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9-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着眼于此,国家各部门和各级政府设立了各类人才计划,以期“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

 

在7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来自高校、科研单位的委员们,一边为人才计划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和进步而欣喜,一边为有些“人才工程”变成了“帽子工程”,误导了一些青年学者的发展方向、破坏了科研生态环境而着急。

 

“帽子”底下的内涵是什么?它不仅直接影响科研经费,还和晋升职称、评奖、待遇等紧密挂钩。越有吸引力,竞争越激烈。近年来,人才计划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朱星委员发现的问题引起了委员们的共鸣:“头衔太多,产生学术浮躁”“科技人才市场失调,欠发达地区人才外流”“损坏了学科自身结构,破坏了学科平衡”……

 

这些问题的症结在哪里?高文委员认为“人才计划主管部门缺乏沟通、人才计划社会评价被异化和误导,偏离了人才计划设立的初衷。”

 

如何提高有限科研资金的利用效率?高文建议“加强人才计划顶层设计,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避免重复支持”。他认为“同一年龄段、同一层次的人才计划,一人应只获一次资助。对于重复获取资助的,要停止重复支持,把机会留给别人。应对新的申请实施查重,单位停止重复推荐。”

 

朱星也呼吁实现人才计划的统筹,他尤其关注西部对各类科研人才的需求,建议“研究制定专门办法予以支持,且此类因需设岗的政策不得在人才流动时转用于非西部地区,调动时不能带走。”

 

“消除个人与单位评估时简单数‘帽子’的做法,减小‘帽子’在各类评价中的权重及其与利益的挂钩”,是委员们在讨论中形成的共识。

 

这就需要加深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研究。对此,高文呼吁:“深化收入分配政策改革,对将待遇与人才类项目挂钩的情况要研究治理对策,既要与人才的学术贡献相匹配,也要避免不当竞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朱星也呼吁要尊重规律,优化青年科学家的成长环境,让科学研究回归到探求真理的初心。

 

使人才项目回归学术本位,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十分重要。高文委员说得好,要正本清源,回到科研项目的本来定位,“人才计划无论是引才计划或者育才计划,都是项目资助,而不是授予的荣誉称号。”

 

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在会上表示,科技部将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环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