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驱动下载
搜 索
进入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岳崇:文化人生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8-2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优秀传统文化就藏在经典著作当中。在岳崇看来,阅读《老子》和《庄子》便可以同老庄论“道”;阅读《论语》和《孟子》就能和孔孟谈论“仁、义、礼、智、信”;阅读《史记》就能和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岳崇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名典书画院副院长、陕西省民主党派工商联书画协会会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特邀专家评委等。

 

最近,岳崇有点忙——

 

5月9日,应邀给延安大学统战系统教职工作讲座;

 

6月23日,在西安市图书馆为读者和文化爱好者作讲座;

 

7月1日,应民进咸阳市委邀请为当地民进会员和文化学者作讲座;

 

7月12日,在陕西省审计厅作讲座;

 

7月21日,在安康市为参加全省教师培训的代表们作讲座……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陕西省委的原副主委,长期在监察部门工作的他,讲座都是文化上的事儿。不熟悉他的人心生好奇,难免会发问:这是为什么?

 

“沾了文化的光”

 

岳崇认定,文化,是他的缘分。

 

岳崇清楚记得,小时候父母经常苦口婆心教育他要好好做人,好好学习。特别是要把字写好,“写好大字,长大有出息。”大字就是毛笔字。

 

1966年小学未毕业,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岳崇至今说不清,为什么在那个打倒“黑五类”年代,他这个地主家庭出身的小学生竟然成为唯一的学生代表,还被任命为学校文艺队大队长。“也许因为字写得好吧”。

 

艺术的星星之火一旦点燃,便成燎原之势。那时,只要与文化艺术有关的事,岳崇都感兴趣。他不仅参与组织编排文艺节目,还到处表演节目,学校海报也归他负责。

 

中学时,岳崇仍然担任学校文艺队大队长,这时,他开始接触到手风琴、小提琴、扬琴、胡琴等乐器。1970年返乡务农,一次偶然机会,他借到一本《芥子园画谱》,顿时投入进去。在艰苦劳作之余,他整日埋头潜心学画,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人民公社每有画墙头宣传画的活儿,他就会被抽去。

 

文化,让幸运一再眷顾他。1974年,岳崇作为“可教子女”,被推荐上师范学校,学习汉语言文学。受专业影响,他开始写诗、小说、剧本,在刊物上发表作品。

 

“文化人”的印记,深深烙在岳崇身上。“真不敢想象,我这样一个家庭出身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几乎没受到什么影响。”时至今日,岳崇都有些发懵幸运的原因:“那可能正是文化的力量,十三朝古都———西安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让这里的人敦厚、包容、善良。”

 

毕业后,岳崇的工作在学校和机关间交替。在中学任教的岳崇继续发挥着他的文艺才能。每次办墙报,岳崇的身边,都会围着一圈人。文化让岳崇在学校里“如虎添翼”:为学校文艺队创作小品,帮助编排节目,写的小歌剧还在地区文艺会演获奖。也有其他教师不服气,但让人不得不服气的是,学生们喜欢这位学历不高、但有文化的老师。

 

再后来,岳崇调到西安莲湖高级职业中学负责教学工作,同时担任西安职教美术工艺教研中心主任,他主持编写的西安市职教美工专业教学计划和《素描》《色彩》《国画》《图案设计》《书法》等教材,被有关部门在全国推广。能者多劳,在这同时,他还给美工专业教授书法课。

 

“学而优则仕”正是岳崇经历的概括。岳崇步入政坛后,长期在监察部门工作。对文化,他一直不放松。读书、写文章、练书法,经常和文化人一起交流……也有人质疑“是否会影响工作”,岳崇很肯定:“不会!文化是智慧,是修为,文化的积累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发现事物的本质,发现问题的核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文化的深入探索,只会对干好工作有帮助。”岳崇动情地说,“是文化推动着我一步步前行,我真的是沾了文化的光。”

 

“我最大的爱好是学习”

 

