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蔡睿:一朝学成可报国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9-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我是中国培养出来的博士,能为祖国做点事情,是对国家最好的回报。而且,回国发展心里更踏实,在国外无论我的科研做得多么好,脚下总是没有根基。”

 

◆蔡睿简介

 

辽宁省政协委员,台盟辽宁省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12年入选大连市首批领军后备人才,带领团队获得2013年中科院院地合作先进集体一等奖,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获得“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管理贡献奖”。

 

7年前决定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发展时,蔡睿没有半点犹豫。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理智的。

 

“不过说真的,当时并没有想好该怎样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只是觉得,在异国他乡给别人打工的滋味不好受。”蔡睿袒露心迹。言谈话语间不难看出,眼前这位敦厚、纯朴的采访对象,很真实!

 

蔡睿1976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因父母工作繁忙,儿时的他几乎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的疼爱给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也教会了他做人做事的朴素道理。迄今,蔡睿还清楚记得外婆时常念叨的那句话: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历经数年寒窗苦读,蔡睿的学海生涯一路坦途———1999年获取南京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先进功能材料和薄膜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领域的应用。

 

“我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2010年博士后研究结束后,美国导师赏识蔡睿刻苦的钻研劲头和过人的科研潜能,希望他留下来,并推荐他到一家美国公司工作,但被蔡睿婉言谢绝了。不久,蔡睿踏上了回家的路,“我是中国培养出来的博士,能为祖国做点事情,是对国家最好的回报。而且,回国发展心里更踏实,在国外无论我的科研做得多么好,脚下总是没有根基。”

 

2010年5月,蔡睿作为海外优秀青年人才,被引进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获聘为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踌躇满志的蔡睿开始组建团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研究攻关。此后几年,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科研工作上,多次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并主持多项国家、院级科研项目,申请多项国家专利。

 

产学研间的“对话者”

 

采访中,蔡睿向记者讲起这样一个故事。

 

哈尼族姑娘董竞敏曾是云南省宁洱县“文科状元”,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毕业后,到交通部下属一个事业单位工作,按理说已是衣食无忧。但3年前她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联系上1000多户茶农,做起了电商,干得红红火火。近日,她又主动与大连化物所“双创基地”联系,欲借助化物所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拓展业务。

 

“如果没有国家的号召和政策扶持,董竞敏不可能有勇气辞职,回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走上创业之路。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得到帮助。”8月中旬,分管“双创”工作的蔡睿带上两名研究人员,飞赴云南实地考察,为董竞敏出谋划策。

 

交谈中,话题由创新创业引申到产学研如何实现完美结合?“做好产学研结合,需要研究所、科学家、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问题关键是各个环节之间如何开展对话,如何搞好配合,还需要一个‘桥梁’。”蔡睿表示,他很愿意尽一己之力,搭好这个“桥”。

 

2012年,蔡睿回国两年后,被选拔为大连化物所科技处处长,使他推动产学研结合有了更大平台。“科研机构最关心的是科研成果能否尽快转化、开发应用。”蔡睿表示,要把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重视知识产权形成后的动态管理,突出以专利运营为核心的成果转移转化过程,注重将知识产权协调服务深入到具体创新研发活动中。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是重要一环。”蔡睿还十分重视在重点学科与技术领域加强科研部署,针对全所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建立起符合大连化物所特点的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模式,同时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通过对重大项目的专利分析反馈,指导专利布局,明确产业方向,为促进产业化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几年来,蔡睿带领团队牢牢把握国家科技方针政策和中科院、辽宁省重点发展领域,以“构筑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提供大服务”为目标,务实高效地开展科研工作。“十二五”期间,蔡睿和他的团队成功签订技术合同累计金额达13.25亿元,50余项科技成果得到规模化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近千亿元。

 

“在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方面,我国许多好的政策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落实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蔡睿认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开手脚,是当务之急。

 

科研领域的“领跑者”

 

蔡睿去过3次延安,时间跨度为20年。虽然目的、阅历、体验各不相同,但在他眼里,每一次经受的都是心灵的洗礼。

 

1995年上大一那年,蔡睿参加全国优秀青年台胞夏令营活动,来到延安。生长在鱼米之乡的他,第一次走进老区,第一次住进窑洞,第一次感受贫穷。

 

“我从没吃过那么粗糙的粮食,卡在嗓子眼里几乎咽不下去。”说这话时,快人快语的蔡睿语气放缓,表情凝重起来,“虽然生活艰辛,但老区人民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013年再到延安,蔡睿发现那里依然保留着老区传统,但城市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看不到土窑洞里昏暗的灯火,当年的困苦场景荡然无存。

 

2016年,蔡睿出公差又去了一趟延安。这回,他仅用两个字概括:震撼!

