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讲堂

马敏委员:教育扶贫高校如何精准发力?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8-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帮助现存4300多万贫困人口走出贫困,可以说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高校教育扶贫,贵在精准,重在务实,一定要围绕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准发力,扶到根上。

 

整合教育扶贫力量,形成协同攻关合力。要突破目前“碎片化”、各自作战的教育扶贫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协调,集中政府、学校、企业、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多元参与,共同发力,整合人才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与信息扶贫的作用,取得协同攻关效果。同时要及时总结各地教育扶贫的经验,加以推广和引导,起到示范效应,有利于更加精准。

 

发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助力打赢扶贫攻坚战。在当前教育扶贫中,要将注意力与优质教育资源转向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分散的农村教学点,通过天网(卫星)、地网(互联网)、人网(支教老师与学生)三网合一,解决偏远山区(包括一些“悬崖村”、“半山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问题,对症下药,重点研究如何加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协同扶贫机制,探索贫困山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不同的有效教育扶贫模式,提升当地教师教学水平,形成教育扶贫的“造血机制”。

 

大力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构建教育扶贫新链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中职学校目前大体上占农村教育的半壁江山,县城中职学校大约有70%~8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因此,中职办得好不好,对脱贫至关重要。建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将以义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扶贫扩展到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培训农村中职教师,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贫困地区孩子既能享受到优质义务教育,又能进一步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为通过就业途径脱贫打下良好基础。

 

将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相结合。教育扶贫与文化扶贫密不可分,文化扶贫往往可对教育扶贫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提高贫困地区整体人口素质。建议依托乡村小学或在其周边同时建设文化站点、网络中心、医疗站点,形成学校、文化中心、医疗点一体化的乡村社区中心,打造农村文化高地,持续开展产业富村、文化兴村、科技支农、信息兴农等活动,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共同建设生活富裕、精神文明的美丽乡村。

 

着力加强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建议高校招生继续向民族地区倾斜,让民族地区学生有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鼓励优秀大学生到民族地区“三支一扶”;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双语建设工程,有计划地组织开发普通话和各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学软件,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包括学前双语教育),大力普及普通话教学。通过推进各种兴边富民工程,提升民族地区整体经济与科学文化水平。

 

增加教育精准扶贫的财政投入,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当前政府教育扶贫投入与贫困落后地区教育资金需求还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建议中央、省级政府增设教育扶贫专项资金,改变主要依靠县级政府投入的格局,破解当前工作推进过程中资金匮乏的瓶颈。尤其要大幅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生均拨款标准,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相关配套保障,使教育扶贫取得更大实效,切实提升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水平。

 

(作者马敏系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