岳崇《书法有根》一书书名的缘起,是因为根是被深埋的,需要挖掘。挖掘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积淀和思考。

 

“我最大的爱好是学习。”岳崇一旦闲下来,就会捧本书。就算去外地出差也是手不释卷。宾馆房间没有顶灯,一到黄昏房内光线昏暗。这也改变不了岳崇的习惯,他狡黠一笑分享了自己的办法:“我把椅子搬到卫生间,用镜前灯看书。”

 

忙碌的工作节奏,让写完一篇文章都变得“奢侈”。岳崇的公文包里常备着稿纸,稍有时间就把学习感悟以及所见、所闻、所思记下来。

 

他不断在文化旅程中跋涉,在文化世界里找寻。找寻什么呢?“这些年来,我头脑中不时闪现着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仿佛零乱的指针被拨回到起点,岳崇就“文化”开始了一次系统的研究。

 

2013年,岳崇偶然读到余秋雨的《何谓文化》一书。余秋雨在书中对文化有“最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这就是文化吗?”岳崇虽然随和谦虚,但骨子里有着一份文化人的倔强———什么都要弄清楚,不能迁就也不容马虎,不能有丝毫糊弄。

 

“对余秋雨先生文化定义中的核心词语,我通过《现代汉语词典》进行了确认。”“生态”是什么?“生态”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人格”是什么?“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文化是“生态共同体”和“集体人格”吗?岳崇觉得这个“最简短的定义”值得探讨。

 

就此,岳崇开始了一次自己找寻文化定义的寻根之旅。

 

其他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怎样的,岳崇开始查阅资料———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法国大百科全书》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说:“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惯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他们说得对吗?”那是一段不思茶饭的日子,岳崇不断地伏案书写,不时对着窗外陷入冥想。各种观点、各种现象在脑海中碰撞、融合。

 

对文化进行定义,自然要从文化现象入手。“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中国人做事通常避免直接冲突,话到口边留三分,喜欢给别人留面子;而西方人则直接提出批评……”这说明人类不同群体由于观念、信仰等不同,会出现不相同的文化现象。

 

“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处事方法,不同群体的人有不同的为人之道。”

 

经过细致梳理,这次寻根之旅在经过一片又一片荆棘之后,终于迎来了平坦大道。“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都因为那个时代、地方、群体的人,经过若干年融合演变,所形成共有的思想、观念、理念、意识和信仰所致。”

 

文化到底是什么?岳崇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是人类某一群体所共有的思想、观念、理念、意识和信仰的总和。即人类某一群体所共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和。而文学、音乐、舞蹈、戏剧、雕塑、书法、绘画等,都是承载和传递人类某一群体所共有的思想、观念、理念、意识和信仰的物质形式或形体,也就是文化载体。”

 

虽然找到了一个答案,岳崇并不认为找到了文化真谛,他更希望自己的研究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2016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民进组围绕文化问题召开了一次专题讨论会,岳崇尤其建议国家应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因为文化概念不清,我们做文化的事情就很难做好、做到位。”

 

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政治文化

 

“搞明白了什么是文化,拥有文化自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岳崇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主要源于两个,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先进的政治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就藏在经典著作当中。在岳崇看来,阅读《老子》和《庄子》便可以同老庄论“道”;阅读《论语》和《孟子》就能和孔孟谈论“仁、义、礼、智、信”;阅读《史记》就能和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经典著作是人类各个时期的最高智慧结晶和精神丰碑,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最突出、最重要的承载与传播因素。”通过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岳崇感悟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品质,“我们中国人只有坚持阅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才能真正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上世纪80年代,话剧《茶馆》在西安热映。岳崇也去观看了这一文化大剧。当剧终人散,空荡荡的剧院就剩下清洁工和岳崇。他被剧中人物的跌宕命运所触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间,中国人饱受列强欺凌、积贫积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强烈的对比,让岳崇的政治文化“信仰”愈发坚定:“我们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先进的政治文化。”

 

