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当被问及待遇时,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回答:还可以,“我知足!”
问的是待遇,打动与会人员的却是回答者“乐观的心态”。
原始创新研究是我国科研的薄弱环节。刘永长期从事核工业中的原始创新研究,研究的周期长、探索性强、风险大,条件艰苦,远没有他表现得“风轻云淡”。
不倒“苦水”,刘永却深知那些从事原始创新研究人员的不易,毕竟与研究“短平快”的热点项目相比,他们选择了坐“冷板凳”。
会上,刘永结合我国参与国际热核实验堆计划实践,发出了“长期稳定支持原始创新研究”的呼声,建议:遵循科技创新规律,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通过竞争机制确定项目承担团队,对圆满完成阶段目标的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确立以创新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稳定人才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对于重大原始创新研究也有切身体会——
具有非凡意义:“是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战略主动权的制高点”“是对现有认知的颠覆、对未来领域的变革”。
问题不容小觑:思想形成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持续变换的过程,具有颠覆性、偶然性和高风险性,“在发展过程中会与现有的科学和评价机制发生矛盾和冲突。”
为此,顾行发呼吁用“四个优化”改革现行科技评价制度:“优化评价频次和时效,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优化项目立项模式,提高项目创新性的评价权重”“优化人员评价指标和职权,提高科研人员素质评价权重”“优化现有创新评审制度,建立灵活的交叉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