和阵地,理论研究和升华也必不可少。曹育民委员建议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为少数民族戏剧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侯露委员以浙江的越剧小镇举例,建议研究少数民族戏剧的表演与当地的旅游相结合,既能发展经济,又能起到传承戏剧的作用;郭瓦·加毛吉委员也建议进行现实题材创作,让文化和旅游相结合。

 

五天的调研结束了,但委员们对少数民族戏剧关注的目光并不会停止,在履职工作中、在即将举行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我们都会感受到他们目光中的那份执着和热爱!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