岳崇说,马克思主义经过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经完全中国化了,而且成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如果说之前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现在已经从探索走向了成熟。”

 

几年前,岳崇将自己关于文化自信的观点讲给朋友听。“您讲得太好了。能不能去我们单位作一次讲座,给大家讲讲文化,讲讲文化自信。”

 

“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有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至今仍在绵延着,令世界惊叹的,是中国不仅有辉煌的过去,更有飞跃的今天。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成功,这显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自觉、自强、自信的优秀品质……”每次讲座现场,岳崇都会收获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和听众强烈的共鸣。

 

陕西省政协委员、作家陈若星感慨地说:“岳崇先生的讲座,有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守土有责、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抒发的,是他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的深刻理解。”文史学者高永丽在讲座后激动地说,这是“一顿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我还想再听一次!”书法家李官梁干脆表达了直接的期待。

 

邀请岳崇去作讲座的单位越来越多。每次讲座后,总会有人簇拥着岳崇请教。一次,一位老先生向他要讲稿。交谈后才得知,他的孩子在美国,劝了很多次都不愿回国工作。“我想把您的讲稿发给他,让他看看,我们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就没有吸引他的地方?”这句话,岳崇至今难忘。

 

“每天向上攀登一点”

 

“你觉得这座建筑有我们中国特色吗?”采访中,岳崇忽然移目指向旁边的一所建筑,问了一个让人猝不及防的文化问题:“加个仿古的屋顶,就有中国特色、有陕西特色了吗?”

 

这个问题,其实与他的一次政协履职有关。“中国很多城市的新建筑大同小异,缺少了独特的文化元素;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历史,但是建筑没有各自的特色。”在一次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岳崇特别提到建筑,“建筑既要新,又要传统。”在他看来,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他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全国城市建筑的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趋于强势,致使一些国人产生文化自卑,进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生活中,时不时有人以西方文化为标准衡量、评判中国文化,这让岳崇生出忧虑。“对西方文化迷信的破除与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同时进行。”岳崇认为树立“文化自信”,就要双管齐下,破立同举。

 

这几年,除了通过讲座传播文化自信,岳崇还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不断为中华文化自信鼓与呼。

 

一次,一位文化学者与他交流:“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司水灵物、通天神兽,基本是福佑性、建设性的正能量。但在西方,dragon是喷火怪兽,有着恐怖意味的象征,基本是被贬损、杀戮、否定的对象。这是两种不同的物象,这种翻译是错误的。”岳崇深以为然,他通过提案正式提出:建议纠正龙的翻译错误,将龙英译为loong(中国龙)。

 

今年全国政协全会期间,在委员驻地,岳崇与小记者的互相采访,成为吸睛的有趣一幕。回答提问后,岳崇转头问小记者:“你们学校开书法课没有?”小记者说:“有的,每周三下午的一、二节课是书法选修课。”岳崇再问:“没有正式的书法课吗?”

 

这个问题不光是问小记者。作为一名书法家,岳崇这些年多次参加书法进校园活动。据他了解,《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于2013年已出台,但是,各个学校里,“真正开设书法课的很少。”

 

很多学校既没有专业书法老师,也没有课程安排。“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文化艺术,连这都不重视,怎么体现文化自信?”岳崇呼吁: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计划,给每个中小学配备一名书法教师,学校应设有专业书法教室和书法教材,书法课应与音、体、美等课程同重。

 

“枫叶经霜艳,梅花透雪香。”在岳崇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幅字。“如今退居二线,我对文化的研究也从业余转成专业了。”这段时间,岳崇正在准备9月份在多个学校举办的系列校园讲座,同期还在筹备出版一本《点评中国历史上那些事》的书。如果还有时间,还要就“关于道家起源”等几个文史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知道要爬上哪一座山峰,但坚持每天向上攀登一点,我是不会改变的。”透过明亮的镜片,岳崇的视线不自觉投向了墙上那幅映照他文化人生的书法作品。

延伸阅读