 

“延安20年间的巨大变化,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缩影。”蔡睿说,他很庆幸自己选择回国,赶上了十八大以来的科技创新“黄金期”,“在属于自己的地盘上做事才舒心。”蔡睿暗下决心:作为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成为“领跑者”,还要勇当“超越者”。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综合性化学化工研究所。蔡睿没有忘记,1999年从南京大学毕业时,导师对他说,如果做催化,就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遵从恩师的话,蔡睿走进了大连化物所,迈出了由学生到学者的第一步。“来到这样一个在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平台,压力很大,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蔡睿从小偏好数理化,尤其是化学。上初中那会儿,看到化学元素就兴奋,并能很快背下来。高考时,他可以有多项选择,但最终还是报考了南京大学化学系。说到这些,蔡睿话锋一转:“兴趣固然重要,但不能光是为了兴趣,还要服从国家需求。”

 

“在化工行业,我国长期处于技术输入的位置,关键技术受制于国外,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相关产业发展。”蔡睿说,就是要面向国际技术前沿,致力于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首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技术输出。

 

甲烷是自然界最稳定的有机小分子,其选择活化和定向转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14年,大连化物所创造性地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铁活性中心催化剂,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随即,大连化物所将开发合作的目光瞄向了天然气资源相对丰富的中东地区。但由于存在文化差异等原因,与当地屡次谈判一波三折。为扭转局面,蔡睿团队查阅了相关国家的法律、宗教、经济、文化等大量资料,先后拟定出十几种合同方案,终使问题迎刃而解。2016年3月22日,合作协议最终达成,该项目计划在2017年完成单管实验,2018年年底前完成中试放大实验。开发完成后,合作各方将对该技术进行全球推广,实现中国技术的国际输出。

 

随后几年,在国外,大连化物所先后与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数十个国家开展了多项技术转让谈判;在国内,深化和延长了与多家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间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能源化工、节能减排等领域的项目合作及产业化应用。2016年,大连化物所共申请专利1214件、授权专利450件,与企业签署横向合同238项,合同金额3.1亿元,到款2.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参政议政的“智谋者”

 

2011年,蔡睿由大连化物所推荐加入了台盟,2012年1月成为辽宁省政协委员。

 

“如果不是当上政协委员,有机会了解国家发展的关键点在哪儿,知道一些大项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或许,工作中有时我也会心生抱怨。”蔡睿说,正是在政协这个大舞台上,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明确了方向。“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无论搞科研还是做管理,心里更有底了。”

 

蔡睿的祖籍是台湾省台中市。小时候,外婆常常抱着他,在夏日的树荫下,在冬日的阳光里,讲故事:美丽迷人的阿里山,风景如画的日月潭,令人心醉沉迷的台湾神话传说……有时,还会一起哼唱《外婆的澎湖湾》《爱拼才会赢》。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成长,蔡睿对台湾岛始终有着不尽的情愫。

 

加入台盟不久,蔡睿参加了一次青年盟员和台胞培训。培训期间,到大连中山公园参观了台盟大连市委和大连市沙河口区政府共建的“统一林”,聆听了台盟成立以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光辉历史。台盟先辈反对“台独”、爱国爱乡的优秀品格和高尚风范,深深地感染着蔡睿,浓郁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参政议政要有智慧。”从党派成员到政协委员,几年的履职经历,使蔡睿在参政议政领域羽翼渐丰,并做到兼职与本职工作相辅相成。

 

在一次去辽宁阜新市调研途中,蔡睿抓住机会,向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时任台盟辽宁省委主委的王松汇报了关于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申报工作情况。“国家实验室建设将对东北振兴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按照王松的指示,在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很快便以台盟辽宁省委的名义,向辽宁省委主要领导报送了《关于积极助推驻辽科研机构申报国家实验室的建议》,并迅速得到辽宁省委书记李希批示:“省台盟所提建议很有价值,省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请省政府分管领导组织省科技厅会同大连化物所和大连市相关单位,认真组织研究论证,全力做好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申报和争取工作。”为此,辽宁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推进建设国家实验室工作协调小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蔡睿写提案字斟句酌,向来十分严谨,且重在“新、准、深”上下功夫。“新”是瞄准新常态,“准”是问题剖析准确,“深”是建议深入具体。几年来他提交的《积极建设驻辽国家实验室,支撑引领辽宁振兴发展》《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提高我省企业创新能力》《尊重科技创新规律,优化政策环境助推成果省内转化》等10余件提案,均经过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有时一件2000多字的提案,往往要反复修改十几次。

 

调研中蔡睿发现,虽然中科院在辽宁省有6个科研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的研究所,且研究方向非常贴近辽宁的产业结构,但其成果并未能在辽宁省内得到充分利用,为什么?

 

蔡睿分析认为,其原因首先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辽宁各级政府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有的地方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还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其次,辽宁是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体制、机制僵化,在与科研机构合作或购买科技成果时,最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合作或成果本身的实用性和潜在价值,而是将风险防范放到第一位。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给辽宁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在《积极借力驻辽科研机构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提案中,蔡睿建议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借力驻辽科研机构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对于辽宁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确保在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谈科研,谈履职,谈成绩,英俊睿智的蔡睿总是憨厚地笑。“其实我就是很普通的一个人。不是我做得好,而是平台好。”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强调这句话。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